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結構的全面轉型和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基層公共生活不斷衰落,公共空間遭受擠壓和割裂。社區建設被賦予了公共空間重構,社會結合團體再塑造化的意義。如何更好地整合被分裂的城市空間,化解空間私有化、碎片化的問題,重建社區公共性,提高居民的社區認同、社區凝聚力和社區生活質量,需要我們結合城市空間發展現狀,思考公共空間的生存之路,本文將對此展開敘述。
【關鍵詞】社區公共空間;社區認同;再塑造化
引言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人口流動頻繁,城市住房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基層社會的異質化明顯。此外,城市社區的單元樓結構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消息、情感的溝通,社區成員之間互不認識,因此交往欲望也很微弱。在這種人際交往缺少的社區里,住民對社區的認同感也會下降,從而致使社區內聯系的削弱,住民缺少安全感與歸屬感。可見目前在我國許多城市新型社區中,公共空間的建設與完善的必要性。
和睦的社區鄰里關系離不開社區的有力措施,居民的了解與認同感增進需要社區為居民互動提供合適的場所。而公共空間是城市群中,在建筑實體之間存在著的開放空間體,城市居民進行交流與互動的開放性場合。公共空間是針對各種社區普遍存在人際關系冷淡、共同體意識弱化等現象,在建筑設計上進行優化,增強空間的融合和貫穿,讓大家共處同一屋檐下,從而有助于鄰里之間的交流,以此消減鄰里之間的陌生化。公共空間有助于優化小區布局和建筑設計,通過內部的公共空間與外部環境的改善,營造一個和諧的環境氛圍,它不僅促進鄰里的向心感、凝聚力與親和性,而且還能滿足人們文娛、休閑、活動的必要。
1.增加參與感,共建新的公共空間,拓展居民參與方式
社會學意義上的公共空間強調一定場所之內的公共精神、歸屬意識,它是人類與自然進行物質、能量和消息交流的重要場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現之一。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社區在成為各類社會群體的聚焦點,居民群眾對社區服務提出的需求越來越多。新的公共空間需尋找與社區的連接點,引導社區內的居民共建公共空間,為公共空間出謀劃策,探索社區參與新模式。公共空間在入駐新社區之前,實地融入在地的居民,結合每個社區的特點去設計有利于居民深度參與的形式,如服務設計前與居民交流,收集社區居民的需求和想法;以社區發展為視角,梳理社區公共問題,了解居民對篩選出的公共議題的認知,繪制社區愿景,使社區居民由原先的旁觀者轉變成為一個建議者、執行者的角色,調動更多居民參與,使社區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服務也會覆蓋更多的居民。居民與社區融入的過程中,公共空間要做的就是關注參與的居民,提升居民的參與意愿,肯定居民的參與價值,提高居民的參與能力。
2.多種形式再造社區文化
社區文化可強化社區群眾的主人翁意識,維系社區良好的人際關系,而文化的孕育和傳承存在于社區活動。公共空間應重視社區文化,營造對社會建設的作用,社區文化對居民有著價值導向、情感歸屬、行為引導三種明顯的影響。一些歷史悠久的社區,公共空間希望能夠以青年友好的空間為載體把一些文化體現出來,讓現在的青年了解到社區的變遷和發展的歷史和文化,以此激發居民對社區的新認識,找到更多與社區連接的點。通過“記者們行動”讓青年們在去采訪的過程中,走進社區店鋪,了解社區故事,認識社區的故事人物。“我是導賞員”是通過招募,引導青年自發報名成為導賞員,導賞員可喚起居民對社區人文史跡的關心,激發居民發現社區的文化,進而由認識產生愛護,使居民以合理的方式保護社區文化環境。特別是對于典型的城市社區,社區內大多是新興樓盤,居民來自四面八方,社區沒有根深蒂固的風俗民約,居民之間沒有復雜的地緣關系、親緣關系。面對這樣的社區,公共空間更應該著眼于社區,扎根于群眾,去關注整個社區,為社區發聲,與社區成員在社區實踐中發掘具有本社區特色的發展性文化。多種形式再塑造社區文化,而社區文化為構建公共空間賦予了內在基礎。
3.培養與居民的深層次聯系
公共空間考慮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更高層面是一種精神聯系,通過建立交流的藝術進而可以創立、培養和維護與居民的深層次聯系。公共空間致力于打造一款具有“家的感覺”的社區。“家的感覺”體現在一種如對家般的歸屬感。“家是永遠令人向往的地方,那里有親人、有令人渴望的溫暖和愛。”公共空間將要帶給居民們的感覺應該是這種溫暖和愛,感受到與居民交流相處的快樂,感受到融入集體的暖心與力量。即使人在異鄉,來到社區的公共空間依然可以感覺到親切。公共空間藝術可概括為“家+”藝術。“家”既指小家也指國家,公共空間對小家和社會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而“+”意味著家家戶戶的參與使用,其次“+”也是電極正負極中的正極,公共空間給居民們帶來的是生活的正能量。“家+”中包含的是一種公共性與公益性。公共空間旨在為居民們服務,給小區居民提供一個公益性的休閑交流場所。居民們可以來蘑菇屋和鄰居一起下象棋,可以一起跳廣場舞,可以來品茶看書,也可以來當志愿者,體驗奉獻的快樂……在家家戶戶的參與中建設一種積極健康的社區文化。
家庭是良好社會的根基。公共空間通過情感交流,找到與顧客建立情感聯系的方式,公共空間服務的并不僅僅是一種產品,而是從中能獲得附加價值的體驗。了解居民需求和想法至關重要。家是一個承載著豐富感情的地方,公共空間該考慮文化差異、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不同收入水平帶來的市場需求的差異,讓使用空間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在社區建設中,公共空間與物質實體創建、價值情感產生同等重要,從增加參與感、再造社區文化、培養與居民的深層次聯系三維向度,塑造社區共同體,重構社區公共空間,共建公共生活,推進實現以人為本、睦鄰友好的社區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徐璐.武漢城市公共空間夜景觀藝術設計[D].華中科技大學,2008.
[2]王弋痕.城市居民社區參與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深圳市X社區為例[J].城市觀察,2015,39(5).
作者簡介:劉艷(2000.07--),女,江西贛州人,江西師范大學新聞學專業,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