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治課堂教師應認真課前預習,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積極創設情境,善于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應該加強學習,提高課外綜合素質。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
目前,在中學德育法治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嘆,學生對學科不感興趣,課堂教學“低效”。“有效教學”已成為當前教學中的一個熱門話題。如何解決“低效”問題,提高課堂教學的德治有效性?
一、精心備課,深入鉆研教材
為了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教師應該在課前充分努力。教材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教師必須認真把握新課程標準,真正“通過教材”;掌握課本知識的深度與橫向的聯系;把握教材重點與難點;把握新知識的生長點;掌握教材的要點,以便能舉一反三,引申運用。教師還應根據學習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整合和擴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備課時,老師應該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估計學生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和困難,該采取什么樣的教學策略等,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解答學生的疑問,這才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平等對話,營造和諧氛圍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民主、輕松、和諧的環境中,在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情緒容易感染,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只有在沒有教師權威的課堂中,學生才會有主人翁意識和創新意識,才能在教學活動中積極思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也不會輕易扼殺與自己教學思路不相同的學生的奇思妙想。
要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要尊重和欣賞學生,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敢于提問,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摘果實”;問題讓學生自己提;答案讓學生自己說;疑問讓學生自己解;方法讓學生自己探;感情讓學生自己抒。讓學生在錯誤中領悟,盡可能地解放學生的口、手和思維,讓學生在探究與分享活動中學習、體驗、感悟,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教學“資源環境面臨危機”時,向學生展示教學目標之后,由學生選出主持人,把全班同學分成四組,開展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比賽,以游戲的形式把我國環境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由學生自己在游戲中圓滿解決了,學生們非常積極的參與,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創設情境,激勵學生參與
促進學生正確思想和高尚道德品質的內在生成,是德治課程的價值追求。在這方面,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使教學內容更符合實際,積極創造經驗的情況下,讓學生“入境”,可以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感到學習的快樂,體驗學習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促進有效的課堂教學。
通過開展活動創設教學情境,如:小品、歌曲、詩歌、故事、漫畫、游戲、演講比賽、辯論、案例分析、模擬法庭、搶答,和其他形式的知識、教材內容和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教學知識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到真正的,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和經驗。例如,當我在講《尊重他人》的時候,我設置了幾個小品情景,例如“在公共汽車上”和“當同學生病的時候”。首先,我對小品中的人物和情節給予簡單的提示,讓學生表演小品。然后,我讓學生評價小品人物的語言和行為,并與課本和他們自己進行比較。這種課堂活動形式有趣,同學們都很感興趣,積極性相當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激發興趣,運用多媒體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好知識的持久的內在動力。當學生帶著興趣去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時,就會非常地專注、投入,學習潛能將會被最大化地發掘,學習能力將會大大地得到培養,課堂學習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多媒體教學能把文字、聲音、圖像等形象、直觀、生動地展現出來,給學生提供不再是單調、枯燥、乏味的外部刺激,但全方位、多感官的綜合刺激,極大地增強了德治課的吸引力,也增加了學生學習內容的濃厚興趣。同時,利用網絡下載的信息可將有限的教材加以拓展延伸,能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因此,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使用現代技術手段,運用網絡信息資源、多媒體課件,創設豐富的生活情境、問題情境、結合當前時政熱點背景材料,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調動起來,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例如,在《凝聚價值追求》一課導入時,多媒體播放:“紅軍長征”、“抗洪救災”、“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狙擊戰”等圖片,反映中華民族面對重大災難和嚴峻考驗,從不退縮,而是勇往直前,最終戰勝困難的最重要原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五、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平時要多看一些相關的書籍或上網查詢最新信息資料,不斷學習“充電”以提升自己。教師只能憑著自己淵博的學識、豐富的經驗和良好的品質才能吸引學生、影響學生,讓學生由喜歡老師到喜歡道德與法治課程,真可謂“親其師,信其道”。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如幻燈、投影、錄像、視頻、模型等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盡可能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絡平臺,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強大的學習工具。一個好老師,以扎實的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對知識的渴望也越來越強烈,他們對課堂教學的渴望不滿足于道德和法律教科書,還涉及文學、音樂、舞蹈、藝術、體育、軍事、外交等知識領域,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具有廣泛的興趣愛好、淵博的課外知識和較強的業余技能。
參考文獻:
[1]劉東德,淺談如何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19(27):66
[2]鄭錦琴,微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新課程研究.2019(16):37-38
[3]李永成,深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的途徑研究[J].學周刊.2020(14):2
[4]季月平,初中道德與法治構建“生本課堂”實現途徑探析[J].名師在線.2020(12):70-71
[5]肖青,道德與法治課堂如何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J].法制博覽.2020(10):224-225
作者簡介:邱啟貴(1971.12-)男,上杭,大學本科,中學高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