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在東華,共同建立一個文化交流和愛心理解的新平臺,以推動平等對話、文化兼容并蓄和相互啟迪。我們堅持同各國其他文明交流互鑒,我們承諾:將為世界和平和可持續發展不懈努力、鞠躬盡瘁!”
2019年12月9日,廣東省韶關東華禪寺。一批來自歐美亞非等大洲多個國家的中外文化學者、外交官用英語、法語、阿拉伯語、阿姆哈拉語、僧伽羅語、塞爾維亞語和中文七種語言宣誓《東華宣言》,共同發出對和平渴望的聲音。他們以莊重的儀式感表達了對世界和平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祈愿與承擔。
法國著名的國際藝術家Lilya Pavlovic-Dear、美國海上絲綢之路獨立學者Laurie Bonner-Nickless、斯里蘭卡社會主義共和國國際交流協會主席Subhas Bandaranayake、中東民間文化學者Faten Bahjat Yousef Zanaa、埃塞俄比亞外交官Abeba Assefa Ali與Selamawit Alemayehu Woldie、中國佛教界知名方丈萬行、中國國學研究院副院長柯可教授、絲路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秘書長孫曉軍、世浩拍賣行副總經理沈緒芝及廣東財經大學學生代表等參加了此次活動。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使者們,成為世界多元文化交織的背景下構建民心相通的見證者和推動者。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不同層面、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推進“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間不同文化的交融和共享,有利于民心相通、增進互信,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在各國民眾心里落地生根。這次東華宣言是自發的民間活動,以“文化先行”助力夯實“一帶一路”倡議的民意基礎。
人類的文明史自有文字以來,不過七八千年。在200至300萬年之間,人類的生物進化與人類文化的發展相輔相成;人類有共同進取的合作力量,也有為壯大生存能力殘酷殺戮的本領;然而,文明的發展表明,人類要和平共處,互相合作,才有光明的前景;只有人類文化才具有與生俱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文明因多樣而交流,文化因交流而互鑒,各民族因互鑒而共同發展。
人文交流是民心相通的橋梁,在國際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帶一路”是一條連接中華文化、突厥文化、馬來文化、印度文化、美索不達米亞文化、波斯文化、希伯來文化、埃及文化、希臘文化、凱爾特文化等各種不同文化的紐帶。目前,非洲、澳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區都已經納入“一帶一路”框架范圍,這是由新興經濟體向世界提供的較大規模的公共產品合作平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民心相通應海納百川,推動不同文明平等交流,共同進步,讓交流互鑒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人類命運共同體”最大的現實意義在于弘揚以合作共贏的理念,超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之間的隔閡沖突,強調彼此之間要守望相助,風雨同舟、尊重世界范圍內的多元文明和多彩文化,求同存異講好各自不同的故事,凝練人類共同的價值,實現從文化沖突到文明共生。進一步增強沿線民眾之間的了解和溝通,信任和感情,形成情感共同體,進而形成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作為中國禪宗文化重要的道場之一,東華禪寺一直以推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共同探索多元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并踐行“東華家風”中的“信教先愛國”的理念。參與《東華宣言》的各國代表主張:
各美其美,世界多元;相爭俱敗,合作發展。
信息時代,瞬息萬變;不忘初衷,守護家園。
民族叢林,同根同源;命運一體,手足相連。
宇宙萬物,齊心向善;求同存異,和諧人間。
(孫曉軍:中傳國際智庫專家、絲路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