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旭亮
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這成為新中國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國民法制度也迎來民法典時代。
民法典由民法總則與各分編“合體”而來,包括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及附則,共1200多個條文,覆蓋一個公民生老病死的全部生活。民法典出臺后,我國現行民法通則、物權法等相關法律將被替代。對百姓而言,我們要熟悉法律、了解法律,知道自己的權利,也應當知道自己要承擔的義務,要按照民法典的規則、要求生活。
房屋拆遷,作為城市化進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不僅是個社會問題,更是個法律問題。盡管依法治國推動了我國法治建設波瀾壯闊的歷程,但個別地區在征地時依然存在違法強拆現象,若遇到這種情況,作為被拆遷一方應該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利。
房屋拆遷本質是對公民房屋(私有財產)的強制征收,關鍵是要尊重被拆遷人的私有財產權,并對被拆遷人給予公平、公正、合理的補償。
在房屋拆遷過程中,涉及多個物權問題。一般地說,目前城市百姓最大的物權就是對房屋的權利。拆遷涉及房屋的存廢、房屋的補償、居住的安置等,這些都關系到居民的物權問題。那么,民法典如何保護拆遷戶的物權?
民法通則確立了用侵權請求權取代物權請求權完成保護物權的任務,司法審判實踐中法官處理保護物權的糾紛都是用侵權責任來解決。這成為我國民事立法的組成部分,成為裁判者民法思考的組成部分,成為我國民法傳統的組成部分。
民法典物權編第二百三十六條規定,妨害物權或者可能妨害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第二百三十七條規定,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損毀的,權利人可以依法請求修理、重作、更換或者恢復原狀。可見,民法典編纂仍堅持用侵權請求權取代物權請求權的方案,以完成保護物權的任務。
民法典物權編第二百四十三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組織、個人的房屋以及其他不動產。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及時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農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并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征收組織、個人的房屋以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征收補償,維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征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征收補償費等費用。
這沿革了物權法的原有內容,若公民在房屋拆遷過程中遇到相關問題,應該學習物權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及時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以某地房屋被強拆后的維權案為例。陳先生是某鐵路局退休工人,未被拆遷前同家人居住在某小區建筑面積180平方米房屋。
某天,區政府發出關于某改造項目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決定,陳先生的房屋在拆遷范圍內。拆遷部門多次與陳先生談拆遷補償一事,但陳先生認為補償降低了生活水平,雙方一直沒談攏。某日凌晨,陳先生一家被一群不明身份人員強行拖出家門,這群人隨即在沒有任何手續的情況下,將他家房屋強制拆除。
房子被強拆后,陳先生一家不但沒有得到補償款,連周轉安置費也沒拿到,只能暫時寄住在親戚家。在親戚的幫助下,陳先生找到冠領律所,委托律師請求法院確認區政府的強拆行為違法。庭審中,被告認為原告不具有本案原告主體資格,但最終,法院認定原告陳先生具有涉案房屋的實際居住權及使用權,其作為該房屋的實際使用權人及實際管理人,對該房屋的強拆行為不服有權提起訴訟,故判決被告對原告陳先生房屋實施強拆屬于違法。
生活中有很多類似案例。隨著房價的不斷攀升,房屋拆遷中的惡性事件不斷出現,拆遷中的矛盾越演越烈。但廣大民眾應該建立起對中國法治的信心,要相信“法律的作用只有兩個,即實用和正義”,要相信法律可以幫助自己拿回本屬于自己的私有財產,正如憲法第十三條所述“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只要維權方法得當,法律都會給予最公正的判決。
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成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說:“民法典之所以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就是因為它和百姓的衣食住行用都是密切相關的。此次民法典編纂遵循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編纂理念,民有所呼,法有所應。”
民法典物權編的一大亮點是增加規定居住權這一新型用益物權,明確居住權原則上無償設立,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或者遺囑,經登記占有、使用他人的住宅,以滿足其穩定的生活居住需要。居住權制度的入法,就實現了“物盡其用”的立法宗旨,讓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用。
法律不是止步不前,不是一勞永逸,而是與時俱進,不斷適應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新背景新情況,從而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
編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對現行民事法律規范進行科學整理。不是簡單的法律匯編,而是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
民法典給我們每一個人提供了更為全面的行為規則,公民要做的就是了解這個行為規則,按照這個行為規則的要求生活,它會讓你感到安全,在法律的框架內規范自己的行為也會讓你更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讓“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真正落到實處,而不僅僅是一句口號。
政府機關、行政機關也要認識到,民法不僅是調整民事主體間關系的法律,也為國家機關公權力行使劃定了一個邊界。政府機關、行政機關要尊重民事權利、保護民事權利,行使行政管理權不能無視、侵害民事權利,否則可能要承擔國家賠償的責任或相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