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企業并購中,并購方要想順利實現對目標企業的收購或者兼并,就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撐。因此,并購方能否事前制定可行的融資方案,達到預期的融資結果,是企業并購活動能否成功實施的關鍵。在吉利跨國并購沃爾沃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融資問題,但是吉利集團通過選擇合適的融資渠道成功化解了融資問題,并獲得了成功并購。通過對其分析得出企業跨國并購融資的建議,供其他企業并購融資時參考,從而盡可能地降低其風險。
關鍵詞:跨國并購;融資風險;吉利
中圖分類號:F279.21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6-0092-02
一、吉利集團并購沃爾沃的背景
吉利集團是一家民營汽車行業,總部設在杭州,在全國建立了龐大的營銷網絡。在中國汽車行業中,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被確認為中國馳名商標品牌企業。在第六次并購浪潮的影響下,中國企業開始不斷走出國門進行大規模的海外并購。吉利集團當然也不例外。吉利集團一直在低端市場發展,只依靠自己的品牌進軍高端產品市場會存在很大的難度。但是對沃爾沃這樣一個口碑好、信譽高的企業進行并購,可以使吉利迅速地進入世界市場,并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競爭力和掌握市場。同樣,吉利必然不能放棄國內市場的開拓,國內和國際應該同步發展。2007年金融危機出現后,很多海外公司都存在財務危機,這就給了國內企業用低成本并購國外公司機會,于此同時,我國企業此類并購的次數和資金持續提高,而吉利正好把握住了這個機會。
沃爾沃是世界汽車高端品牌,擁有很多先進技術。吉利集團為取得更好的發展,其管理層決定對其進行收購,一方面是為了加快進入世界市場,另一方面是向沃爾沃學習先進科技,提高企業發展水平。2009年年末,吉利集團通過收購獲得沃爾沃100%的股權。沃爾沃在1927年成立,在全球范圍內有19000多名職工,在多于100個地方設立了銷售服務網絡,建立了2400多個網點。大約有600萬人購買了該品牌的汽車。2010年,吉利用18億美元得到了沃爾沃100%的股權。
二、吉利集團并購中的融資方式
1.內部資本市場跨國并購融資
家族企業的籌資活動要受到外部市場環境和內部企業生命周期的制約,這是企業微觀的生產經營與宏觀的市場融資制度的共同作用的結果。2006年至2009年,吉利利用可換股債券、配股、可轉換債券等的發行通過香港資本市場籌資共48億元,接下來利用增加資本及設立新的合資企業等渠道將可用資金全數引入境內,不但快速補充吉利日常生產經營、設備更新以及重要投資所需要的資金,更加有效地支持了其跨國并購活動。通過吉利汽車年報可以知道企業主要利用關聯交易、現金股利與貸款擔保等渠道來彌補吉利控股快速發展擴張的融資需求。
2.戰略聯盟跨國并購融資
有效的企業管理以及不斷提高的業績,使吉利控股的實力持續提高,隨著全球的戰略合作者不斷增加,融資途徑也越來越多樣化。目前,它與中國建設銀行、高盛集團等國內外金融機構以及各級政府之間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在汽車市場構建了適合吉利控股發展的多層次、穩定結構的全球化融資體系。吉利在收購沃爾沃的融資活動中,洛希爾(金融集團)為其打造了一整套全球化的戰略合作融資方案,不但有全球最高級的私募股權基金,還有世界各地的地方政府,更有一些國家政府。
3.金融創新跨國并購融資
總體來說,吉利收購沃爾沃主要采用了三種融資策略:一是來自銀行的借款;二是國內外投資者的權益籌資;三是福特賣方融資。在收購DSI籌資中,吉利汽車在2009年用3.66億港元全部買回2011年才到期的未轉換債券。這就表示債券持有者將不可能進行以債換股,但隨著后來吉利汽車股價的持續提高,這些提前買回股價相對較低的債券,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其后期股權籌資的可能性,同樣也降低了股東股權被稀釋的代價。零息可換股債券不僅成本極低,而且有一個“期權”更加容易引來投資者,因此在2004年至2007年之間,零息香港多家上市公司采用。
三、吉利集團并購中的融資風險
1.高息債款償還風險
吉利集團并購購沃爾沃的全部融資款項中,大約有13億元是從境外獲得,主要是美國、歐洲和中國香港等地的銀行發放的貸款,但他們愿意支持一家中國民營汽車企業的關鍵因素還是誘人的高額利息。它們恰恰給吉利造成了非常大的財務壓力。而且當高利息的債券償還出現困難時,常常因承擔的風險太大而償還債務的能力不夠,很難快速得到償還資金而不得不面臨違約,導致沒有辦法歸還到期高利息貸款的風險。短時期來說,它也會使吉利集團的短期資金壓力加大。吉利并購沃爾沃的過程中,債權融資是主要的融資方式,并承擔了沃爾沃的一部分債務。
2.匯率風險
在我國資本市場不景氣、股權債券融資方式不廣泛的狀況下,在并購的過程中,我國民營企業大部分是利用跨國銀行和財務集團進行融資。借款和還款之間的時間差距使企業的規模會隨貨幣市場增值而加大、貶值而縮小。吉利并購沃爾沃所需的全部資金中有一半來自國外,而企業不可能時時把握外幣匯率的變動,若不能即使做出合理準確的判斷,企業就會受到匯率變動的影響,甚至會造成吉利集團的運營和財務安全,也將給吉利帶來沉重的財務負擔。
四、吉利集團并購中的融資風險規避
1.提前控制跨國并購融資風險
在進行跨國并購融資時,吉利集團得到了國內外的兩重幫助,而且也利用籌資為企業創造出一條在經營不善或者出現虧損的條件下能及時抽身的途徑。在此期間,如果把吉利控股作為貸款抵押,一旦沃爾沃出現大額虧空,企業就要承擔巨大的債務,這次的并購不僅不能使企業獲得發展,還可能因此面臨滑鐵盧。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吉利控股為其創造出了一個風險隔離帶:一是利用被并購企業的收益為其擔保,并建立收購的運轉企業—吉利萬源;二是努力獲得國內和國外五年期低息銀行借款。一般情況下,企業需要4年左右的時間來完成并購后整治,5年期的借款恰恰能為吉利集團的此項活動騰出空間。
2.通過內部資本市場降低風險
企業的內部資本市場有制造資本和轉移價值的雙重功能,它能夠把企業的現金流利用各種途徑收集起來,從而投進較高利益的資本市場中,這就是為什么在很多方面內部資本市場要比外部市場更好,它有減緩我國民營企業在并購融資中所受的限制。在這次吉利集團收購沃爾沃的融資過程中,吉利凱盛投入41億元人民幣,大約占境內籌集資金的25%,但是通過內部融資有很突出的優勢,如:難度小、融資成本小。這樣一來,不僅降低了吉利集團的融資風險,而且緩解了跨國并購中的大量資金要求。
3.采用多種融資方式分散風險
吉利集團在這次并購中采取了多種融資途徑,其中包括多方聯盟融資,鼓勵強者之間的相互合作,從而資源共享,一起承擔風險以及并購后的生產經營等風險。從財務風險的角度,沃爾沃從2007年到2009年連續處在虧損中,這些虧損在并購后由沃爾沃全部控股者一起擔負,2009年9月吉利集團引入了高盛集團的投資,向高盛發行了3年期可換股債券和3億份認股權證,一旦將他們全部行使,吉利集團就會得到25.86億港元,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吉利集團的現金流問題,減緩公司的運營負擔。除此之外,吉利在尋找權益融資的同時利用了融資換股,如大慶國資利用吉利汽車股權質押向其投入30億元得到吉利控股權的37%,一方面使地方融資的功能發揮到最大,另一方面其他股東在得到沃爾沃控制權的同時,也要負擔收購沃爾沃整合后的所有風險。
四、案例啟示
1.提前做出融資計劃
吉利集團跨國并購的成功使得我國民營企業集團逐漸變為跨國并購的重要參與者,但是其主要面臨的困難是融資難的問題。初期創業的時候,吉利控股使用多層次的資本結構運作,持續打造內部資本市場,不斷擴張國內外融資途徑,為吉利集團后期跨國并購融資打下了牢固的根基。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吉利并不是在并購計劃制定之后才開始謀劃并購融資方案,而是提前做好準備,備下多條融資途徑并提前防范風險的產生,這是非常可取的一種態度。
2.全方位使用融資渠道
民營企業集團沖破其跨國并購籌資阻礙的主要方法就是打造內部資本市場,國外的上市公司完全可能會作為我國民營企業實施跨國并購的重要融資平臺,但是民營企業在進行關聯交易時,要時刻注意形成產業聚焦以及對投資者進行全方位的保護;多方位、全球化戰略聯盟是民營企業的一個重要融資渠道,但是涉及的范圍廣和后續并購后整合問題又較多,需要企業全方位考慮;金融創新是民營企業集團跨國并購多種融資路徑的有效方法之一,香港資本市場是民營企業跨國并購融資的一個大舞臺,吉利集團抓住了機會,在香港資本市場的融資使其在跨國并購中得到了先機,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
五、總結
吉利控股作為我國早期一個民營企業,雖然剛開始是處在市場的中低端階段,但它依靠自己獨特的運營機制和不言敗的創新精神,只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從零開始直到成為我國第一家汽車跨國企業,創造了巨大的市場價值。吉利集團在并購沃爾沃的過程中采用多種融資方式,選擇多樣的融資合作伙伴,將風險不斷降至在可承受范圍之內。其在跨國并購融資時融資方式的選擇方法以及對風險的規避方式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
參考文獻:
[1]史本葉,趙錚.海外并購的融資模式與財富效應——基于A股上市企業海外并購交易數據的實證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2):139~148.
[2]彭晉謙.我國企業并購融資方式選擇及優化探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9,(23):32~34.
[3]趙息,陳佳琦.目標資本結構對并購融資方式選擇的影響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8,(05):126~132.
[4]殷楠.我國企業海外并購融資路徑的法律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8,(02):264~272.
[5]李井林.目標資本結構、市場錯誤定價與并購融資方式選擇[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7,39(04):1~13.
[6]張娟,孫海亮.跨境并購融資方式股東財富效應研究——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數據[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7,(03):23~31.[7]胡滿姣.上市公司并購風險分析[J].管理觀察,2019,(34):152~154.
作者簡介:
劉國芳,廣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