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日益
糖是人體必需的六大營養素之一,為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能量源泉。但食糖并非多多益善,營養學家推薦每日攝入食糖總量為30~40克,過量攝入則有害健康。
大量調查研究表明:長時間高糖飲食,可引起人體內環境失調,新陳代謝紊亂,容易引發肥胖癥、齲齒,大大提高患心腦血管病、高脂血癥、糖尿病及骨質疏松等慢性病的風險;同時會增加體內自由基,加速組織細胞退化而過早衰老。美、英、日等國科學家發現:很多國家的人口死亡率與其國民糖消耗量成正比。世界衛生組織曾調查23個國家人口死亡原因得出結論:嗜糖之害,甚于吸煙。長期食用高糖食物的人,平均壽命比正常飲食的人短10~20年。尤其女性嗜糖,對健康危害更大,嗜糖可引發以下病癥:
乳腺癌是一種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一般認為與卵巢功能、遺傳因素、婚育及哺乳等因素有關。一項對8萬名女性開展的關于飲食習慣與乳腺癌發生之間關系的研究表明:每天喝兩杯甜飲料的人患乳腺癌風險比基本不喝甜飲料的人要高90%;每天食用甜水果醬涂抹面包者,患病風險比不吃甜食者增加50%。研究者認為:嗜糖會導致胰島素大量分泌,使血內胰島素含量經常處于高水平狀態,而早期乳腺癌細胞的生長,則需要大量的胰島素。被乳房大量吸收的胰島素,對乳腺癌細胞生長繁殖起推波助瀾作用。另一項在21個發達國家中進行的調查結果也顯示:精制糖的攝入量是老年婦女患乳腺癌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
★預防要點:除注意控制攝糖量外,要少吃高脂食物,少飲酒,多吃新鮮果蔬;配戴合適胸罩,常按摩乳房;提倡適齡結婚生育和正常哺乳,保持適度和諧性生活;不亂用外源性雌激素;堅持體育鍛煉,保持心態平和;學會自查乳房,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就醫;積極治療乳房癌前病變,如囊性小葉增生、乳腺乳頭狀瘤、乳腺不典型增生等。
一項針對女性霉菌反復感染者的研究顯示:很多患者的血糖或尿糖明顯高于正常水平;患者在減少日常糖分攝入量后,一年內鮮有霉菌性陰道炎的感染或復發。這充分說明,糖分攝入量與霉菌感染有密切關系。原因在于:霉菌適合在酸性環境下生長。30%的孕婦和10%~20%的非孕婦女陰道內都有此菌寄生,但只有在她們全身或陰道局部免疫力下降時才會出現明顯癥狀。尤其當女性因食糖較多而導致血糖或尿糖偏高時,陰道內糖原增加,酸度升高,霉菌大量繁殖,容易導致發病。臨床表現為:外陰和陰道瘙癢、灼痛,甚至坐臥不寧,并伴有尿頻、尿痛及性交痛等不適癥狀。典型特征是:白帶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樣。
★預防要點: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如上廁先洗手,使用公廁盡量避免坐式馬桶;宜穿棉質內褲,每晚更換;提倡淋浴,每天清洗外陰,但要避免過度清潔下身,毛巾專用;內褲單獨手洗,放陽光下曬干;選用質量合格的個人護理產品;一旦出現陰道瘙癢等癥狀,及時到醫院檢查,以利早發現、早治療。此外,還要注意不濫用抗生素,均衡飲食,睡眠充足并適當鍛煉。
美國醫學科研人員發現:50歲以上婦女吃甜食過多,容易導致膽結石。原因是:過量的糖會增進胰島素分泌,造成肝膽內膽固醇、膽汁酸和卵磷脂三者比例嚴重失調而發生膽結石。同時,過量的糖在體內會轉化為脂肪,導致人體肥胖。肥胖并不會使所有人都長結石。但對中老年婦女來說,它卻是導致膽結石的溫床。吃糖過量還會引起尿石癥。老年人在一次大量吃糖后,尿中含鈣量急劇增加,這期間容易形成鈣結晶而沉積下來,時間長了就會出現尿結石。如果每天睡前喝一杯濃糖水,則患尿結石的危險就更大。
★預防要點:注意飲食平衡、粗細搭配,三餐按時,吃好早餐,不暴飲暴食;多飲水,每日飲水2升以上,不憋尿;少喝啤酒,少吃食鹽、肉類及動物內臟;晚餐宜早不宜遲,睡前別喝牛奶;積極參加運動鍛煉,增強體質和提高機體代謝能力。
為探究飲食升糖指數(GI)與睡眠質量的關系,美國研究人員實施了婦女健康倡議研究計劃,面向53069名女性,收集和分析了日常飲食內容、睡眠時長、睡眠質量等相關數據,結果顯示:飲食GI平均值越高(過多食用添加糖含量高的食物和精制谷物),罹患失眠癥的風險就越大。飲食GI值最高的女性,失眠癥風險增加11%。多吃蔬菜和水果(而非果汁)的女性,失眠癥發病率降低16%。此項研究負責人指出:大量高糖食物進入體內會造成血糖迅速升高,身體會通過釋放胰島素來降低過高的血糖,血糖下降則會促進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激素的分泌,而這些激素的增加會干擾人們的正常睡眠。
★預防要點: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每晚23點前準時上床;臨睡前不喝過多的水或湯,避免看恐懼、驚險或焦慮的電視、電腦及手機內容;臥室環境要舒適安靜,最好加裝遮陽隔音窗簾;調整睡姿,以保證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