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媽媽

大多數會說話之后的孩子,都曾有拿起話筒,站在沙發上“演講”的經歷,作為大人多數會認為這無非是因為好玩而為之,是對新奇事物的一種嘗試。殊不知,它卻是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想要表達和展示自己的最初愿望。
事實上,在日常養育中,和孩子多互動交流激發孩子的表達,特別有助于孩子多元能力的提升,而“玩話筒”更是能讓孩子體會從“有話說不出”到“有話說得更好”的心理飛躍,為真正的演說打好一個堅實的基礎。
讓孩子懂得玩話筒不光有趣,還可以感受到在面對外界時,自己的語言從話筒中傳出來,需要經過思考和編輯,那樣會變得更美妙和動聽。這種深切的體驗可以激發孩子更樂意去玩、去學所有出現在視線里的東西。因為有展示的通道,所以令孩子的學習欲也更為強烈。輸出,也是強化輸入最好的方法。
孩子的成長根植于家庭環境,任何能力的啟蒙教育,同樣離不開家庭氛圍。父母熱情開朗、善于表達,孩子可能也不會少言寡語、惜字如金。因此,如果想培養一個外向、開朗、愛交流的孩子,父母能做的事情有很多。
一個玩具話筒,就能讓孩子盡情地嘗試,充分發言,逐漸找到用話筒說話的感覺。還可以順便了解物理發聲的規律,一舉多得。
一則為孩子助興做一個最熱心的觀眾;二則可以為孩子做一個榜樣和示范,描繪孩子喜歡的繪本故事;三則把真正的舞臺交給孩子,讓孩子復述繪本中的人物、情節。
孩子所有的成長都是外界強化和肯定化為“內在價值”和自我評價的結果。贊美的語言,尤其是爸爸媽媽的鼓勵,最動聽、最有力。毫無疑問,父母的及時點贊就像孩子成長中的“沖鋒號”,讓孩子想要持續玩下去。
孩子人手一個話筒,彼此欣賞和學習對方的聲音和表達,是非常不錯的選擇。這樣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機會,充分展示他們的表達天賦。
孩子們手舉話筒可以主持、可以唱歌、可以朗誦詩、猜謎語、重復幼兒園里他們記憶深刻的情節,甚至可以開家庭大會,編排話劇,說一些無厘頭和奇怪的想法。
刺激孩子即興發揮,有助于孩子瞬間組織語言,促進多元能力的同步發展,包括思維、詞匯、肢體動作、面部表情、配合、協作、組織能力等等。可以邀請其他小朋友一起參與,也可以在周末或生日聚會邀請孩子的好朋友參加。
用大人的手機,和親戚朋友遠程采訪互動。然后告訴孩子,采訪就像打電話一樣,去向對方提問一些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情,并且在相互交流中讀懂對方,展示自己,甚至于成為朋友。
去公園或者旅行,可以讓孩子大膽地采訪邂逅的小伙伴們,讓孩子實現從打電話到采訪的從容過渡。孩子就會很自然地了解一些對他而言有價值或有趣的事情。
在很多歐美國家,“公共演講課”是一門必修課程,包括戲劇表演、公共展示、作品報告等公共表達的機會,對于孩子們個體展示和團隊協作都非常重要。
能夠讓孩子在玩話筒中實地演習,對其表達、合作、設計、應變、創造等能力的提升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幫助。很多對公眾演講有恐懼癥的人,就是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允許,要么父母逼得太狠,要么根本沒有機會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而錯過了最初勇敢表達自我的機會。
孩子小的時候就有玩話筒的啟蒙和經驗,等他年齡漸長就不容易過度恐懼了,反而能理解緊張和焦慮會幫助他更好地呈現。即使面對大庭廣眾有所緊張時,他也會講好開場白,進入自如和流暢的狀態,從容完成他的整個演講。演說能力源自后天的努力,從小開始的演練就像“童子功”一般堅實,且越早越好。但父母也要掌握力度,核心在于“玩”,切莫變成孩子的負擔和情緒包袱,反而錯失了愛上“做自己”的快樂。
嘴巴有兩種功能,一是吃飯,二是表達。
孩子天生喜歡表達自己,因為好玩就愿意去玩,記憶才會更加深刻,玩著玩著,他就更想要表達,也更樂意表達,才更會表達。這樣能夠更深層地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們之間還可以相互學習,相互感染,讓玩話筒游戲一次次升級,一次次變得更有趣。假以時日,你會驚嘆:“生命居然有這樣的奇跡,成人的學習力和進步根本無法和孩子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