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萱
書名:《中國制造前沿大講堂》
主編:新望
出版社:紅旗出版社
發達的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興國之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是國家發展的本錢,提出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將實體經濟擺在了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首位,而實體經濟的基礎就是制造業。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已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和重點工作。
中國制造正在發生怎樣的改變?中國制造將邁向怎樣的未來?中國制造也是了解中美貿易戰、讀懂當代中國的一個非常好的窗口。
中國工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從規模上看,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約13.6萬億美元,占全球的16%。同時,我國也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近年來,我國技術經濟水平取得了很大進步,由跟跑、并跑,到現在一些領域實現了領跑。尤其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有一批產品和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5G技術現有專利數量占世界30.3%,航空方面有C919大飛機、殲-20,航天方面有大功率火箭、繞月工程、北斗衛星;再如“藍鯨一號”在南海發現可持續開采可燃冰,“華龍一號”核電、“復興號”高鐵列車等。
然而,要正確認識當前我國工業存在的差距和短板。我國現在是工業大國,還不是工業強國;是制造業大國,還不是制造業強國。客觀上,我國工業制造業還處于世界價值鏈的中低端,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不少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工業產業結構尚需優化提升;低端產品過剩、中高端產品不足;工業效率有待提高等。
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我國仍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卻已經出現制造業占經濟比重過快下降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我國國情決定了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必須在國民經濟中保持一定比例。過快過早的下降,確實要引起警覺。雖然經過近幾年努力,制造業“脫實向虛”的狀況有了改變,但仍然存在著工業空心化、邊緣化的狀況。
由新望博士主編的《中國制造前沿大講堂》一書,匯集了多位知名專家學者有關中國制造的文章,是諸位作者多年理論研究和長期工作實踐的寶貴成果。本書不僅解讀了國家宏觀經濟、實體經濟現象,對當前制造業熱點、難點、焦點問題進行及時、深刻、有針對性的詮釋,助推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而且列舉大量行業案例,分析傳統制造業和智能制造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閱讀本書,為讀者走出認識誤區,精準把握未來經濟發展脈搏,積極探索5G時代的機遇與發展,用互聯網的思維思考未來的出路提供有益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