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士兵 李金欣
摘要:2013年第一次提出“一帶一路”,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一帶一路”倡議。本文以沿線各國的統計制度質量為研究對象,確立了統計制度的概念和范圍,以國際貿易引力模型為基準,漸次引入正式和非正式統計制度質量工具變量,構建包含法律、社會、經濟、政治四個維度的統計制度量化分析框架,建立了“一帶一路”沿線59國雙邊貿易的統計制度質量量化研究體系。研究表明:引入正式和非正式統計制度為解釋變量的拓展貿易引力模型更好地量化了“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雙邊貿易關系。影響雙邊貿易量大小的制度因素強弱順序為法律統計制度、社會統計制度、經濟統計制度和政治統計制度。
關鍵詞:“一帶一路”;統計制度質量;雙邊貿易;拓展引力模型;量化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5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6-0043-03
一、引言
制度對貿易影響的研究源于North&Thomas(1973)最早將“制度”遷移至經濟學研究范疇。后來,Acemoglu(2007)強調制度是影響國際貿易的根本因素。諸多研究可歸納為兩點:第一,一國制度質量對該國貿易的影響。有人認為其影響是單向的,Dollar(2003)指出,高質量制度會促進貿易的增加。有人認為是雙向的,Kraay(2003)指出,制度和貿易是相互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第二,隨著研究視角的微觀化,近年來關于多國制度質量差異對該國貿易比較優勢的影響逐步成為新的關注點。王永近等(2010)在分別比較收入差距、制度差異對國家間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后指出,制度差異是更為重要的因素。
現有關于制度對貿易影響研究孤立地把正式或者非正式制度作為解釋變量。潘向東(2005)僅分析了經濟制度和貿易流量之間的相互關系。陳昊(2011)只研究了文化差異對出口貿易的影響路徑。陶峰(2019)也未將制度質量細分,籠統地研究其對出口擴張的顯著促進作用。
制度的重要性雖被承認,但學術界對制度的概念看法不一。被廣泛認可的制度定義是道格拉斯提出的,將制度定義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間的游戲規則。另一個較為常見的制度概念則是由埃莉諾建立的,認為制度是一整套完整的行為規范。同樣的,學者們對制度如何分類也存在分歧。制度分類有兩種:一種是按照正式程度劃分,科斯認為制度應當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制約,它們分別具有法律規范的強制性和社會約定俗成的特征。另一種是按照學科分類,喬斯科提出了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分類方式?;谝陨衔墨I梳理,本文選用喬斯科提出的學科法來劃分本文的研究對象:統計制度。
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統計制度質量對雙邊貿易影響的量化研究尚不多見。因此,本文嘗試建立一套統計制度對雙邊貿易影響的量化分析框架。研究涵蓋了正式和非正式的統計制度,具體制度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經濟、政治統計制度,以及與雙邊貿易關聯的法律、社會統計制度。
二、理論模型
基于牛頓定律的貿易引力模型。Jan 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首次引入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研究兩國雙邊貿易量與它們的經濟總量之積是否正相關,與兩國之間的直線距離是否負相關后,原始模型如下,
Tij=A(YiYjDij)
,式中Tij表示雙邊貿易額,選用進出口總額;Yi、Yj分別表示i、j國國內生產總值;Dij則表示i、j國之間首都之間直線距離。Tinbergen和Poyhonen 等人選取42個國家的數據對原始模型的對數形式進行了實證,線性對數形式為:
Linnemann(1966)在Jan Tinbergen和Poyhonen的基礎上拓展了貿易引力模型,首次引入了兩個新變量,即內生變量-人口和虛擬變量-貿易政策。模型的對數形式為: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擬采用拓展的引力模型量化“一帶一路”沿線59國統計制度質量對雙邊貿易的影響。
三、實證研究
1.樣本國家、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1)樣本國家。由于世界銀行數據庫部分國家數據缺失,本文最終選取59個沿線國家作為研究樣本,包括29個亞洲國家、30個歐洲國家。
(2)指標選取和數據來源。我們選取了“一帶一路”沿線59國雙邊貿易統計制度的4個維度17子指標的工具變量,經濟、社會統計制度數據均來源于世界銀行數據庫,數據由1995年~2018年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表提供。政治統計制度數據取自WGI數據庫。法律統計制度質量數據來源于世界發展指標數據庫。數據時間跨度為2009年~2018年。對于部分缺失的數據,本文采用趨勢函數進行預測并補充。
2.數據描述性統計
各指標描述性統計顯示,政治統計制度的標準差明顯高于其余制度指標。除社會包容性、社會保障、貨幣自由度、貿易自由度、財產權和基于規則的治理評級五個指標偏度值較大外,剩余指標偏度值約為0,呈現標準正態分布。峰度值范圍為[2,5],貨幣自由度和貿易自由度峰度值近乎極大值。JB檢驗顯示經濟統計制度中貨幣自由度和貿易自由度數據不具備正態分布,其P值分別為0.000007和0.000000,進一步印證數據完全非正態分布。社會統計制度中兩個代表性指標均不服從正態分布,JB大于15且其P值為0,原因是多國社會包容性和社會保障數據缺失。此外,財產權和基于規則的治理評級JB檢驗值同樣偏大。
3.模型建立
在基準貿易引力模型中繼續引入四個維度(經濟統計制度、政治統計制度、法律統計制度和社會統計制度)制度質量工具變量,進一步說明各國的統計制度質量通過競爭活動得以體現,并對雙邊貿易、區域投資和國際合作等產生重要影響。新增變量分別為ef經濟自由度、bf商業自由度、ff財政自由度、lf勞動力自由度、mf貨幣自由度、tf貿易自由度、if投資自由度、ge政府支出、gn政府效能、rq監管質量、rf法律規則、cc控制腐敗、pp財產登記程序(數量)、sl法律權利力度、pr財產權和基于規則的治理評級、si社會包容性、sb保障。拓展的貿易引力模型包含4類統計制度質量17個工具變量。拓展貿易引力模型對數形式如下:
4.模型分析
運用Eviews對基準模型進行OLS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雖然國內生產總值、人口規模和空間距離的系數均通過了T檢驗,除常數外的其余解釋變量具有良好的顯著性,說明基準的引力模型未違背基本假設,隨機誤差項不存在異方差性、序列相關性,解釋變量之間也不存在多重共線性。但是變量的回歸系數值偏小,說明一國國內生產總值、人口規模和空間距離對其雙邊貿易影響的解釋力度弱。國內生產總值、人口規模對雙邊貿易量發揮正向影響作用,而空間距離系數為負值,與中國距離越遠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我國的貿易總量越少。由于可決系數的取值范圍為[0,1],而R2和調整R2值僅為0.5,說明了基準模型的擬合優度狀況不佳。所以引入經濟、政治、法律和社會統計制度17個子變量拓展貿易引力模型。
5.模型檢驗
異方差檢驗顯示,解釋變量圍繞0軸上下波動,易見該模型在圖示上不滿足異方差性的假設,進一步印證此模型滿足同方差的基本假設條件。序列相關性檢驗顯示,通過DW檢驗、拉格朗日乘數檢驗均判斷該模型不存在序列相關性。多重共線性檢驗顯示,除了GN、RQ、RF、CC四個解釋變量以外,其余16個變量相關性水平不高。GN、RQ、RF、CC分別表示政府效能、監管質量水平、法律規章和控制腐敗程度,均從屬于法律統計制度變量。綜上所述,不同類型制度變量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四、研究結論與啟示
基于上述研究,我們得到如下結論與啟示:
從量化分析的結果看,可決系數和調整的可決系數值尚可,該模型的擬合優度好。除常數項外,其余解釋變量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回歸標準差值和殘差平方和均小于1,說明模型解釋變量中被忽略那部分變量的微乎其微,上述4大類17個制度統計變量足以解釋統計制度質量對雙邊貿易量的影響程度。F值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統計制度質量對雙邊貿易解釋程度高,從而“一帶一路”沿線59國與我國的雙邊貿易量存在線性關系。因此,引入正式和非正式統計制度為解釋變量的拓展貿易引力模型可以更好地量化分析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伙伴國的雙邊貿易關系?!耙粠б宦贰背h下對我國貿易總額影響因素強弱分別為法律、社會、經濟、政治;再進一步,影響四類統計制度的驅動因素為財產權和基于規則的治理評級、社會保障、貿易自由度、法律規則。
從現實意義分析結果來看,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口規模對雙邊貿易額產生正向影響,但影響力小于統計制度質量。與中國空間距離遠近和與中國雙邊貿易量兩者間呈負相相關關系。就經濟統計制度而言,經濟自由度、貿易自由度變量水平越高越能促進雙邊貿易量增加,因此就經濟統計制度而言,“一帶一路”沿線59國在商業、財政、勞動力市場、貨幣、投資、政府支出等領域的政府干預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增加同我國的雙邊貿易總量。此外,貿易伙伴國內經濟和貿易的開放水平直接關系到該國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量額。就政治統計制度而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效能和控制腐敗的能力越強,越能對同中國的進出口總額起積極作用。貿易伙伴國監管法律寬松是一大利好。法律統計制度質量與雙邊貿易量呈反向變動。法律制度適度向出、進口方傾斜大有裨益。而社會統計制度質量方面,高質量的社會保障水平促進雙邊貿易。
對統計制度量化研究為中國對外開放提供幾點啟示:重視統計制度質量狀況,加強統計制度溝通和交流,統計制度的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互利共贏的前提;理順統計制度質量對雙邊貿易的傳導機制,提升統計制度競爭力是發揮我國貿易優勢的主要方向;實現政府效能最大化,建立寬嚴并舉的政府干預和適度有效的法律約束,建立政府間對話機制,充分釋放“一帶一路”政策紅利。
參考文獻:
[1]Dollar,D.and Kraay,A2003,”Institutions,Trade,and Growth”,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50,133~162.
[2]Poyhonen,Pentti(1963),A Tentative Model for the Volum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Weltwirtscha fliches Archive,Vol.90,pp.93~100.
[3]Tinbergen,J.(1962):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Appendix VI,” An Analysis of World Trad e Flows.” New York:Twentieth Century Fund.
[4]North D.C.and Thomas R.P.1973,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
[5]Acemoglu,D.,P.Antras,and E.Helpman,(2007)”Contracts and Technology Adop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7,916~943.
[6]陶鋒,楊雨清,邱洋冬.跨國網絡、制度質量與貿易強國建設——兼談“一帶一路”倡議[J].國際經貿探索,2019,(05):22~39.
[7]陳昊,陳小明.文化距離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實證檢驗[J].中國經濟問題,2011,(06):76~82.
[8]王永進,盛丹.社會信任與出口比較優勢——基于IVTSLS和PSM方法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0,(10):64~71.[9]向東,廖進中,賴明勇.經濟制度安排、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影響機理的經驗研究[J].經濟研究,2005,(11):57~67+124.
[10]許禎強,肖彥霖,石博華.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35國的ODFI對貿易產品結構的影響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18,(11):19~20.
作者簡介:
1.游士兵,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數量經濟學,統計學。
2.李金欣,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