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
【摘 要】基因治療方法已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從傳統的基因打靶技術到改進的嵌合核酸酶技術,再到由RNA或DNA指導的核酸酶技術,基因編輯技術可能成為基因治療領域的利器。如今,已經有研究人員進行了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活動,但目前這項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未得到證實,特別是應用到人類基因中會帶來倫理風險問題的挑戰,我國目前針對該問題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還不完善。文章主要分析基因編輯的發展趨勢、可能引發的問題、國內外研究現狀,為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和治理提出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基因編輯技術;科技;倫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Q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5-0014-02
基因編輯、人工智能、轉基因技術等新興科技的迅速發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近期“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再次激起各界對科技發展的重新審視。科技的發明和應用給人類帶來美好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可預知的風險,這也是高科技時代人類面臨的挑戰,面臨這一技術可能帶來各類的風險問題,因此對科學技術進行反思迫在眉睫。
1 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
基因編輯技術的源頭可追溯到1866年奧地利學者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它帶動了遺傳學家摩爾根對遺傳因子的研究并賦予基因以物質的含義。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確定了基因的化學本質,進一步推進了生物醫學家對基因的研究。隨著科學家對基因不斷深入地探索,生物科技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如今,基因編輯技術作為基因治療的工具被應用于各個領域,但基因關乎人類生命體的各個特征甚至壽命、疾病,一旦該技術被應用于臨床醫學出現脫靶現象就很難填補。比如,科學家可以根據自己理想中的基因進行編輯,研究表明這些被完善的基因同樣可以遺傳后代,以至于破壞人類基因庫。
2015年4月18日,中國科學家在生物學雜志《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 & Cell)在線發表了人類生殖細胞基因修復技術的文章,據介紹,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發表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組的研究。此次研究的切入點是修改人類胚胎中可能導致β型地中海貧血的基因,但研究者清醒地意識到,這項研究未來所要面臨的倫理問題,聲明所選胚胎是“廢品”,來自合法機構,以此為研究結果預先規避可能出現的倫理爭議。這項研究闡明了基因編輯技術的脫靶問題明顯。2018年11月,賀建奎教授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人體實驗,使全球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嬰兒露露和娜娜誕生。該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引發社會關注和業界爭議,這一事件的發生反映了我國在科技監管和治理上存在著漏洞,解決這一問題迫在眉睫。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在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時也必須考慮它在各個領域應用的利弊,同時相關規約和法律必須緊隨其腳步。
2 基因編輯技術的問題
基因治療是基于對細胞內基因修飾的方法治療各種疾病。傳統的基因治療手段通過正常基因的導入彌補缺陷基因,但是基因導入的效率又是一個難題。尋找特異、高效修復的打靶工具在基因治療領域中備受關注,基因編輯技術應用為人類疾病的治療提供有力的手段。近年來,ZFNs、TALENs和CRIS-
PR/Cas9系統在遺傳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和癌癥方面取得許多可喜的成績,并推動了基因治療領域發展的步伐,但目前為止,該技術存在技術風險和倫理風險問題,并且沒有相應完善的法律法規,使這項技術的應用一旦出現問題便難以控制。因此,我們必須考慮到它可能涉及的風險問題和倫理問題,盡快完善與之配套的政策和倫理規約,對可能出現的以下問題需要探討和解決:①可能會出現脫靶現象,人類基因池也將會被打亂。②可能會被人濫用。比如,富裕家庭隨意使用這項技術設計“完美嬰兒”,這樣可能會產生不公平的社會問題。③對于這項技術的掌握方——生物技術工程,在利益面前會不會考慮人類社會的未來?經濟利益往往忽視懸而未決的科學證據,突破倫理和國家政策框架。基因編輯技術作為一項高新科學技術,雖然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但是該項技術涉及的生命倫理問題引起學界和公眾的關注。基因編輯技術涉及的人類安全問題、公正問題、基因問題等可能會突破傳統的倫理問題,甚至可能影響未來幾代人的福祉。
面對這一核心問題,新的技術的出現我們是不是應先假設考慮其存在的風險性,直到有充分可靠的依據確保技術的絕對安全,我們才去應用它呢?但是由于我們人類本身的欲望,社會文化、經濟利益、自身需求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面對新技術的應用時,只要它有益便不考慮其在未來可能產生的風險。那么,到底該如何應對這種現象,這是科技倫理在高科技時代所面臨的主要任務。
3 國內外政策的相關研究
面對這一問題國內外是如何應對的呢?2015年12月初,美國華盛頓召開了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針對人類基因編輯的監督機制分為4種等級,其程度從寬松到嚴格分為公共商討、行業自律、政府指導、監管和法律。有些國家已經通過立法禁止或限制生殖干預措施,例如澳大利亞、比利時、巴西、加拿大、德國和英國。在澳大利亞,有意地進行胚胎基因改造的研究是違法的。還有大部分國家對人類基因編輯技術持中立的態度,例如法國、以色列、日本和荷蘭,它們將基因編輯應用于生殖的目的視作非法,但允許進行科研活動,比如調查基本生物學方面的方法,研究胚胎和生殖細胞中的基因組技術。此外,少數國家對人類基因編輯技術比較寬容,允許通過許可證授權的方式治理,由相關的專業機構測評風險后進行廣泛應用。《人類基因編輯:科學、倫理學和治理》提出,在人類基因編輯的研究與臨床應用中應該遵循追求福祉、透明、應盡治療、負責任的科學、尊重人、公平和跨國合作等治理原則。這份報告中所傳達的最關鍵的信息則是以生殖為目的的基因編輯技術在倫理上是可以接受的。毋庸置疑,相對于歐洲地區和中國等對以生殖為目的的基因編輯的禁止性規定而言,這一報告所劃出的無疑是一條開放性的倫理底線。
4 面對基因編輯技術問題的建議
面對勢不可擋的科技倫理問題,目前并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制定和完善相關倫理規約和監督機制迫在眉睫。首先,我們必須把利益相關者考慮進來,通過迭代的方法進行調查和反饋,最終達成共識。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進行組織學習,這一學習并不是學習他人知識,而是了解他人的觀點及不同之處,考慮各方的利益和意見,最終達成共識。
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公民參與。在制定決策前,采集公眾的建議,公眾作為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對基因編輯專業術語不理解,但是最后該技術一旦應用必然涉及公眾的利益,因此要發揮媒體的科普功能讓公眾有更多的知情權。
(2)提高科研人員素養。科學問題的產生與科研人員的職業素養也是密切相關的,為了避免讓科學研究人員鉆空子,我們要及時堵住科研人員鉆空子的洞口,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我們要加強科研人員的職業素養教育,從而提高科研人員遵紀守法、追求真理、誠實守信、杜絕弄虛作假等的職業道德。
(3)政府的指導。政府是最有力量的環節,充分發揮政府強有力的說服力,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政府針對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出臺相關的政策和法律。通過出臺相關行政規章制度和設立專門的機構規范和監督人類涉及的生物醫學等領域的研究。
(4)同行評議。學者相關領域專家對科學研究進行評議和審核。也就是科學共同體進行評議,科學共同體具有比外行更專業的知識研究,對他人的研究成果的監督和規范更有說服力。
(5)開展論壇,達成共識。通過召集包容性的國家及擁有廣泛的視角和經驗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從生物醫學科學家、社會學家、倫理學家、衛生保健提供者、病人和他們的家庭、決策者、管理者、研究資助者、公共利益的擁護者、行業代表、公眾的成員等,通過公眾參與擴大視角收集廣泛的意見和建議,達成共識,但這不意味著問題可以解決,解決問題還需從長計議。
5 總結
考慮科技本身問題的同時需要考慮到“產、學、研”轉化及機構利益沖突政策,這是我國很多機構在管理框架上的薄弱環節。不僅要反思研究者個人、研究團隊、研究者所在機構的政策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還需要反思我國各部委在相關規范管理范圍的銜接和一致性等方面的問題。首先,發揮科學專家的作用。科學專家提高科學精神的同時,加大對基因編輯技術的科普力度,提高公眾的認知能力,讓公眾了解基因編輯技術的優點和缺點,進一步控制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其次,發揮媒體的優勢。媒體作為向公眾宣傳的重要窗口,應該正確地傳達基因技術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的前景,積極與公眾互動交流,解答公眾的疑問。讓公眾更加清晰地認識和了解這一項技術,更加合理地使用這項技術,避免倫理問題的出現。最后,我們應在決策過程中讓公眾參與進來,提高決策的透明度和知情權,應對和避免可能發生的風險問題。
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同時向我們發起了挑戰,我們要清楚這一技術已經在生物醫學領域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在臨床醫學上進行了廣泛應用。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引發了許多重要的科學、倫理和社會問題。任何一個微小的決定都可能影響到未來人類生存狀態的走向,我們需要個人、學界、機構、政府各司其職,負起責任,走向共識。
參 考 文 獻
[1]段偉文.底線與結構化倫理嵌入——深度科技化時代的生命倫理審度[J].探索與爭鳴,2019(1).
[2]李俠.科技進步的韁繩與倫理階梯[J].科學家,2015(6).
[3]Charis Thompson.International Summit On Human Gene Editing—Commissioned Papers[J].2015,12(3):1-19.
[4]史晨瑾.創新和預防的博弈:人類基因編輯的監管[EB/OL].https://tech.huanqiu.com/article/9CaKrnJZlCT,2016-12-24.
[5]謝宏.《人類基因編輯:科學、倫理和管理》面世[N].科技日報,201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