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萬忠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穩步推進,我國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這就意味著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筆者作為一名從業多年的語言文字教育工作者認為自己有責任有義務貢獻一份力量。在下文中,筆者將從積累文言詞匯和文學常識,掌握斷句技巧以及通過分析意象把握文章情感三個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教學策略;實踐分析
盡管現代文已經占據文學的主流,但是文言文的應用于研究仍舊有重要價值和意義。尤其文言文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通過領略文言文的外在雅致飄逸和內在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文化是需要精雕細筑的。
一、積累文言詞匯和文學常識是文言文閱讀的基礎
文言文閱讀與現代文閱讀截然不同,前者強調學生能夠讀通文章,而后者強調學生要能夠讀懂文章。學生在現代文閱讀過程中不會因為一兩個詞語的陌生而導致整個段落的“失控”,而在文言文閱讀過程中一兩個詞語的陌生很可能導致學生對于文章發展方向的判斷錯誤。因此,文言文閱讀比現代文閱讀更需要積累。
教師在開展文言文閱讀教學之前要進行一系列準備活動,利用每天的課前準備時間要求學生理解記憶一定量的文言詞匯。這些文言詞匯可以是教師提供的,也可以是學生自行搜集整理的,教師要確保學生完成每日的積累任務。其次,教師在課程設計中要增設中華傳統文化了解環節,通過教師整理搜集的視頻或者圖片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的風俗習慣以及文學典故。文言詞匯和古典文學常識的積累是文言文閱讀的先決條件。如果學生積累的文言詞匯不夠多,了解掌握的古典文學常識不夠用,那么任何的閱讀技巧和策略都是無稽之談。例如,教師在講解諸葛亮的《誡子書》時,其中“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這一句讓很多學生感到費解。部分學生對于文言詞匯積累不到位,對于淫慢一詞了解認識不準確。學生片面的認為淫慢指的是縱情于聲色,只考慮了淫一字的解釋而忽略了慢的釋義,本質上該句是指縱情于聲色且對待工作生活消極怠慢就不能勵精圖治,做事草率喜歡冒險就不能修身養性。學生因為積累不足導致解讀文言文過程中丟失了關鍵信息,而錯失得分點。只有學生積累足夠的文言詞匯和掌握足夠的文學常識才能真正打開文言文閱讀的大門。
二、懂得斷句,把握文章主體結構和內容
古人用文言文寫作是不使用標點符號的,教材上的文言文所帶有的標點符號是為了簡化學生閱讀和理解而添加的。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文言文閱讀時在學生文言詞匯和文學常識積累足夠厚,要教導學生掌握斷句的技巧和方法。畢竟,學生在接觸課外文言文時其有可能是不帶有標點符號的。教師通過訓練學生教導學生學會斷句提高學生的語感和文言文閱讀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語感、語氣助詞以及語法結構進行斷句,這要求學生要具備一定的現代文閱讀功底。古代經典《禮記·學記》上記載:“一年視離經辨志”,意思是學生入學一年之后就要掌握斷句和辨解語句內容了。教師通過訓練學生的語感以及提升學生對于語氣助詞和語法結構的判斷來提升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周敦頤所作的《愛蓮說》時,文中有這樣一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教師可以將該句中所有的標點符號全部去掉,然后引導學生使用語感等方法進行斷句,并隨機抽取學生進行課堂展示。根據語氣助詞斷句法則來分析,予獨這一詞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指唯獨我。因此,強烈語氣助詞之后可以斷句,而接下來的愛蓮之不需要斷句,盡管之、乎、者、也等虛詞之后往往是斷句處。但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此處的“之”發揮的是“的”的作用起到助詞的作用,是為了修飾或者表示所屬的含義。而本句中,作者真是要夸贊蓮的“出淤泥而不染……”因此此處無需斷句。教師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引導學生進行斷句,不僅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還提高了學生語文語法認知水平。
三、解讀意象,探尋文章的情感內涵
文言文閱讀與現代文閱讀也有共同之處,兩者都需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感情。部分學生感覺到文言文閱讀中涉及到情感分析的內容較小,而忽略了文章情感的把控,實則不然。由于初中生年齡較小,語文學科素養不高,因此為了降低難度讓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教材上所選的文言文大致都為說明文和人物傳記。這兩種題材文言文中心思想情感十分明確,對于學生理解把控文言文影響較弱,但是不能因此忽略了情感分析。
文言文的情感分析主要通過意象來判斷,這一點與詩詞鑒賞有些許的關聯。作者在創作文言文過程中習慣使用一些意象,如同古代詩人在進行詩歌創作時也習慣于使用意象并輔以文學典故的襯托。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文言文中作者所使用的意象來判斷作者創作時的情感所在。教師可以將自己搜集整理的意象代指分享給學生,要求學生理解之后記憶,因此文言文閱讀經常會用到。魚代指自由、舒適,孤雁代指思念和孤獨,瘦馬代指奔波和勞苦,鴻鵠代指理想和追求等這些意象經常在文言文中出現,學生只需要理解并記憶之后就能順利把握文章的主體情感。這有助于學生更準確把握文章主體內容和重點詞匯的解釋。例如教師在講解《記承天寺夜游》時,文章中多次出現月和竹柏等意象。聯系到文章的題目,半夜出游一般指作者寂寞難耐才出游,而月色明亮暗示作者心情不錯頗有興致。到了承天寺找到張懷民之后,作者認為“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作者因為找到友人而欣喜,一邊因為兩人的閑悶而自嘲。學生通過分析作者這些意象判斷出作者壯志未酬的苦悶以及作者對人生的感慨和樂觀心態。通過意象來分析文章情感并不是絕對的,學生要根據文章具體內容結合意象綜合分析。單純的通過分析“孤立”的意象來判斷文章主題情感是不準確的,因此教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中要強調文言文閱讀賞析需要結合前后文。
參考文獻:
[1]寧奇珍.初語教學培養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的策略[J].語文教學之友,2020,39(05):36-38.
[2]楊二林.淺談文言文教學的創新[J].甘肅教育,2020 (0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