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黨委書記 宋虎振
河南是農業大省,也是農村大省,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我們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認真履行脫貧攻堅農業產業發展責任,扎實推進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有力促進了貧困村產業提升和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
去年以來,在抓實抓好扶貧產業持續提升工作中,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全力支持53個貧困縣培育發展特色主導產業71個,建設優勢特色基地2721個,優勢特色產業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8.5%,占比提高2.5個百分點,初步形成“一縣一業”發展局面。
截至2019年底,培育貧困地區省級以上龍頭企業300家,農業產業化集群93個,1876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68.54萬,帶貧農民合作社1.02萬家。構建6個國家級、60個省級和74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體系,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為全省打贏脫攻堅戰提供了有力支撐。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全力抓好3個推動。
一是推動責任落實。嚴格履行部門責任,加強組織謀劃,建立覆蓋廳直屬71個單位、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工作責任體系。統籌整合原省委農辦、省農業廳、畜牧局、農機局扶貧工作力量,成立廳扶貧辦專班推進,建立扶貧工作聯絡員制度,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二是推動政策落實。出臺《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的意見》,因地制宜指導貧困地區加快優勢特色農業發展。加大項目資金傾斜力度,項目資金安排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
三是推動工作落實。重點是加快特色產業提升,以“四優四化”為重點,在貧困地區大力發展優質小麥、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木、茶葉、食用菌、中藥材、水產品等十大優勢特色農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截至2019年底,全省53個貧困縣建設高標準農田3095萬畝,發展優質專用小麥563萬畝、優質花生1125萬畝,中藥材面積達43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為73萬畝,十大優勢特色農業覆蓋帶動貧困人口193萬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重點抓好穩產保供、農產品產銷銜接、企業復產復工等重點任務,盡力將疫情對農業產業扶貧工作影響降到最低。
扛牢糧食安全責任,持續加強麥田管理,分區分級落實防控策略,對疫情較輕地區,組織農民搶時錯峰開展管理。對疫情較重地區,發揮全省近10萬家農民合作社、8.8萬家社會服務組織作用,開展托管服務。
同時,利用媒體、遠程專家系統等信息化手段,發揮全省1031個基層農技推廣區域站作用,指導貧困戶開展田間管理。
采取農批對接、商超對接、直供直銷、電商銷售等形式,發布農產品供銷信息,促進產銷對接。開展高速公路服務區貧困地區品牌農產品消費扶貧行動。發揮益農社運營優勢,開展“互聯網+”農產品產銷對接。聯合開展縣長直播帶貨活動,觀看人數5億人次,快速分銷農產品1000余萬元。
指導各地農業農村部門成立專班,向重點企業派駐聯絡員,一對一開展服務,協調解決企業遇到的各種困難。重點保障面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油脂制品、果蔬制品等重點生產企業復工需求,督促其盡快全面復產。針對農產品、畜產品賣難和生產資料運輸不暢等問題,對生產資料供應、原料運輸、產品銷售等建立綠色通道。拓寬就業渠道,優先安排返鄉留鄉貧困戶到本地復工復產企業就業。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兩會提出要加大“六穩”工作力度,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要在著力抓好農業生產、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的同時,堅持問題導向和精準施策,持續提升農業產業扶貧發展水平。
力爭年內貧困地區優質小麥發展到650萬畝,優質花生發展到115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發展到90萬畝,中藥材面積穩定在350萬畝,優質飼草作物發展到65萬畝,重點支持貧困地區種豬場和規模豬場“兩場”建設,生豬存欄恢復到1800萬頭,新增犢牛7萬頭,擴大羊、蜂等特色養殖規模。
統籌推進貧困地區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建設好貧困地區3個國家級、29個省級產業園和21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開展伏牛山香菇、豫西南肉牛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開展農產品品牌扶貧,實施農產品品牌扶貧整縣推進,貧困地區年內新增省級農業品牌85個,新增綠色食品標志許可260個,申請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8個、省“三品一標”示范基地10個。
提升龍頭企業帶貧能力,加強貧困地區300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93個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工作,年內新認定貧困地區省級龍頭企業30家。推動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抓好貧困地區現有1.02萬家帶貧農民合作社培育,年內新認定貧困地區省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230家,省級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130個。發展貧困村新型集體經濟,優先完成貧困地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制定河南省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辦法,指導貧困地區規范農村集體資產管理。
強化農業科技服務。實施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技術扶貧行動,實施產業扶貧帶頭人培養計劃和農技推廣特聘計劃,抓好產業發展指導員隊伍建設,做好綜合性指導服務。加強產銷對接。通過農批對接、商超對接、直銷直供和電商平臺,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依托農民豐收節等節慶展會,搭建產銷平臺。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和高速公路服務區貧困地區農產品品牌消費扶貧行動。指導貧困地區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高質量完成370萬畝新建任務。
指導貧困地區制定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編制鄉村振興相關規劃及“十四五”農業農村規劃,優先考慮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需求,提升貧困地區持續發展能力。做好財政投入銜接,把脫貧摘帽縣和已退出貧困村作為鄉村振興重點優先扶持,以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