嚴碧華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市長 王誠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面對外部環境變化,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市長王誠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專訪時表示:“不沿江、不沿海、不沿邊,‘三不沿的蚌埠正轉變為近江、近海、近邊‘三臨近的蚌埠。”
如今的蚌埠,是淮河生態經濟帶核心城市,是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的成員,對外聯絡大通道不斷暢通,陸路、水路東行西進、北上南下的國際大通道已經形成。
“蚌西歐”中歐班列的開行,開啟了聯系皖北和德國漢堡、意大利米蘭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17個城市的“鋼鐵絲路”。建成啟用淮河流域安徽段首個二類水運口岸,開辟淮河干流首條外貿航線,正式打通了皖北地區“借港出海”通道。
聯系世界、通江達海的通道一條條打通,內陸開放高地建設越走越穩固。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國際物流通道受阻,在跨境運輸方面獨具優勢的中歐班列“破阻前行”,打通疫情期間外貿運輸通道。
同海運、空運相比,中歐班列分段運輸方式和“無接觸服務”使其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在穩定中歐間國際供應鏈、保障抗疫物資運輸、促進企業復工復產、支持“一帶一路”項目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繼“蚌西歐”國際貨運班列之后,增加了又一新的出口“通道”,從連云港開辟日韓、東南亞方向航線。蚌埠正逐漸成為鐵路、陸路、水路綜合物流樞紐,中心城市貨運集聚效應正日益凸顯。
“雖然是內陸口岸,但我們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多條線路均可暢通直達。”王誠介紹,從蚌埠站乘火車可直達國內25個省會城市,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度可媲美大多數省會城市。同時,蚌埠港也是淮河第一大港,全國28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可四季通航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等省市,還可以借助已開放港口通達海外。”
王誠說,今年“蚌西歐”班列逆勢增長,不僅將“中國造”運往世界,也向世界傳遞出“中國信心”。除蚌埠本地和皖北地區的貨物,班列上還有來自江蘇、浙江、山東等地企業的貨物,響應了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號召,為蚌埠及周邊省市與歐洲經貿往來開辟了黃金通道。
“借船出海、借梯登高,蚌埠的硅基、生物基等特色產業原材料和生產設備進出口利用口岸平臺得到有效保障,實現了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多輪驅動。”
王誠說,蚌埠將持續做大做優開放平臺,推進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發展,實現開放水平新突破。
首先是培育孵化外貿企業。在穩外貿、保規模的同時,更注重提質量,不斷加大外貿企業孵化工作力度。
去年,全年發生實績進出口企業310家,新增實績企業69家,形成了以豐原集團、凱盛集團等為骨干,眾多中小企業為補充的外貿企業隊伍。
其次是加強制度模式創新。蚌埠開創了非試點城市發展跨境電商新模式,跨境電商孵化經驗在全省復制推廣。引進敦煌網等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企業,培育跨境電子商務產業鏈。
跨境電商促進對外貿易轉型升級成效已顯現,去年一年已有100家成功孵化企業通過跨境電商出口產值2500多萬美元。
再次是擴大對外交流平臺。國際交流已成為蚌埠“世界朋友圈”里共同的“日常”,蚌埠與全球的親密合作全面開啟。
積極參加廣交會、進博會等各類國際展會,充分利用展會平臺提升本地企業國際影響力。
圓滿舉辦太湖世界文化論壇中外文化交流高級別會議、2019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與“一帶一路”國家經貿合作交流等活動,前世界政要、駐外大使及國內外權威專家、文化大咖、企業精英云集蚌埠,企業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對外交流平臺。
王誠認為,開放平臺持續優化、高端產業不斷發展,會助推越來越多企業入駐蚌埠、“走出”蚌埠、走向世界。這其中的關鍵舉措是,加大簡政放權,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外貿發展新動力。
為了持續優化外商投資環境,蚌埠出臺了《關于蚌埠市利用外資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實施細則的通知》,聚焦硅基、生物基、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推介優勢資源、投資環境。
在世界制造業大會期間,蚌埠52個項目參加集中簽約,投資總額453.4億元,居全省第三。全年新簽合同外資2941.9萬美元。
及時跟蹤服務豐原集團、玻璃設計院等企業海外項目進展,為企業開拓發展思路、規避“走出去”風險搭建平臺。
組織中糧生化、安徽水利、蚌埠國合、蚌埠玻院等“走出去”企業申報省級對外投資支持資金,爭取省級“走出去”項目支持資金748.2萬元。
“我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把省委、省政府的支持轉化成為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王誠表示,優化開放布局,創新開放路徑,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蚌埠將全面融入國家開放大戰略,加快打造開放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