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通過對畢節試驗區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物流發展現狀及兩者協同現狀的調查分析,圍繞畢節試驗區農產品電子商務與鄉村物流體系協同發展這一命題,針對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等展開深入研究和分析,探索畢節試驗區農產品電子商務與物流協同發展的新路徑、對策及政策取向,助力脫貧攻堅。
關鍵詞:農產品;電子商務與物流;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F724.6;F326.6 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6-0009-03
一、引言
畢節試驗區地處貴州西部,連接云南等周邊省份,相對于貴州省其他區域,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畢節試驗區被定位為黔西北物流集聚區的重要節點城市。立足畢節資源和產業特色,發展綠色資源型商品物流、商貿物流、農產品及冷鏈物流、糧食物流等。畢節試驗區有大量的農特產品,如竹蓀、蘿卜、辣椒、木耳、赫章可樂豬、蕎酥、苦蕎茶、刺梨果等。近年來,畢節試驗區各縣區也涌現出了大批農特產品的品牌,如“烏蒙三寶·畢節珍好”、“星豐園”、“百里花”、“瑪瑙紅”、“金索瑪”、“家鄉美”等。
目前,畢節試驗區生鮮農產品的產量逐年穩步提高。農副產品種植基地的建設以及“一縣一業”發展策略的影響,更是極大的帶動了畢節試驗區生鮮農產品產量的提高。畢節試驗區各縣建成、在建的不同規模大小的農產品種植基地共一百多個。據測算,各個種植基地的農產品年外銷總額將達68萬噸左右。種植產品涉及辣椒、竹蓀、大白菜、蓮花白、甘藍、白蘿卜、杏鮑菇、馬鈴薯、糯玉米等品種。因此,隨著各個種植基地建設和運營投入運用,畢節試驗區生鮮農產品產量必將有很大提高,同時對電商物流的需求和要求必將更高。
二、畢節試驗區農產品電子商務與物流發展現狀
1.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水平低下
與深圳、上海、浙江、江蘇等沿海省市特色電商產業基地相比,畢節試驗區農產品電子商務特色產業基地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電商產業基地“畢節市頤高電商產業園”、“畢節市電子商務學院”等雖初具規模,但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水平較低。調查研究顯示,試驗區基于互聯網的營銷水平低、電商企業入網數量相對較少、基礎設施不配套、市場體系不夠規范與網絡安全尚不成熟等問題日益凸顯,相應的標準規范相對欠缺,尚無明確的法律法規來支撐電子商務平臺交易,尚處于一種非規范、小規模和分布散的狀態,農村電商普及程度、網點覆蓋、農產品品項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距。
2.農產品物流發展滯后且成本高
在推動西部產業發展規劃的引領下,畢節試驗區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得到了顯著發展和提高,社會物流服務需求也隨之迅猛增長,物流服務注冊企業法人單位己有104家,但總體規模和水平仍然較低,其中年營業額億元以上的1家,5000萬元以上的1家,1000萬元以上的7家,其余企業營收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通過國家AAA級標準評估的企業僅1家,物流行業發展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作用的矛盾日益顯現,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物流基礎設施不健全:全市現仍然沒有能提供50臺以上車輛同時進行配載的貨運車輛停車場地,大型貨運車輛仍占用市政道路裝卸和停放。倉儲智能分揀等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物流技術裝備水平普遍偏低。(2)物流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滯后:特色農產品、生鮮物流等物流信息共享程度低,基本是上仍是貨等車、車等貨的傳統模式,未聯通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通道。(3)體制、機制問題突出:物流行業發展中涉及行業分割,部門分割問題嚴重,項目用地、融資等制約因素突出,政策落實程度不高。
從試驗區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來看,大方天麻、皺椒,織金竹蓀,赫章半夏、可樂豬,威寧火腿、蕎麥一直以來譽滿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但由于缺乏科學有效的倉儲、高效合理的流通方式等,流通損耗率偏高,農產品保質增值能力弱,對“黔貨出山”農產品外銷通道造成很大阻礙,亟待科學規范的冷鏈運營體系介入。借助園區建設、基地建設、內陸港建設等工程和項目,畢節試驗區的農產品物流發展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三、畢節試驗區農產品電子商務與物流協同發展的制約因素
1.農產品電商上行難
一方面,農產品分散、規模化程度不高,導致農產品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難度加大,進而使得農產品的推廣難度加大;另一方面,冷鏈基礎設施配套欠缺,缺少規模合理、適當的冷庫和冷鏈物流供應鏈作為支撐和保障,造成基于線上電商平臺的生鮮農產品銷售舉步維艱。
2.物流下行基礎薄弱
物流快遞企業對交通道路條件好、人口聚集、業務量大的村鎮容易形成扎堆進駐,而對于偏僻邊遠、人口數量較少、業務量小的村鎮則幾乎沒有物流快遞企業駐村設點,配套相應的物流服務網點。與此同時,由于畢節試驗區特殊的喀斯特地貌,農村村落居住分散,大多數農產品產量不高、價格低、銷量少,加上電商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尚待完善,物流企業與電商企業不能精準對接,物流配送車輛空駛率較高,出現“產品價格低+物流費用高”的窘境。
3.農村電商人才匱乏
這是限制試驗區農產品電商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主要體現在:(1)現有農村電商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與電商技能積累不足,缺乏相對專業化、系統化的電商知識和技能儲備;(2)電商運營和管理經驗欠缺,電商人才培訓效果欠佳,師資選擇、培訓內容、培訓方式等均有待完善;(3)電商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營所需技能相背離,不能很好地滿足工作崗位的實際技能操作要求,專業人才引進難、留不住,運營推廣、美工設計、市場分析和企業管理等方面人才普遍緊缺。
3.農村傳統觀念制約
大多數農村地區保持著傳統的線下購物消費習慣。目前,基于西部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及經濟發展現狀,大多數鄉鎮農村居民接受和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能力欠缺,消費觀念、消費習慣、購物理念等跟不上信息時代發展的需求和步伐,村落對互聯網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十分有限。村頭小賣部、小超市、傳統街市、集市仍是農村消費、購物的主要來源和渠道。畢節市農村居民在貴州省居民整體文化素質水平中處于中下偏低水平,接受新事物、新知識和各種信息化技術和手段的能力偏低,思維意識和水平受限,容易造成事物認知意識封閉,不易接受基于電商平臺的虛擬網絡銷售和網絡消費方式。
四、畢節試驗區農產品電商與物流協同發展的對策研究
1.打造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和電子商務孵化平臺
搭建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平臺,借助農產品電子商務信息共享平臺,整合電商物流交易中涉及的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等,實現農產品電商線上平臺銷售。該平臺體系的搭建有助于帶動農業產業化、規?;陌l展;有助于農產品種植企業、需求者高效精準找到所需農產品及溝通洽談;同時也有助于減少和縮短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加快農產品從產地到消費者手中的流通速度等?;谵r產品物流信息共享平臺將分布散、規模小的這樣一些物流企業鏈接起來,能夠實現“1+1>2”的資源優化配置,降低農產品電商物流運輸配送過程的成本,從而實現對農產品電商物流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及資金流的高效整合,進而有效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與此同時,搭建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孵化平臺,將農產品的流通渠道扁平化,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加速農產品物流流通,進而實現農產品電商物流協同發展。
2.構建產、供、銷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實現一體化運營
基于畢節試驗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可種植區域少,農產品種植呈現規模小、分布分散等特點,雖然總體銷量大,但物流量分散,物流的設施設備配套欠缺,特別是生鮮農產品的冷鏈物流配送系統等不夠完善,對生鮮農產品在途物流的運輸質量、運送速度和運輸準確性造成了很大影響,較大地增加了生鮮農產品的配送質量和損耗成本。
構建冷鏈物流—體化體系,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培育一批資金雄厚、市場發展前景好、經營規模適當、企業管理理念與時俱進、綜合競爭能力強的綜合大型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鼓勵農產品需求企業在種植地、消費地建立冷凍保鮮配套設施設備,從農產品采摘預處理過程就做到對農產品低溫保鮮處理。搭建基于生產源頭企業為中心的預處理冷鏈供應鏈體系,實現供應市場和目標需求市場冷鏈物流的高效無縫對接。加強產前、產中、產后的資源配置、優化整合,拓寬物流信息網絡服務。構建產、供、銷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通過相互協調、分工合作共同提升整個物流供應鏈鏈的總體效率。更好地服務于農產品電商企業的發展,助力黔貨出山。
3.注重電商物流復合型人才培養
注重電商物流復合型、綜合型人才的培養,加大電商物流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力度,為畢節試驗區農產品電商與物流協同發展機制奠定堅實的智力基礎保障。
基于畢節試驗區當前現狀,高素質、高層次的電商運營和物流管理人才嚴重缺乏,難以支撐新時代電商物流產業高起點、高水平的發展需求。既懂電商運營同時又精通物流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是二者協同發展的核心和關鍵所在。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加強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規模和力度:(1)在各大院校的專業技能培養和社會技能培訓中,著力培養和塑造兼具電子商務和物流管理知識的綜合性人才;(2)在企業行業實踐中,對電商物流從業人員有側重地注重電商物流協同發展思想意識的引導,培養和促進電商物流緊密結合協同發展的意識,引導物流行業從業人員參加電子商務的專業培訓,同時從事電商工作的從業人員參與物流的專業培訓,實現優勢互補,資源的優化整合;(3)在各高校師生中、深化對電商物流協同發展的思想認識和認同,提升協同發展的高效性和全局性作用,師生共同探討電商物流綜合型人才的培養,通過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建立電商物流教學實訓基地,讓學生參與到整個電商物流供應鏈的全過程。從而達到電商物流的理論與實踐應用相結合,促進電商物流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
4.政府引領,實現農產品電商與物流協同發展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一是政府需引導、鼓勵和支持“電商+物流”融入生產采摘、流通加工和最終消費的各個環節,共同打造具有畢節試驗區地方特色的電商網銷品牌。以織金竹蓀、大方天麻、威寧洋芋、蕎酥、威寧火腿等作為試驗區電商特優農產品的標桿,通過政策引領,補齊農產品電商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優化協同發展的基礎保障。
二是政府機關需在農村物流基礎設施配套上支持農產品快速增長的需求。通過農產品物流園區的建立,完成農產品從產地到銷地的一站式的倉儲、運輸和配送等的無縫對接,通過“農戶+市場”的運營模式,減少和縮短農產品進入最終消費市場的中間環節,從而加快農產品的流通配送速度和效率。
三是各級政府部門要在政策和資金上支持農產品電商物流的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建立減免相關費用的農產品專用通道,積極探索“電商+農產品物流”組織模式,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與此同時,試驗區各區縣需因地制宜,整合資源,構建農產品電子商務信息平臺、B2C平臺、第三方農產品交易平臺、“合作社+縣域電商”、“生產基地+縣域電商”等農產品物流組織和流通渠道。
參考文獻:
[1]張夏恒.我國縣鄉電商物流網絡協同策略[J].經濟技術與管理研究,2015,(8).
[2]田瑞霞.關于巴彥淖爾市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思考[J].河套學院學報,2017,(3).
[3]朱占峰.寧波電商與物流產業協同發展對策探討[J].寧波經濟,2016,(4).
[4]王慧.跨境電子商務與物流協同的困境及對策 [J].商業經濟研究,2016,(1).
[5]馬俊.探析我國電子商務與物流協同發展[J].信息與電腦,2014,(7):73~76.
[6]王雪蓮.電子商務與第三方物流協同發展的策略探討[J].中國商論,2015,(21):92~93.
[7]王晶.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協同發展研究[J].管理世界,2016,(26):19~22.
[8]張夏恒.協同視角下我國縣鄉電子商務與物流發展研究[J].社會經濟,2015,(7):12~18.
[9]畢節市現代物流建設發展規劃(2018-2023),畢節市商務局,2017-12.
[10]郭勇.寧夏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調研與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18,(30).
[11]王友,胡仁,邊艷珍.河北省電子商務發展及對策研究[J].河北學刊,2008,(28):1~1.
[注]基金項目:該論文基于2019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青年課題項目《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畢節農產品電子商務與物流協同發展對策研究》,課題編號:2019C045
作者簡介:
何園園,畢節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