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圣云
【摘 要】廣西與東盟國家開展文化交流具有諸多優勢,然而文化產業在與東盟合作發展方面卻相對滯后,存在產業規模優勢亟待提升、產業主體實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制約因素。建議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文化產業布局;發揮文化交流品牌優勢,打造風格鮮明文化產品;加大與東盟文化領域人員交流力度;加快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文化新業態;加快科技創新,推進“互聯網+”模式文化產業發展等舉措,推動廣西文化產業面向東盟合作發展邁上新臺階。
【關鍵詞】文化產業;東盟;產業融合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5-0217-03
文化產業是指為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及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文化領域的交流合作為中國與東盟關系發展發揮了積極而獨特的作用,通過文化的紐帶加強交流,加大促進不同文化間相互溝通理解的交流項目開展力度,不僅有助于深化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也為持續、繁榮的產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作為擁有面向東盟國際大通道區位優勢的省區,廣西近年來積極拓展以東盟為主要方向的國際文化市場,持續深化與東盟國家的文化交流合作,著力打造東盟文化產品交易集散地,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的對外文化開放格局。
當前,隨著東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發展、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推進、中國與新加坡互聯互通項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開通,作為面向東盟、有機銜接“一帶一路”重要門戶的廣西,“南向、北聯、東融、西合”開放發展新局面逐漸形成。如何把廣西建設成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樞紐、中華文化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省區,將廣西與東盟文化產業合作推向新的發展階段,值得深入思考。
1 廣西與東盟文化產業交流合作現狀
廣西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擁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京等12個世居民族。廣西的原住民族為壯侗民族,秦始皇統一嶺南后,大批中原人進入嶺南“與越雜處”。在長期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各民族形成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以及多語言、多文字共存的文化格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廣西各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特別是在少數民族文化、節慶文化、山水文化、海洋文化等方面獨具特色。
從東盟的角度來看,東盟有10個成員國,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民族、宗教文化類型豐富。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出,僅以文化遺產為例,東盟地區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多樣,東盟成員國共擁有27處世界文化遺產、1處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這些人類智慧的結晶和文明記憶,直觀地反映了東南亞各國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過程。在與東盟國家的文化聯系上,越南、泰國、緬甸、老撾等國家的多個民族起源于中國南方,廣西各世居少數民族傳統風俗習慣、文化藝術與東盟國家有很多相似、相通之處,例如廣西的民間藝術——音樂、桂劇、壯劇、師公戲等,均與東南亞地區同類藝術相似與相通。這些因素使得廣西與東盟各國開展文化產業合作與交流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多年來,廣西一直積極搭建和完善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合作平臺。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廣西與東盟各國在文化領域的交流合作日益頻繁,在教育文化、影視、動漫、出版、游戲等產業領域的交流合作也在不斷加大,開展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元、高效務實的活動,合作交流內容不斷豐富,對推進中國與東盟文化關系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合作共贏的局面逐漸形成。
2 廣西文化產業面向東盟合作發展的制約因素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給廣西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新機遇。雖然從地理區位、華僑資源、民族文化等方面來看,廣西優勢明顯,但卻未能得到有效發揮,廣西文化產業在與東盟對接方面相對滯后,文化影響力在東盟國家中不強,與東盟各國的文化交流不夠廣泛和深入。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廣西文化產業自身發展存在以下制約因素。
2.1 文化產業規模優勢亟待提升
廣西文化產業總體規模較小,專業化、集約化水平偏低,與東盟的合作仍處于市場培育階段,區域文化開放的市場體系尚未建立健全。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48%。廣西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2016年占全省GDP的比重為2.46%,2017年僅為 2.36%,文化產業成為廣西支柱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2 文化產業主體實力不強
廣西文化產業領域小型企業居多,整體經濟實力相對弱小,企業運作效益不高。廣西文化企業過于分散的組織模式、單一陳舊的經營方式,加之缺乏政府長期有效的資金扶持,因此市場競爭力不強,難以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形成文化產業優勢拓展東盟市場。多數文化產業主體自我發展、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只能做個案,難以實現做大做強。
2.3 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
從行業類別來看,文化及相關產業分為文化制造業、文化批發零售業和文化服務業。廣西文化產業中的傳統文化產業,如生產類占比過大,高成長性、高附加值的創意型、科技型新興文化產業比重較小;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夠充分,消費需求與供給之間存在較大缺口;文化企業整體科技含量偏低,發展后勁不足;文化產品的原創力不足、品位不高、特色不夠鮮明。
2.4 文化產業人才儲備不足
廣西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培養也較為滯后,對人才吸引力不強,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總量不足,人才結構不合理,缺乏在全國乃至國際上有影響力的文化領軍人物,影響了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3 廣西文化產業面向東盟合作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產業布局,提升與東盟文化合作發展的層次及水平
2018年11月,中國-東盟第21次領導人會議召開,中國與東盟簽署《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2030年愿景》,其中明確規定將繼續鼓勵雙方人文交流與合作。廣西應站在服務國家倡議的高度,發揮面向東盟的優勢,進一步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強頂層設計,將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置于中國面向東盟國家國際文化合作的戰略高度進行謀劃,從更大范圍、更寬領域優化區域文化產業的資源配置,為促進與東盟地區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文化產業發展上的交流與合作、為實現提升和增強我國國家軟實力提供廣西方案,做出廣西貢獻。一是政府部門應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產業發展全局的基礎上,做好與面向東盟國家區域合作發展戰略相吻合的、契合廣西實際的文化產業長期規劃,從宏觀層面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整合文化資源,推動形成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整體合力。二是要大力拓展以東盟為主要方向的國際文化市場,擴大文化產品和服務貿易出口,大力扶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促進文化產品和各種要素的自由流動及有序競爭,將廣西打造成為中國-東盟文化產業交流合作中心、東盟文化產品交易集散地。
3.2 發揮文化交流品牌優勢,著力打造特色鮮明、內涵深厚的文化產品,形成核心競爭力
依托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的契機,廣西已形成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和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以及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等國際盛會品牌。此外,廣西搭建了中國-東盟文化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文化展、中國-東盟博覽會動漫游戲展、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中國-東盟(南寧)戲曲演唱會、“紅銅鼓”中國-東盟藝術教育成果展、中國-東盟茶文化論壇、“文化走親東盟行”等一系列文化交流合作平臺。這些具有濃郁區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在面向東盟的文化合作交流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其中,中國-東盟文化論壇作為文化和旅游部與廣西地方政府共同主辦的省部級論壇,是中國與東盟文化領域對話與合作的重要品牌。南寧市于2014年啟動的“文化走親東盟行”活動,構建了廣西與東盟文化長效合作機制,成為在東盟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傳播廣西聲音的重要文化活動。自2012年以來,廣西連續7年參與海外文化中心合作共建活動,并與文化和旅游部于2017年正式啟動共建工作,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成為推動中華文化和廣西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
3.3 加大與東盟文化領域人員交流力度,為合作發展注入新動力
當前,我國與東盟國家在文化領域的交流力度不斷加大,雙方人員往來規模增長迅猛。2018年,雙方人員來往已達5 700萬人次,雙方互派留學生已超過20萬人次。目前,每周有近4 000個航班往返于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中國成為東盟第一大旅游客源國。2019年,旨在為東盟青年精英提供來華深造機會的中國-東盟菁英獎學金啟動,這是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設計實施的人文交流旗艦項目。當前,中國在東盟國家設立的文化中心已增至6個。2013—2018年,廣西總計派出40多個代表團近千人赴東盟十國開展文化交流合作。這些推動人員往來交流和舉措有助于增進雙方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進一步推進了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和民心之橋的培育,為文化產業的合作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基礎。
3.4 加快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文化新業態。
2017年12月,廣西發布《廣西文化產業跨越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對演藝業、娛樂業、動漫業、創意設計業、網絡文化業、文化旅游業、文化會展業、游戲業、工藝美術業、藝術品業、高端文化裝備業等多個文化產業門類均做出部署,希望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近年來,跨界融合已成為文化產業最突出的特點,廣西文化產業面向東盟合作發展也呈現日益明顯的融合態勢,特別是在特色文化與影視、旅游、會展等方面。據廣西文化和旅游廳提供的信息顯示,在影視產業方面,廣西目前已與東盟國家合作拍攝了《海上新絲路》《光陰的故事》《再見,再也不見》等蘊涵中國和東盟文化元素的優秀影視作品,并在東盟國家舉辦廣西電視展播周;由廣西人民廣播電臺譯制的《三國演義》等影視劇在老撾、柬埔寨播出;廣西制作的動畫片《喀斯特神奇之旅》《銅鼓傳奇》在泰國中央電視臺播放。在演藝產業方面,已由單純的演出交流拓展到“文化+旅游+演藝”的全領域合作交流。例如,由廣西藝術家與越南藝術家聯袂打造的山水實景演出《越南往事》,于2018年在越南會安古城上演;彩調歌舞劇《劉三姐》走東盟演出于2016年正式啟動,先后赴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演出,受到東盟觀眾喜愛。在區域文化旅游特色產業方面,華強方特集團首次以東南亞區域文化特色為背景打造的南寧方特東盟神畫項目,是國內首座展示東盟國家歷史文化的主題樂園,開創了中國主題樂園講述他國民族故事的先例。該項目深度挖掘東南亞文化資源,將東盟文化與廣西旅游相結合,形成立足廣西、面向東盟的區域性特色旅游文化示范標桿,促進了南寧乃至整個廣西旅游產業向著多元化的方向邁進。
3.5 加快科技創新,大力推進“互聯網+”模式文化產業發展
當代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的推動,新技術經濟便捷的實用性及海量化的無國界傳播,為廣西面向東盟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便捷、經濟的通道。5G是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簡稱,具有“極高的速率、極大的容量、極低的時延”三大特征。可以預見,在未來萬物互聯的時代,5G與文化產業將碰撞出閃亮的火花,為文化產業帶來廣闊空間。2019年8月發布的《中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文化產業在2004年到2017年的增速兩倍于GDP增速。5G帶來的高速率、高體驗、高智能的技術變革也為數字文化產業開啟“新窗口”。基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數字內容、動漫游戲、視頻直播等新型文化業態,將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廣西必須大力發展“互聯網+文化”產業,依托文化科技創新,著力建設以移動互聯網為載體的新興文化產品市場;加強文化部門、文化企業在數字化發展層面的溝通協調共享,運用大數據采集和分析處理,實現文化產業資源的二次開發;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建設力度,以新興媒體為載體,推動實現信息共享與文化融合,為跨區域、跨語言、跨文化的海內外用戶提供國際化文化服務。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廣西作為少數民族自治地區,各世居民族間的文化既具有豐富的多樣性,也存在差異性。加快文化產業走出國門,必然面臨與東盟國家各民族多樣化的文化相融合的問題。如何在文化產業的合作發展中通過磨合、互通,妥善地協調處理好文化差異問題,爭取最大限度地形成文化包容與文化認同,對國家和地區間可持續的良性的合作發展至關重要。
參 考 文 獻
[1]謝卓華.“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對接東盟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6(3):34-38.
[2]王文俊.提升廣西文化產業面向東盟的國際化水平[N].廣西日報,2018-10-23(10).
[3]唐奇展,楊鳳英.“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對接東盟文化產業合作路徑探析[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0(1):113-118.
[4]林昆勇.“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廣西文化產業走進東盟問題研究[J].桂海論叢,2017,33(4):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