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涵雯 文龍嬌 馬昊天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為有效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探索互聯網云融資模式新路徑,本文基于問卷調查數據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云融資需求進行分析。通過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云融資需求特征的分析,發現由于其對云融資認知局限性、云融資安全顧慮,以及互聯網絡融資平臺監管尚未完善等原因,造成新型農業對云融資需求不足,直接影響新型農業主體培育與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建議完善對云融資平臺監管機制,提升云融資信貸安全性,加大云融資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性普惠金融與宣傳力度,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的可獲得性。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互聯網云融資;需求行為
中圖分類號:F831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6-0168-02
一、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以“互聯網+精準扶貧+農產品上行”為切入點,通過對接農產品以促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刺激經營主體對互聯網貸款的需求。互聯網云融資主要基于金融業務鏈,對影響融資的因素進行分類和對比,以獲得最優質的解決方案為目標,實現金融服務體系的效率最優、價值最大。從目前來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云融資需求的具體情況并沒有明確的答案,一些學者和政策制定者對此也十分關注,因此研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云融資需求行為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已有文獻來看,學者們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云融資的研究主要有:第一,關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接受云融資意愿的分析。魯釗陽(2017)等運用相關模型分析新型農業主體對P2P網絡借貸的接受意愿,得出經營主體、家庭特征和區域特征影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接受云融資的意愿。第二,農業經營主體對云融資的適應性的研究。王洪生等(2014)認為“云融資”模式是通過新興技術把資源有機整合起來的創新模式。通過分析科技型中小企業云融資的適用性,構建其云融資模式理論模型,得出云融資模式將對新型農業的健康發展、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改造起到助推作用。
雖然學者們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云融資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直接研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云融資的需求行為的學者較少。對鄉村振興視角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云融資需求進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現階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互聯網云融資的供需情況,為其持續性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云融資需求現狀分析
1.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為了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云融資需求的情況,課題組對我國東部地區的山東、江蘇、浙江和西部地區的云南、貴州、四川、廣西等省份經濟水平相當的10余個具有代表性的地區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問卷直接由樣本區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的負責人填寫。課題組一共發放問卷220份,實際收回215份,剔除缺乏關鍵信息的問卷7份,實際收回有效問卷208份,問卷有效率為94.5%。
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云融資需求特征分析
(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互聯網云融資貸款需求較小。新型農業貸款方式呈現多樣化,從調查的208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發現,其主要的貸款資金來源為國有商業銀行、村鎮銀行、互聯網云融資平臺、民間個人貸款借貸機構4種類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資金來源主要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從國有商業銀行獲得貸款的經營主體有111家,約占樣本數的53.4%;從村鎮銀行獲得貸款的經營主體有29家,約占樣本總數的13.9%;從互聯網云融資平臺獲得貸款資金的經營主體有61家,約占樣本總體的29.3%;從民間個人貸款機構獲得貸款資金的經營主體有7家,僅占樣本總體的3.4%。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主要依賴傳統金融機構,而對互聯網云融資貸款的需求較小。
(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互聯網云融資貸款規模以中小額資金為主。從融資貸款規模來看,208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發生融資貸款2914萬元,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融資額度分別為331.5萬元、1388.5萬元、829萬元、365萬元。據此,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貸款規模以中小額度為主,貸款額度的需求與經營主體的規模呈正相關關系,并且隨著近年來我國政府逐漸在各個省份開展政策性信貸支農行動,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延伸,將進一步刺激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貸款的需求。
(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云融資借貸周期短期化。目前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中小經營規模為主,其貸款融資需求的周期性特點較為突出,而互聯網云融資因受眾面廣、融資效率高,解決了一部分在傳統融資下不同類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難的問題。從調查結果來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規模的大小與其資金的需求量呈正比關系,四種不同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量多集中在1萬~5萬元之間。據此互聯網金融云融資模式為小規模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了資金支持,同時刺激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于信貸資金的需求,起到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互聯網金融相互促進的作用。
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云融資需求不足原因分析
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言,云融資較傳統融資的優勢在于:受眾面廣、融資效率高,為不同類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更加廣闊的融資平臺,較為有效地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無法獲得銀行授信的問題。同時,云融資平臺不僅為小規模農業經營戶提供了資金支持,還較為有效地填補了農業市場的空白。
然而,通過調查發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由于其自身認知的局限性、云融資方式安全性顧慮、云融資平臺監管尚未完善等原因,造成新型農業對云融資需求不足,直接影響新型農業主體培育與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具體原因如下:
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云融資認知局限性
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者文化程度看,目前經營者的文化程度還普遍較低,對互聯網信息的獲取能力和互聯網融資平臺的了解不足,在課題組調查的主體中,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太會使用互聯網,一定程度限制了這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互聯網信息的掌握。并且當涉及到云融資等金融借貸問題時,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在懷疑畏懼的心理。目前在農村區域,經營者選擇云融資這一渠道融資的原因多為朋友以及親友的影響和帶動,而經營者自身由于思想的保守以及文化水平的限制,導致其不能準確地捕捉相關知識和信息,缺乏選擇最適合自身企業的云融資平臺的能力。
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云融資方式的安全性存在顧慮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需求多呈現為“少、頻、急”的特點,但現階段云融資的信貸配給很難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需求,并且云融資平臺運作的穩定性也不夠高,這一現象使經營者對云融資產生懈怠和顧慮心理。即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云融資貸款,解決了燃眉之急,但是在經營中利潤并沒有太多增加。經營者由于決策失誤或者業務困境等問題使現金流斷裂,需要貸款,而在貸款成功后,如果決策依然沒有變化,管理水平沒有提高,那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只能是維持生存的狀態,無法憑借這筆貸款實現發展的逆襲,易出現貸款惡化的情況。
3.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云融資平臺監管有待完善
我國互聯網借貸平臺起步較晚,發展至今仍存在許多問題和漏洞,互聯網云融資平臺的創立與發展更多地是在法律真空的狀態下進行,并且其業務的運營以及監管等也更多地是在無序狀態下進行。互聯網云融資平臺出現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缺乏市場和政府的監管現象很容易引起一些投機者通過云融資平臺進行詐騙、洗錢、套現、泄露信息等情況的發生,從而給新型農業經營者的生產與發展造成極大的打擊。
四、鄉村振興背景下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云融資需求可獲得性的策略
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自我完善以提升云融資信貸可獲得性
云融資可以最大程度上實現普惠金融,云融資所具備的成本優勢、效率優勢等都能夠極大緩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難的問題。很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雖然知道云融資的好處,但是由于自身對互聯網的接觸較少,所以對云融資存在抵觸的心理,擔心自己的操作不當會導致財產損失或者信息泄露。因此,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不斷提升自我綜合素質,解放思想,不斷學習金融知識,培育適度的風險偏好和金融資本意識,根據其自身生產經營需要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借助外部力量提高自身發展能力和發展水平,同時在融資方面不斷挖掘其自身潛力,增強自身經營能力,通過自身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綜合實力的提升贏得融資方的信任,促進新型農業云融資需求的平穩增長。
2.完善對云融資平臺監管機制,提升云融資信貸安全性
云融資的所有行為全部依靠互聯網進行,如果操作不當或者被不法分子刻意盜取信息,可能會給經營主體造成巨大的損失。想要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于云融資的需求,就必須加強對云融資平臺的監管力度,提升云融資信貸安全。首先,政府應當利用行政手段做好頂層設計,充分利用財政支持、政策引導、金融機構調和外部環境營造等多方面的職能,積極促進云融資平臺的健康穩步發展,提升經營者對云融資的信任程度。其次,應提升社會對于云融資的包容程度,在云融資模式中,各參與主體應廣泛聯系相互促進,推動云融資模式不斷完善升級,形成云融資創新文化的氛圍。
3.加大云融資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性金融普惠力度
積極拓寬支農信貸渠道。云融資平臺應努力向政策性銀行的帶頭作用方面發展,不斷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加大對新興發展的、附加值高的農業產品支持力度,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逐漸正規化、產業化。同時,云融資平臺應積極調整自身信貸政策與經營策略,按照政府支持“三農”的意愿,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適當的信貸支持,創新信貸品種,開發適合不同規模農業經營體的信貸資產。
參考文獻:
[1]魯釗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P2P網絡借貸的意愿分析[J]財經論叢,2017,(02):58~66.
[2]王洪生,張玉明,科技型中小企業云融資模式研究——基于云創新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4,(13):76~81.[注]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911463016Z);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農地‘三權分置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的利益共享機制研究”(18CJY031)
作者簡介:
1.楊涵雯,江蘇理工學院商學院學生。
2.文龍嬌(通訊作者),江蘇理工學院商學院講師,博士;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讀博士后;研究方向:農業經濟與政策。
3.馬昊天,江蘇理工學院商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