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丁鯤 李健
【摘 要】電子干擾機干擾是掩護飛機實現突防的重要環節,干擾效果的影響因素眾多,根據作戰需要,選取干擾程度為綜合評判指標,干擾最大作用距離和有效干擾時間為分指標,干擾機數量、巡航區域和干擾樣式為影響因子,利用正交設計方法,優選方案,進行仿真實驗,得到指標和影響因子水平,給出了最優方案,為作戰指揮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干擾;正交設計;仿真實驗
【中圖分類號】TN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5-0115-02
0 引言
干擾機在敵方雷達最大探測距離之外發射干擾信號,降低雷達探測距離,使己方成功完成隱蔽攻擊,盡可能地提高遠距離干擾性能,一直是專家學者研究的問題。影響干擾性能的因素眾多,很多文獻已對干擾機陣位設計、干擾機性能分析、突防區域分析、干擾機的資源配置等進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可以得到單個或幾個因素的優化結果,而干擾過程涉及因素多,環境復雜,單個因素的優化結果不能全面反映整體的干擾效果,因素間的影響關系也并未討論。本文通過仿真實驗設計可以針對多個因素的眾多方案,對方案選優,為干擾機有效干擾實現突防提供科學依據[1-3]。
1 背景
紅方干擾機實施雷達干擾,在藍方地面炮火射程以外建立電子屏障,使干擾機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占據有利地形,進行有效干擾,掩護紅方飛機實現突防,其任務主要是通過告警、施放電子干擾,對藍方地面搜索雷達和制導雷達進行反輻射攻擊等方式,掩護紅方航空兵部隊順利進行截擊、轟炸等作戰任務。
藍方現在X區域布設了雷達網,分設1個指揮部,1個雷達站和預警機,為了實現安全突防,紅方在Y區域布設了1架攻擊機和幾架干擾機,使得攻擊機和干擾機協同配合,利用干擾機實施遠距離干擾,幫助攻擊機避開藍方雷達探測,為突防形成安全區域,順利實現突防。根據戰場環境,如何配置干擾機,實施有效干擾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問題。
2 指標和影響因子確定
雷達干擾主要受干擾機的數量、功率、頻率和干擾模式、干擾空間范圍、有效干擾空間及雷達周邊電磁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文獻[4]已對干擾最大作用距離、干擾機干擾功率、雷達探測功率、雷達旁瓣性能、雷達信號帶寬、噪聲、雷達自身技術指標、干擾機數量、配置方法等與干擾效果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給出了單因子與干擾效果的影響關系。當干擾最大作用距離越近時,干擾效果越好。干擾機干擾功率越大,干擾效果越好;干擾機數量越多,可以不斷地提升干擾效果;干擾機配置方法、雷達自身技術指標、干擾樣式都對干擾效果有影響。
(1)指標和影響因子的選取原則。?譹?訛系統性。各指標和因子要有一定的邏輯關系,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干擾效果的主要特征和狀態。?譺?訛科學性。指標體系應能真實而科學地反映問題的全面的性能特點,所采集的信息要可靠、準確。?譻?訛客觀性。干擾性能的測定和判斷應有比較客觀的標準,選取的指標和影響因子具有代表性。?譼?訛易測性。指標和因子要易于觀察和測量,且易為決策者所接受。?譽?訛實用性。指標和影響因子不復雜,便于掌握。?譾?訛可操作。各指標和因子應該具有很強的現實可操作性。
(2)確定指標和影響因子。基于作戰想定,確定紅藍雙方的行動部署和兵力配置,將干擾程度作為干擾機干擾的綜合評判指標。最大作用距離越近,紅方干擾機被藍方發現概率越大,增加了被擊毀的風險,有效干擾時間對干擾效果的影響也不是越長越好,但這兩個指標是影響干擾效果的關鍵指標,因此作為分指標。影響因子包括干擾機數量、巡航區域、干擾樣式。
干擾程度:干擾機干擾藍方雷達的強烈程度。
干擾目標最大作用距離:干擾機對藍方目標雷達干擾,在天線波瓣最大增益方向上的作用距離。
有效干擾時間:干擾機能夠有效威脅雷達的時間,實際干擾時間為跑道形空域的直線部分。
巡航區域:在航線安全間隔情況下,干擾機在一定高度時的巡航位置。
干擾樣式:干擾機按干擾頻譜寬度與被干擾電子設備接收機通頻帶的比值,包括靈巧噪聲干擾、瞄準式、阻塞式、欺騙干擾、掃頻式等。
3 正交設計方法
目前的實驗設計方法主要有因子設計、正交設計、田口設計等。因子設計是將所有因子的各水平進行組合選優,計算量大,計算時間長,求解不易。田口設計多用于產品質量管理中,而正交設計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一種設計方法,從全面實驗中挑選出部分有代表性的點進行實驗,具有均勻性和齊整可比性,計算量較小,因而干擾機干擾方案設計采用此方法[5]。
正交實驗設計通過正交表能夠恰當地安排實驗方案,并對實驗結果進行有效地計算和分析,提出最優方案,進而設計出可能更好的實驗方案,其優點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正交表安排實驗能極大地減少實驗次數,均勻地挑選出的少數方案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與做全面實驗得到的結果相差很小;二是對這些少數實驗方案的結果進行分析,可以比較不同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程度,找出實驗的“最關鍵”因素;三是通過對不同因素的比較,可以得出最優的實驗方案,并且最優方案往往不包含在所做實驗之中。
正交設計的步驟:?譹?訛明確實驗目的,確定評價指標;?譺?訛挑選因素,確定水平;?譻?訛選正交表,進行表頭設計;?譼?訛明確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得到結果;?譽?訛對實驗結果進行多元方差分析,選擇最優方案。
4 實例驗證
干擾機在預定空域作橫向跑道形飛行,暫不考慮大氣衰減、細雨、地面反射等外部環境的影響。干擾機數量增加時,各架干擾機的間距采用區域周長的平均間距。由于雷達的低副瓣特性,當其他工作參數確定時,以主瓣干擾最好,可以使得雷達的探測距離快速縮短。巡航區域為矩形區域,布設在敵方目標雷達干擾主瓣方向。由于戰場環境復雜,布設干擾機前需要考慮網絡、通信、人員配置等,因此在同一區域布設多架干擾機,不考慮多個區域交叉布設多架干擾機。
4.1 確定因子水平
(1)干擾機數量。依據作戰實際情況,干擾機數量最多為3架。
(2)巡航區域。確定5個巡航區域如下。區域1:東經118°36′、北緯25°11′,東經119°40′、北緯26°06′,東經119°22′、北緯26°20′,東經118°22′,北緯25°24′,高度為8 000 m。區域2:東經117°43′、北緯25°47′,東經118°37′、北緯26°47′,東經118°59′、北緯26°35′,東經118°04′、北緯25°35′,高度為8 000 m。區域3:東經117°18′、北緯25°59′,東經118°19′、北緯26°44′,東經118°30′、北緯26°30′,東經117°36′、北緯25°42′,高度為8 000 m。區域4:東經118°00′、北緯25°36′,東經118°51′、北緯26°19′,東經119°03′、北緯26°07′,東經118°18′,北緯25°25′,高度為8 000 m。區域5:東經117°13′、北緯25°58′,東經118°21′、北緯26°42′,東經118°33′、北緯26°26′,東經117°30′、北緯25°43′,高度為8 000 m。
(3)干擾樣式。靈巧噪聲干擾為1,掃頻式為2,瞄準式為3,阻塞式為4,欺騙干擾為5,得到因子水平表(見表1)。
4.2 確定指標水平
不考慮交互作用,進行正交設計,通過仿真實驗,得到指標值(見表2)。
5 結語
本文根據指標的選取原則,選取了重要指標和影響因子,進行了正交設計,通過仿真實驗,確定指標和因子水平,得到了設計方案,對于多部雷達、多架干擾機改變配置方法的方案設計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 考 文 獻
[1]何曉群.多元統計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王晴昊,姚登凱,趙顧顥.基于改進灰狼優化算法的電子干擾機空域劃設[J].航空工程進展,2018,9(3):326-333.
[3]崔繼先,張志虎.預警機協同下的空中作戰機群空防區域分析與評估[J].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2016,11(3):305-309.
[4]支熙,吳華,李彬.遠距離支援干擾性能的分析與仿真[J].火力與指揮控制,2010,35(5):65-68.
[5]胡劍文.作戰仿真實驗設計與分析[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0.
[6]李昕,張明明.SPSS22.0統計分析[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