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鴿

小軒,一位高一學生,一進咨詢室就哭了起來:“老師我該怎么辦?我現在學不下去,可是又著急,越想學越學不進去!”
原來,小軒以前在班里的成績一直遙遙領先,家長和老師對她期望都很高。可是自從進入高中后,她對自己的成績沒有信心,進入考前復習階段,一拿起書就想到考試,害怕自己考砸了,越害怕越學不下去……
我們知道,考試焦慮是人由于面臨考試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反應,它是在應試情境刺激下,受個人的認知、評價、個性、特點等影響而產生的以對考試成敗的擔憂和情緒緊張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應狀態。顯然,在小軒身上,小軒因考試產生了緊張、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考試焦慮。
按照美國心理學家W.費希爾(W.Fischer)的觀點來看,學生產生考試焦慮的具體處境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A學生將考試作為生活的核心。小軒認為最重要的,是在考試中得到一個理想的分數,正所謂“分、分,學生的命根”。
B考試威脅到學生整個的存在。對于小軒來說,情形更加嚴重。小軒是獨生女,但她的爺爺一直希望有個孫子,于是她暗自告誡自己,一定要好好學,讓爺爺看看,女孩一定不比男孩差。可以說,她將自己的一切都壓在了考試上。
C學生認為考試是必須要通過的。在小軒看來,考試并非可過可不過,而是必須通過。小軒很想通過這次考試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D學生還需要面對自己的能力問題。如果自己的能力足以應對這場考試,那就不會有任何問題。但現在小軒無法確定是否能夠應對這次考試,由此就將自己置于焦慮之中。
可以看出,小軒以考試為生活的中心,將自己的一切都壓在考試上,并給自己下達了必須通過的命令,但卻同時無法確定自己能否勝任這項工作,于是陷入到源源不斷的焦慮之中。
在對小軒有了整體的了解后,如何應對考試焦慮也就明朗了起來。對于她來說,最核心的原則是做好自己。在給小軒做咨詢的過程中,我本著一個原則,就是讓小軒自己明白:我們無法左右他人的想法和行為,我們不知道其他同學學得怎么樣,更不知道老師會出什么樣的試題,但我們可以從自己做起,做好自己才是關鍵!
1要逐漸體會到,對于自己來說,考試的確是生活中重要的主題,但并非唯一的核心主題。在考試之外,還有與父母的親情、與朋友的友誼、生活中的快樂,如此等等。學生需要將考試納入生活中,而非相反。這樣的學生才有生活和學習的韌性,而不是在考試的籠罩下脆弱不堪。
2在調整了考試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后,需要相應調整考試與自己存在的關系。人的一生是很漫長的,一次乃至多次失敗,我們都可以“從頭再來”!這里,學生尤其需要做好以下三點。首先,避免用“完了”“我糟糕透了”等這類消極的語言暗示自己,以避開消極的想象;其次,糾正大腦中的錯誤信息,不要被一兩次考試失敗和一兩科考試失誤所嚇倒,甚至喪失信心;最后,適當減輕周圍環境的壓力,針對種種擔憂,自己和自己辯論,用這種理性情緒療法,糾正認知上的偏差。這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樹立正確的認知觀念,正確地看待考試”的寓意所在。
3學生要重新調整自己的考試計劃,為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標。為什么是“合理”的目標呢?一個目標如果經過多次努力還是達不到,就要反思目標是否定得太高。當你失望、焦慮的時候,反思自己,是不是期望值太高了?如果考試前不切實際地把目標定得過高,如“一定要考到某某學校”或“一定要超過某某人”等,這樣很容易給自己帶來焦慮的情緒。
4學生要逐漸肯定自我,提升自信心。在考試焦慮中,學生給自己設置了重擔,卻懷疑自己的能力,從而產生無限的擔憂和恐慌。這里的關鍵在于,學生要意識到,未來是有希望的,只要自己努力,考試終會帶來曙光的。如果考前總是懷疑自己的能力、智力不如他人,或準備得不夠充分,擔心自己不能取得好成績,這樣肯定會給自己帶來焦慮的情緒。所以,教師通常建議學生,在考試前幾天,要找一些相對來說簡單的題做一做,增強自信心,并暗示自己:我一定能考好!
在與小軒以及許多同樣有考試焦慮的學生打交道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考試焦慮是很多學生在成長中都可能遇到的一個重要的主題。我真心希望,學生能夠做最好的自己,成功應對考試焦慮帶來的不利影響,不斷地推進自我成長,迎接自己富有希望和朝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