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迎君

摘 要: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進入決勝階段,鄉村建設機遇與挑戰并存。數字鄉村發展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在鄉村建設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國的數字鄉村建設處于起步階段,鄉村基礎設施不完備,數字鄉村建設進程較為緩慢。針對鄉村發展現狀構建一套全面的數字鄉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涵蓋科技農業、智慧農民、數字經濟、網絡政務、智慧環境、現代醫療與福利、數字基礎設施7個一級指標以及下設的27個二級指標。對各項指標進行分析,找到數字鄉村發展短板以及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引導鄉村創新性發展,有利于加快鄉村振興步伐,提高鄉村建設效率,實現鄉村長足發展。
關鍵詞:數字鄉村;信息化;數字經濟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1-0021-03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4.1 ? ? ? ?文獻標志碼:A
1 ?文獻綜述
近年來,不少學者對鄉村振興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看法。楊秀芝(2019)[1]從鄉村的金融服務著手,將商業銀行的經營策略與數字農業的發展相結合,指出鄉村銀行的發展應當抓住數字農業這一契機,來拓展鄉村的金融市場。周棟良(2019)[2]對鄉村振興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研究,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個視角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并對每一類指標進行仔細分析,找出鄉村治理短板,但同時也意識到其指標體系的不足之處,如忽略了電商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等。杜家方等(2019)[3]針對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等問題,分析了我國目前農村的生態環境、農業產業、鄉風建設、基層治理、農民生活等方面的發展現狀,并就緩解發展問題、激發發展潛力提出相關建議,對我國農村發展前景進行了預測。
2 ?數字鄉村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2.1 ?數字鄉村的內涵
數字鄉村是伴隨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的普及逐步發展起來的鄉村建設新模式,是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在農業、農村發展中的推廣應用[4]。數字鄉村的建設應該涵蓋鄉村治理的各個方面,包括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數字經濟、農業科技創新、農村數字醫療、黨務村務財務信息化以及鄉村環境建設等。《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強調,數字鄉村的發展要著力發揮信息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信息和知識的溢出效應、數字技術釋放的普惠效應,以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為基礎支撐,進一步解放發展農村數字生產力,推動農村的現代化建設。
2.2 ?數字鄉村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通過大量調研關于鄉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相關文獻,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鄉村全面振興的指標體系,經過整合,選取了以下指標來初步構建數字鄉村評價指標體系。數字鄉村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科技農業、智慧農民、數字經濟、網絡政務、智慧環境、信息惠民、數字基礎設施7個一級指標,下設27個二級指標,詳見表1。
2.3 ?數字鄉村評價指標體系分析
(1)科技農業指標。農業是第一產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農業是運用現代農業高新技術來武裝傳統農業,利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等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單位農作物生產成本,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5]。考慮到指標的可量化,科技農業指標選取了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村發電量、農業智能裝備數量4個二級指標,通過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供給,將科學技術充分運用到農業上,推動傳統農業改革,實現農業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2)智慧農民指標。智慧農民指標包括農村常住居民受教育程度、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百戶村民接入互聯網的電腦擁有量、農村電商人數。農民是我國農村建設的主體,對農村建設具有決定性作用。首先,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低,制約了先進的農業設備和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其次,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制約著文明鄉風的形成,封建迷信文化阻礙了農村先進文化的傳播。再次,我國農村農民家庭經濟條件差距較大,經濟條件不足限制了農民購買先進設備,而設備的缺乏又制約著農業的發展。最后,農民整體素質水平制約著農民自我提高與自我完善。青年過早輟學打工致使文化水平低,中老年勞動力則傳統守舊,對新事物接受能力較弱,這些都影響著農村的數字化現代化建設。因此,只有農村的主體先發展起來,才能帶動農村的發展。
(3)數字經濟指標。數字經濟指標選取農業生產總值、鄉村郵政和快遞網點數量、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鄉村服務業總產值4個二級指標。農業生產總值反映了農村的農業基礎地位是否穩固;農產品網絡零售額既能直接反映農村的電商發展規模,又能從側面反映出農村農產品電商化的發展潛力[6];鄉村郵政和快遞網點數量體現了鄉村流通服務體系的完善程度[7],建設數字鄉村,要解決好“快遞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扎穩扎牢農村末端;鄉村服務業總產值是鄉村產業結構優化程度和農村傳統經濟轉型的表現。
(4)網絡政務指標。該類指標主要用來反映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在鄉村治理層面上的現代化水平。黨務網上公開次數、村務網上公開次數、財務網上公開次數分別反映出鄉村黨務、村務、財務的管理狀況,通過實行政務公開也能激發村民參與鄉村監督管理的動力;網絡黨課學習量則反映農村地區黨員的學習狀況和學習能力,反映了我國農村地區基層政權的建設情況。
(5)智慧環境指標。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結合環境信息化來檢測農村地區的生態系統,能夠精細、動態地實現對農村的環境管理和決策。雖然這一形式目前還沒有在我國農村地區廣泛應用,但是可以通過其他指標來反映農村智慧環境建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潛力。這里的智慧環境指標下設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農村污水處理率/水質達標率、農村綠化覆蓋率3個二級指標,從土壤、水源、植被3方面來反映數字鄉村建設中鄉村生態水平和人居環境現狀。
(6)信息惠民指標。信息惠民原本是城市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內容,現將其運用到鄉村的數字化建設中,以信息技術手段來解決鄉村發展中的民生問題[8]。目前我國農村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主要表現在教育、養老、醫療方面。寬帶網絡覆蓋學校數量反映鄉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農村養老院數量反映農村社會事業和專業化社會機構發展水平,城鄉居民醫保異地就醫結算量和鄉村大型醫療器械數量則反映鄉村醫療的信息化程度和現代化水平。
(7)數字基礎設施指標。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是鄉村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必備條件,一旦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就會成為制約鄉村數字化建設的瓶頸。鄉村通訊設備落后,電商發展資源缺乏,道路條件差,交通運輸不便,飲水安全得不到保障,阻礙著鄉村現代化建設。鄉村互聯網覆蓋率、農村電商服務站(點)、新能源公交車數量、農村自來水普及率4個指標分別從通訊、技術、交通運輸、水利4個層面來反映鄉村基礎設施的運營狀況與完善程度。
3 ?建議與思考
數字鄉村的建設應當從多個方面著手。在經濟方面,要夯實數字農業基礎,發展特色農牧業,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旅游休閑、健康養生等新產業,提高工業與服務業的信息化水平,引導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政策方面,有關部門要重視數字鄉村建設,完善建設過程中各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同時要發揮國家財政的作用,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在文化方面,要加強農村網絡文化陣地建設,挖掘地方特色傳統文化,要積極引導農村地區文化發展方向,利用互聯網宣傳先進思想。在環境建設方面,要建設綠色鄉村,加強對農田土壤水質的檢測管理,向村民倡導綠色的生活方式。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加強農村道路、電力、水利、通訊、沼氣、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建設,尤其是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及,為數字農村的建設提供基礎支撐。在人才培養方面,要推動農村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開設培訓機構,對中年勞動力或文化程度低的農民進行技能培訓,提高村民的信息素養。要想建設好數字鄉村,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就要綜合考慮鄉村發展中各方面的問題,統籌全局。
參考文獻:
[1]楊秀芝.數字農業的發展態勢與商業銀行的策略選擇[J].金融縱橫,2019(8):36-42.
[2]周棟良.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湖南生態科學學報,2019(3):60-64.
[3]杜家方,劉思源,解金輝.中國農村發展現狀和前景預測——鄉村振興任重道遠[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19(6):41-45,73
[4]師曾志,李堃,仁增卓瑪.“重新部落化”——新媒介賦權下的數字鄉村建設[J].新聞與寫作,2019(9):5-11.
[5]胡青.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農業”發展趨勢與實踐策略[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9(5):69-75.
[6]汪娟.數字鄉村視角下“新零售”農村電商模式研究[J].武漢商學院學報,2019(4):31-34.
[7]賴媛媛,魏國青,周海霞.基于物流視角的智慧農村信息平臺構建[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