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是歐盟的最大進口國,隨著 “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深化,中歐班列成為推動對歐貿易便利化的全新路徑。本文研究世界銀行發布的國際物流績效指數(LPI),發現我國較歐洲各國在海關效率,貨物跟蹤能力和物流服務競爭力方面差距明顯。本文認為,中歐班列對中歐貿易便利化促進機制有:極速通關到達時間降低貨主成本;物流服務和價格競爭力吸引貨源;貨運監控能力和時效性保證貨流。
關鍵詞:物流績效指數;中歐班列;貿易便利化
中圖分類號:F532.4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6-0032-03
一、引言
在當前要素價格上漲,各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在國際經濟形勢復雜的大背景下,中歐班列作為“一帶一路”倡議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關鍵一環,成為推動對歐貿易便利化的全新貿易路徑。當前亟待厘清中歐班列對中歐貿易物流便利化促進機制,以期更好發揮中歐班列對中歐貿易的催化和帶動作用。
二、中歐貿易物流現狀分析
1.中歐貿易現狀
2019年,歐盟28國GDP總量為18.74萬億美元,2019年歐洲GDP為22.73億美元,歐盟經濟占整個歐洲經濟的82.44%,因此本文以中國與歐盟貿易數據代表中歐貿易數據。20世紀70年代,中國和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雙邊關系以來,雙方互為彼此的最重要貿易伙伴。截至2020年2月,2018年歐盟進口商品貿易額20%來自中國,出口商品貿易額有11%銷往中國(見表1)。
2.貿易介質分析
截至2020年2月,歐盟官方數據庫最新數據顯示,歐盟28成員國(英國于2020年初正式脫離歐盟后尚余27成員國)以航空、鐵路、公路三種運輸方式與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比例如表2所示。
近年來海運在中歐貿易中占據半壁江山,平均50%左右的貿易額由海運完成,因其運量大,價格低,兩地之間的貿易依然主要通過這種傳統運輸方式進行,而空運和鐵路運輸量平分余下的貿易額,各占23%左右。目前中歐鐵路貿易均由中歐班列完成運輸。
3.貿易物流水平
世界銀行于2007年首次發布《物流績效指數報告》,其后每兩年發布一次。物流績效指數(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LPI)是各國政府和商業界關注的重要指標,反映了163個參評國家和地區的貿易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綜合了國際貨運界的實操經驗和學界近期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六個評價指標分別是:海關和邊境清關效率(CUS)、貿易和運輸基礎設施質量(INF)、國際貨物運輸便利性(ISH)、物流服務能力和競爭力(LQC)、貨運監控能力(TTR)和運輸及時性(TIM)。
LPI最新發布在2018年,縱觀參評的國家和地區,物流績效表現分數與經濟發達程度呈明顯的正相關。德國6次參評4次奪得榜首,2018年得分4.2分(滿分5分),新加坡則2次摘冠。2007年~2019年,中國物流績效指數連年穩步上升,物流績效指數得分由3.32增長到3.61,增長率達8.72%,世界排名由33位上升至26位。
在中歐貿易中,選擇歐洲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作為觀察對象,德國、波蘭、比利時、西班牙、荷蘭、白俄羅斯、俄羅斯、奧地利及中國的2018年國際物流績效指數比較(見表3)
2018年,中西歐國家如德國、比利時、奧地利、荷蘭貿易物流水平表現突出,占據全球參評的163個國家的前6位。西班牙、中國、波蘭表現中上,分列17位、26位、28位,俄羅斯、白俄羅斯排名靠后,分列75位、103位。
采用雷達圖清晰對比中國與德國,荷蘭及西班牙等歐洲高收入水平國家的物流績效差異(見圖)。從雷達圖上看,我國與世界一流國家相比,在海關效率、貨物跟蹤能力和物流服務競爭力方面差距明顯,平均相差0.6分左右。
2018年我國物流績效指數綜合得分為3.61分,在參評的163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列第26名,前30名均為傳統發達國家。中國各項得分均高于全球均值,物流基礎設施質量、國際服務競爭力和貨運全程監控能力是中國物流績效的提升的核心優勢,分別比全球均值高出0.3分,0.77分和0.75分。與前20名物流能力相比,差距主要體現在海關效率,國際運輸便利性兩方面,均值差分別為-0.65分和-0.5分(見表4)。
通過對近年來LPI指數進行分析,可知中歐貿易中物流短板主要出現在中方,中國國際貿易物流在海關效率,貨物跟蹤能力,物流服務競爭力等方面存在弱項。
三、中歐班列簡介和特點
1.中歐班列簡介
中國與歐洲之間歷來通過海運方式進行商貿往來,自2011年開行的“中歐班列”,即中國-歐盟鐵路聯運,指“按照固定車次、線路、班期和全程時刻表開行,運行于中國與歐洲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集裝箱等鐵路國際聯運列車”。
截至2019年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達15000列,國內開行城市62個,通過68條運行線路直達歐洲。目前中歐班列運行時間平均14天左右,運輸時間比海鐵聯運全程少20天,運輸費用相當于空運的1/4。中歐班列比海運更快,比空運更便宜。
2019年1~9月中國出口歐洲貿易額已達到1.83億美元,中歐班列的貨值只占其中的1%~3%,出口方向的中歐班列主要搭載機電產品、運輸設備和化工產品,進口方向的中歐班列主要搭載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等,隨著中歐班列運行機制逐漸完善,還有巨大的潛力等待發掘。
2.中歐班列特點
中歐班列改寫了傳統中歐貿易的經濟地理,深化了陸港的經濟腹地意義,使中國內陸擺脫了涉足國際貿易必須靠海港的歷史,中國經濟的重心開始向西移動,中國經濟的門戶開始向西開放。
(1)邊境清關高效和便利通關。中歐班列與沿線主要進行物資中轉、集散和儲運的節點積極溝通,最大程度簡化海關手續,提升通關速度。列車出境后便進入歐亞經濟聯盟境內,物流由歐亞鐵路聯盟以及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的當地鐵路公司負責,物資自由進出,免除了邊境檢查之累。出歐亞經濟聯盟之后,貨運列車會沿著50多條不同的路線繼續前往歐洲,一旦進入歐盟境內,海關和邊檢暢通無阻。因此,列車行進時間1/3在國內,1/3在歐亞經濟聯盟這一自由市場,1/3在歐盟,因此只需要極少的海關和檢驗檢疫程序,為貨主和顧客節約了在途時間。
(2)物流服務和價格競爭力強。中歐班列運營公司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等國家進行價格談判,加強運輸組織,實現了去返程“去四回三”,回程空駛率降低,最大限度地壓縮物流成本,使中歐班列在政府補貼后實現與海運相當的價格。此外,中歐班列根據客戶需求實現鐵路站到站、門到門和全程物流等服務,運輸服務便利性可比空運和公路運輸。
中歐班列還有多項創新服務,例如創新實現海鐵聯運。2019年5月,中歐班列(鄭州)率先開行海鐵聯運整車運輸平行進口汽車,實現了整車專列進口,滿足了客戶對進口汽車原產地的多樣化要求。
(3)貨運監控和運輸便利性高。中歐班列有班輪運輸的優點,發到站固定、班次固定、運行線固定,開行周期和全程運行時刻固定可查,全班列全球定位,貨主和收貨人可以隨時通過鐵路公司網絡平臺查詢貨物位置和通關情況,實現“零時差”運輸。
各地中歐班所在貿易園區形成了成熟的貿易便利化配置。例如中歐班列(成都)鐵路港所在地青白江區形成了多個與之配套的國際物流產業園,如國際平行進口汽車展銷中心,國際木材集散中心,國際塑料城等,為城市產業聚集做好了扎實的物流基礎。7條國際鐵路通道和5條國際鐵海聯運通方便貨源輸出。
四、中歐貿易物流促進機制
中歐班列開行9年來,在運行時間、貨源種類、全程物流跟蹤、通關便利化和跨國協調機制等多方面有諸多創舉,極大地促進了內陸地區“沿海化”,對中西部內陸地區進出口產生了帶動作用。
1.極速通關到達時間降低貨主成本
在中歐班列國際合作平臺上,中國、白俄羅斯、俄羅斯、波蘭等7國鐵路部門簽署了《關于深化中歐班列合作協議》,積極協調參與國海關等部門,極大地壓縮了列車通關時間,簡化了原有鐵路口岸流程,加快了商品到達歐洲等國用戶的速度,對于有使用時間限制和保存成本高的產品有重要意義。
2019年6月,成都國際鐵路港采用“預約通關”、“裝卸同時”的先進理念,使中歐班列(成都)回程段從阿拉山口到達客戶時間縮短至近100小時,壓縮時間200小時。鐵路口岸基本實現無人智能操作,集裝箱轉運車量自動化碼頭入卡、提貨到出卡只需30分鐘。出卡后,企業通過服務平臺系統在線辦理提貨申請、國際轉運等業務。
2.物流服務和價格競爭力吸引貨源
中歐班列的貨運周期約是海運的1/3,在供應鏈和資金周轉方面為企業帶來便利,例如一些資金占用較大的行業(如平行進口車)。因此,貨值低、對交付時間和資金時間成本要求不高的產品適合海運;而對資金周轉要求較快速的行業,中歐班列能夠滿足其需求。
以中歐班列(成都)為例,成都鐵路公司以一對一外貿出口方案為企業定制一站式供應鏈物流服務。2019年以來,一些制造類、電子類適合空運的貨物,逐漸開始關注鐵路運輸。在極端條件下,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時,許多公司把過去的公路出境訂單全部放到中歐班列,導致2019年以來的開行量較2018年同期增長了76.9%,逆市上揚。充分說明中歐班列在物流服務和價格上都具有相當的競爭力。
3.貨運監控能力和時效性保證貨流
歐亞大陸橋長約12000公里,陸橋運輸存在較大的運輸風險。各國鐵路軌道寬度不同,中歐班列運輸過程中不僅會與多種運輸方式聯運,即便使用鐵鐵聯運,中途也會經過2~3次換軌,因此中歐班列采用集裝箱聯運最大限度降低風險。
以中歐班列(成都)為例,列車搭載全程追溯系統,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班列去程100%的實時位置追蹤,在羅茲、蒂爾堡、紐倫堡場站建立實體海外聯絡辦公室,實現信息及時傳遞,“零時差”協調處理運行異常情況。在境外場站派員駐守,去程班列到達后,精確計算到目的站時間,提前準備回程貨物,班列到站后即刻組織回程,“對稱往返”模式大大提升班列運營時效、降低運營成本。
參考文獻:
[1] 王東方,董千里,于立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物流績效與中國對外貿易潛力[J].中國流通經濟,2018,(02):17~27.
[2]文瑞.中歐班列運行效益分析及高質量發展對策[J].區域經濟評論,2019,(05):110~116.
[3]趙榮昌.壓縮通關時間從300小時到109小時[N].成都日報,2019-06-25(003).
[4]中國新聞網.今年以來中歐班列(成都)境外訂單不降反增[EB/OL].http://www.sc.chinanews.com/bwbd/2020-02-13/121831.html,2020-02-13.
[5]成都國際鐵路港管理委員會.馬拉運控中心首次投運,境外通關實現“零時差”[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4915236282452547 &wfr=spider&for=pc,2019-09-18.
作者簡介:
曹苧心,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國際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