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軍 劉艷
摘 要: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青年教師的成長顯得越發重要。進一步促進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青年教師成長成為該地區學校發展的重要工作,而青年教師的發展有賴于有效的青年教師培訓活動。研究西部貧困地區青年教師培訓的方式,整理、總結西部貧困地區青年教師培訓的方式,促進青年教師培訓有效方式的推廣,能有效推進西部貧困地區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西部;貧困地區;青年教師;培訓
青年教師是學校師資隊伍的重要力量,為了發展青年師資隊伍,促進青年教師盡快成長,培養優秀教師,很多地市、學校都開展了多種青年教師的培訓方式,所以本研究主要關注青年教師培養后對有效培養方式的總結、整理,探索提高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青年教師培訓方式的策略。
青年教師培訓的有效性是指青年教師在參加一定的培訓之后, 青年教師對教育的認識有一定的提升, 能促使青年教師改進教育方法, 這是培訓有效的重要指標[1]。青年教師培訓有效方式體現在針對青年教師的培訓方式、培訓內容、培訓過程、培訓結果等方面都是有效的。
一、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青年教師培訓常見有效方式
本課題向陜西、西藏、云南、新疆、重慶、四川、甘肅等11個西部省市教師發布“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青年教師培訓模式有效性研究”問卷調查,涵蓋70多所學校的青年教師共計4236人。其中有效問卷4198份。本課題的問卷調查對象中41%青年教師在小學任教;31%在初中任教;28%在高中任教。通過對“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青年教師培訓模式有效性研究”問卷數據進行分析,89%的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采取校本培訓的方式培養青年教師,68%的受訪者表示校本培訓效果很好。根據調查問卷總結出以下幾種常見的校本培訓方式:
(一)“結對子”
由于剛參加工作,青年教師普遍存在以下幾種問題:教態過于死板或隨便,肢體語言欠佳;專業知識欠缺;照著PPT讀,照本宣科的現象嚴重;備課隨意,課堂教學準備不充分;缺乏教學反思等。青年教師亟待自我成長和學校的促進成長,學校的培養任務顯得尤為急需。
青年教師培養工作中常見的“結對子”方式,即有經驗教師指導青年教師,指導的內容涵蓋各個方面,從教學工作延伸到生活。青年教師剛剛步入社會,來到一個新的工作環境,有許多不適應的情況。這時,一個經驗豐富的教師能夠給他們帶來很多生活上的指導,讓青年教師更好地適應新環境、新工作。數據分析顯示校本培訓中“結對子”培養模式占據了34.58%的比例,是校本培訓中最常見的方式。
(二)網絡研修
網絡平臺持續更新的教育教學內容,例如中小學教學中常用到的教學案例、教學視頻涉等媒體資源,能夠為西部貧困地區特別是偏遠地區的教師提供良好的教學資源,了解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打破時間、空間的局限。
數據顯示98%以上的西部貧苦地區中小學都開展了網絡研修,72%的受訪者認為網絡研修的效果非常明顯。學校針對教師學員的網絡研修進度和各階段完成研修任務的情況等進行監管,將其網絡研修成績納入學校年終考核體系,達到人人參加網絡研修的目的。網絡研修成為了青年教師活動的主戰場,一些高質量的網絡研修為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師專業發展培訓的網絡研修,針對不同學科,給廣大教師提供了新課標方面的培訓內容,讓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師能夠及時了解新課標的目標、意義,及時做好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調整。
(三)青年教師互相學習
青年教師的成長需要相互間的鼓勵和促進,研究數據可知,在校本培訓中24.37%是以青年教師間的相互學習展開的。青年教師間的相互學習,使得相互間有了合理的參照與對比,在評價青年教師的成長方面有一個橫向的比較。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某一年同時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都成長得比較優秀,或者某一年同時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都成長得不好。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青年教師間會互相影響。
(四)引進式培訓
所謂“引進式”培訓是指邀請專家或者教授到學校進行講座或授課等方式的培養,“引進式”培訓方式是多元化的,西部貧困地區大多數會作為受體,接受來自北京、上海、江蘇等地的對口支援,這樣的支援不僅是硬件設施上的支援,更是教育教學思想、方法的支援,能夠讓青年教師接受更加現代化的教育。以西藏為例,拉薩中學的對口支援學校是人大附中等部屬示范高中,對口支援學校為拉薩中學帶來了先進“一對一數字化教學”和STEAM項目式教學,幫助拉薩中學在教育教學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五)走出式培訓
所謂“走出式”培訓是本校青年教師走出去,到外面進行培訓或者交流學習。大多數學校采取組織青年教師外出到教育資源優越的學校、省市地區參加學習、聽課等方式,實現資源共享。其中比較有特色的的形式是定向培養。
定向培養青年教師不僅有利于改善西部貧困地區教育現狀,還能進一步推進教育資源的合理化。免費師范生是一種最典型的“定向培養”,2007年全國六所教育部直屬師范院校為解決我國基層教育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第一次面向全國招收免費師范生,迄今為止為我國基層教育領域培養了大量的教育人才。他們投身于西部地區的基礎教育,以嶄新的姿態步入社會,同時國家也給這些身披“免費師范生”戰袍的青年教師們提供了更好的成長、發展平臺。這一政策為培養更加優秀的青年教師貢獻了不可小覷的力量。
總之,校本培訓是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采取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模式,在提高青年教師專業能力方面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實踐證明,校本培訓在培養青年教師方面有著突出的優勢,校本培訓的針對性很強,能夠針對自身學校青年教師發展的問題,結合學校發展的實際進行個性化教育教學、師德師風等方面的培訓。青年教師作為受眾,能夠及時消化培訓的內容,并將相關的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
二、西部貧困地區青年教師特色培訓方式
(一)“四位一體”式
由于地理和經濟的原因,當前西部貧困地區的教育和中東部發達地區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在師資力量方面。剛入職的青年教師中,存在的問題比較突出。為了更好地培養青年教師,四川省鄰水中學展開了“‘四位一體精準培養農村青年教師”的課題研究,在吸收借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出了適合該校青年教師的“培-研-教-賽”四位一體培養模式。
培指的是崗前培訓,研指的是教研活動,教指的是教學活動,賽指的是賽課。通過“培-研-教-賽”四位一體培養模式, 共同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有機的、生態的青年教師培養系統,即“培訓為基,以培促研;研為保障,以研助教;教為關鍵,以教輔賽;賽為促進,加速成長。”這樣,學校就可以從職業道德、課程設置與教學技能、教學方法等方面對青年教師進行培訓。
(二)三度三維模式
鑒于西部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部分中小學建立“三度三維”的青年教師培養方式是非常有效的。所謂“三維三度”是指青年教師以“品德、專業、 研究”三度為發展目標,“學習、培訓、評價” 三維是推動青年教師實現“三度”目標的具體操作措施,通過實踐證明,“三維三度”培養模式比較適合于西部貧困地區普通高中青年教師的培養。
學包含經驗分享的共學、集體備課的研學、師徒結對的互學、在職研究的自學;培包含校本培訓、定點培訓等;評包含教學反思的自評、同行評價的互評、課堂評價的生評、專家的促評。“學、培、評”圍繞著青年教師的品德、專業、研學。
(三)雙軌三段式
雙軌三段的基本含義是要培養青年教師的教學素養和執教能力,還要培養青年教師管理班級當好班主任的能力,稱為雙軌培訓。三段是指青年新秀階段(工作1-2年)、青年骨干階段(工作3-5年)、青年精英階段(工作6-10年)三個階段。 雙軌三段實際上將青年教師群體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管理,因其不同的成長階段,設計不同的培訓目標和采取不同的培訓措施。
雙軌三段這樣的培養更適合小規模范圍內進行開展,因為這樣能全面參考青年教師的發展,追蹤好青年教師的發展軌跡。這樣的方式也充分考慮到青年教師的個性和自我,是一個極具有個性化的發展培訓方式。
參考文獻
[1] 黃僑明.教師培訓有效性的探索[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7(1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