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剛
2020年3月施行的新《證券法》,對于中國資本市場意義重大:一方面是全面落實注冊制,真正開啟了中國證券市場的市場化之路;另一方面,是以全面保護投資者為目的,在法律責任、保護措施、法律救濟等方面都做了制度建設與創新。在中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信息披露失真事件頗多造成的誠信危機面前,新證券法有些中國版薩班斯法的意味。信息披露違規,對公司處一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的罰款,個人五十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的罰款,威懾力自不待言;統一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信息披露義務、董監高的證券交易監管要求正式入法,上市公司治理要求與法律責任都在加重。
證監會官網4月發布《證監會嚴厲打擊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稱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是證券市場“毒瘤”,2019年以來,證監會已對22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立案調查,對18起典型案件做出行政處罰,向公安機關移送財務造假涉嫌犯罪案件6起。證監會官網消息,根據2019年現場檢查情況對部分申請主板、中小板、創業板首發企業進行分類處理:1家偽造銀行流水等財務信息的企業被移送稽查調查處理,36個月內不受理該企業股票發行申請;對業務來自于關聯方、提前確認收入的12家企業出具了警示函;對48家企業采取審核重點關注、督促整改會計處理及內控問題等措施。證監會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重拳打擊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欺詐等惡性違法行為,用足用好新《證券法》,集中執法資源,強化執法力度,從嚴從重從快追究相關機構和人員的違法責任。
中國上市公司之所以存在如此大量的財務造假、信息披露違規,根源出在上市公司自身的治理。公司治理的缺位、越位甚至僭位,直接導致公司治理各主體的權責混亂與虛無、公司治理體系的監督功能喪失,內部控制體系形同虛設。
東北大型國有上市公司撫順特鋼(600399),2010年-2017年通過偽造、變造原始憑證及記賬憑證、修改物供系統、成本核算系統、財務系統數據等方式虛增存貨、在建工程余額、固定資產余額,固定資產折舊、主營業務成本、利潤總額等數據存在虛假記載,8年間虛增利潤近20億元、虛增資產40億元。證監會對公司罰款60萬元,對董監高等45名責任人處以5萬元-30萬元不等的罰款;3名董事長被市場禁入。如此長時間、大規模的財務造假,說明其控股股東東北特鋼集團未能實現有效監督,未能防范國企領導為績效考核、個人仕途而造假的風險,后期東北特鋼因債務違約被法院裁定重整,撫順特鋼出現長期的所有者缺位、股東監督缺位。由此再帶來董事會、監事會的監督機制失效。
保千里(600074)、新光圓成(002147)均發生被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安排上市公司為控股股東、關聯企業違規擔保、對外借款并由關聯方占用,關聯交易不履行審批決策程序,不履行信息披露義務。證監會責令相關方改正,處以警告和罰款;對于董事長、實際控制人采取證券市場禁入措施。受融資環境變化和股價持續低迷影響,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在資金壓力和質押股票平倉風險之下,多有越過股東大會、董事會直接利用上市公司為其企業或個人進行財務資助、資金占用之舉,這反映了實際控制人凌駕于公司治理體系之上的現實。近兩年,深交所發現并處理了20起涉及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資金占用的違規事項。這種實際控制人的越位和僭位,自然會帶來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失真、重大信息的未及時披露。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康美藥業、康得新、瑞幸咖啡……上市公司的內部治理問題已危及證券市場的生存根基。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多次提出加強上市公司監管,今年4月15日專題研究“加強資本市場投資者保護問題”,要求監管部門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壓實中介機構責任,對造假、欺詐等行為從重處理;5月4日的金融委會議提出,對資本市場造假行為“零容忍”,對造假的上市公司、中介機構和個人堅決徹查,嚴肅處理。
新證券法在打開注冊制這扇市場化大門的同時,開啟了嚴刑峻法、優勝劣汰的強監管洪流。那些“法不責眾”、“監管資源有限”的想法注定會是妄想。上市公司過往的種種公司治理問題,在新的法治形勢之下,只能是走向問題的解決,或者這些問題與公司一起被市場與時代拋棄。
在證監會用足用好新證券法的新法治形勢之下,上市公司如果再出現財務造假與信息披息違規,面臨的將是前所未有的“從嚴從重從快追究”。這一現實,向上市公司發出了全面實現公司治理的歸位、保證規范運作的急切呼喚!
安然事件給美國證券市場敲響了警鐘,如果康得新、康美財務造假在中國還算不上“事件”,或許是因為在這些造假公司的背后,監管機構看到了太多公司同樣存在的公司治理亂局。但是,現在已有了新證券法對信息披露和投資者保護的專章規定,有了從全國人大、國務院金融委到證監會、交易所的強監管聲音,這是時代的潮流,是公司治理全面歸位的必由之路。
上市公司內部,如何實現治理的全面歸位?

首先,正心正念,心存敬畏,上市公司關鍵人員思想認識的歸位。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誠信經營,公平交易,商業的基本道德準則同樣適用于資本市場。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大股東、董監高如果把股市看成是一個圈錢的地方,沒有把股東當作值得尊重的交易對方、商業合作者,那就沒有公司治理的認知基礎。所以公司治理的歸位,首先是上市公司關鍵人員要有“敬畏市場、敬畏法治”的敬畏之心,要有尊重中小投資者的善心善念,要有規矩做事的正心正念。如果把股市看成賭場,把投資者視為投機客,上市公司及其關鍵人員,又如何能超越對自身利益的過度關注來為投資者著想,公司治理體系又如何能實現股東、董監高的相互監督與制衡?
其次,責任到人,盡職盡責,公司治理體系職責分工的歸位。新證券法除了以援引方式對證券刑事責任進行規定,在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適用范圍上增加了“未按照規定披露”;在責任主體、擔責方式上,新證券法都進行了擴展。證券行政責任更是新證券法的一大亮點,大幅提升了各類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也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關注。以上法律責任的規定,構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的成本,這種新法治之下的外部責任,只有轉化為公司內部管理上的責任,并將由責任帶來的壓力轉化為提升管理、規范治理的動力,才能減少上市公司內部因他人造假而出現的“背鍋俠”。
證監會行政處罰案件中,那些以“未參與”、“不知情”、“難以發現”為由提出的申辯意見與復議申請,都沒有得到采納與認可。保千里信息披露違法案件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中,證監會認為“信息披露違法責任人員的責任大小,一般從當事人在信息披露違法行為發生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知情程度和態度、職務、具體職責及履職情況、專業背景等方面綜合認定”,保千里違規為關聯方擔保和未披露關聯交易等,雖然是時任董事長、實際控制人策劃與組織實施,但在相關年報確認意見上簽字的董事、高管仍然被作為“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罰款,其申辯理由“始終對自己職責范圍內的業務恪盡職守,勤勉盡責”并未被采納。可見監管機構要求的可免責的“勤勉”、“盡責”以及對公司的“忠實義務”,與一些上市公司董監高的認識及實踐相去甚遠。
新證券法在強化董監高信披義務的同時,明確賦予董監高對信息披露內容提出異議、并予以公開的權利,異議者可在相關事項進入處罰程序時據此抗辯已勤勉盡責,不應承擔行政責任。法律做出這樣的規定,導向就是在中國股市、上市公司需要積極作為的董監高。對上市公司而言,如何建設職責到位、權責明確的公司治理體系極為重要。作為上市公司治理體系中的董監高,對公司定期報告簽署確認意見,就已經超越了其具體業務分工和崗位職責。一位分管某個子公司的副總經理,在信息披露違法案件中是作為“高級管理人員”中的一員對定期報告的“真實、準確、完整”負責。“沉默是金”、“明哲保身”并不適用于上市公司的董監高,只有真正履行職責,主動發聲、積極作為,以上市公司的合法合規來保證自身的履職安全,才是正道。公司法與公司章程中的董監高的職責,必須要歸位到在任的每個人身上。
再次,規范運作,閉環管理,公司治理實際運行體系的歸位。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需要認識的提高,更需要管理的閉環,需要以董事會秘書、證券事務代表、審計部和董事會辦公室這些公司治理工作機構的扎實工作。需要公司將新證券法的條文、監管機構的規則,轉化為公司實際運行的規章制度,并進行反復與深入的學習、宣傳和貫徹執行。在公司內控自查和內控審計工作中,公司一定要動真格,不能走過場,切實保證公司治理的規章制度是公司實際運行的規則,任何未經董事會審議批準的對外擔保合同無法加蓋公章,任何未經相關批準的關聯交易無法付款交易。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說公司治理的運行是到位了。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不難于聽言,而難于言之必效。”新證券法的施行已進入快車道,中國上市公司如何順應時代之變,加速實現公司治理的全面歸位,就要看各家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們的勇氣和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