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特約撰稿 卞傳山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標志著我國的民法制度即將迎來民法典時代。民法典重要組成部分的合同編也歷史性地確定了19 個有名合同,其中,“保理合同”作為典型合同之一列入其中(第761 條—769 條)。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動能的轉換、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企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提高,加上國家鼓勵供應鏈金融發展、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融資等背景,以應收賬款為核心的商業保理融資越來越受到市場主體的青睞。
商業保理是指債權人將其向債務人銷售商品、提供服務、出租資產等產生的應收賬款債權轉讓給保理商,由保理商向債權人提供融資、應收賬款催收、應收賬款管理、壞賬擔保等服務的商事行為。2019 年10 月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加強商業保理企業監督管理的通知》指出,保理業務是基于真實交易以其債權人轉讓應收賬款為前提,由保理人提供向債權人提供應收賬款融資、催收、管理、壞賬擔保服務。
保理商基于受讓債權人的應收賬款債權向債權人提供融資等服務,為確定雙方權利義務與債權人簽訂的協議為商業保理合同。民法典第761 條規定,保理合同是應收賬款債權人將現有的或者將有的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人,保理人提供資金融通、應收賬款管理或者催收、應收賬款債務人付款擔保等服務的合同。
普通商業保理參與者一般有保理商、賣方和買方。保理商是指依法取得商業保理牌照經營商業保理業務的商業保理公司,賣方是指基礎交易中的債權人(商業保理中向保理商轉讓應收賬款債權、申請保理融資等服務的一方當事人),買方是指基礎交易中的債務人(保理商受讓應收賬款債權后,應向保理商履行對應收賬款付款義務的一方)。保理的基礎交易是指賣方與買方之間有關賣方向買方銷售商品、提供服務、出租資產等商事交易行為。
從商業保理合同的概念我們不難分析出商業保理業務的基本交易結構。供給方與需求方發生賒銷交易,供給方對需求方有應收賬款債權,供給方將其債權轉讓給保理人,這是最基礎、最簡單的保理交易結構。
商業保理具有融資、專門應收賬款管理、降低經營風險、財務結構優化等基本功能,具體為:通過商業保理,供應商可以將貿易項下應收賬款有效剝離出報表,轉移信用風險,提前收回貿易賬款,加強資金的流動性,在供應鏈金融中,商業保理作為供應鏈最常用的解決方案,為促進供應鏈金融發展提供長期穩定的積極作用。
商業保理公司在中國發展的時間并不長,我國商業保理業經歷了2005—2009 年的探索發展期和2009—2012 年的跨越發展期之后,至2012 年下半年商務部在全國部分地區開展商業保理試點,我國商業保理行業才開始逐步規范發展,商業保理發展進入正規化、專業化、規模化的新階段。

CFP
目前,商業保理的國內市場認知度不斷提高,業務需求不斷擴大,政策法規環境逐步改善,服務的行業領域不斷擴展,業務模式和產品不斷創新,融資渠道不斷拓寬,風控措施不斷跟進。
總的來看,保理行業發展呈現以下鮮明特點:涉及的行業領域、業務模式和產品種類日漸豐富;與互聯網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線上保理應運而生;擁有金融實力和雄厚產業背景的大企業不斷涌入,保理行業蓬勃發展;商業保理公司間開始尋求合作。據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商業保理專業委員會發布的報告,截至2018年12 月31 日,全國已注冊商業保理法人企業及分公司共計11541 家。
在行業監管規范上,2018 年5 月8 日,商務部下發《關于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和典當行管理職責調整有關事宜的通知》,將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典當行業務經營和監管規則職責劃給了銀保監會,標志著國家對保理行業由適度監管轉為強監管,商業保理市場的監管體制越發完善。
在法律規范上,起初只有部分行業管理規范和地方政府的規章、規范意見,如2014 年的《商業保理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上海、成都等地方政府引發的相關規范等;合同法并沒有把保理合同列為有名合同,相關規定只見于合同法第79 條至83 條對債權(應收賬款)轉讓的效力進行了規定。民法典合同編中“保理合同”終于作為典型合同之一列入其中。
《2019 年中國供應鏈金融行業發展報告》中指出,隨著大數據以及平臺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技術、新模式已經成為價值鏈重構的主要動力。在供應鏈金融中,商業保理作為供應鏈最常用的解決方案,為促進供應鏈金融發展提供長期穩定的積極作用。近年來,商業保理企業已累計提供應收賬款融資達3 萬億元,服務中小企業數量超過300 萬家。僅2018 年就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1.2 萬億元,受益的中小企業達120 萬家。可見,保理行業的市場認知度和受重視程度得到明顯提高。
2020 年5 月18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指出,“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度,增加面向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供給”。展望將來,商業保理公司作為提供應收賬款融資和風險管理解決方案的現代服務業,在國家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融資的政策推動下,在提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背景下,商業保理行業將繼續秉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使命,充分發揮商業保理在供應鏈金融的優勢,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商業保理合同是保理商基于受讓債權人的應收賬款債權向債權人提供融資等服務,為確定雙方權利義務與債權人形成的契約關系。這其中的法律關系有兩種,即基礎交易的債權人(供給方、賣方)與債務人(需求方、買方)的供銷合同法律關系,保理商與債權人(供給方、賣方)的應收賬款轉讓和受讓的法律關系。涉及的主體有三方,即供給方、需求方、保理商;涉及的合同有兩種,即基礎交易合同和保理合同。需要注意的是,保理合同和基礎交易合同兩者不是主從關系,而是相對獨立的兩個合同。
是合同就有風險點,商業保理也不例外,相對于其他合同,商業保理的合同風險也較為明顯。主要有:合同欺詐風險、基礎交易真實性風險、企業持續經營風險、企業信用風險、企業現金流風險、企業償債能力風險等。這其中以應收賬款為核心的供應鏈金融服務的保理業務,應收賬款的真實性是風險防范的重中之重。
應收賬款的風險點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應收賬款的權屬完整性。應收賬款在債權上應該是完整的,沒有任何法律上的限制,比如基礎交易合同約定禁止轉讓、資產已經抵押等都構成了法律意義上的債權不完整。第二,應收賬款的可收回性。保理商給予賣方融資,一旦賣方出現財務危機甚至是破產,是否能夠根據應收賬款收回融資,在基礎交易合同中不存在寄售、安裝證明、分期付款、權利保留等條件,融資方的償債能力以及財務指標是風險排查的重要環節。第三,買方的資信需要考量,如果買方資信較差的話,也會給保理商收款帶來嚴重的制約。
嚴格意義上的合同風險管理是全過程的、系統性的、動態性的管理,動態管理就是注重合同全流程的情況變化,特別是要掌握對己方不利的變化,及時對合同進行修改、變更、補充、中止或終止。對于保理合同而言,也要對履約進行全流程的風險防范管理。
首先,在履約前,主要是對賣方、買方以及擔保方進行基礎審查,評估風險。商業保理交易中,保理商合法受讓應收賬款債權后,買方應在應收賬款到期日向保理商履行付款義務。如果是有追索權的保理,當買方不履行付款義務時,保理商可以向賣方反轉讓應收賬款,由賣方向保理商履行付款義務。如果履約有擔保,保理商還可以向擔保方主張權利。因此,保理商在進行保理融資前,就必須對賣方、買方、擔保方進行相應審查,以確保各方具有足夠的履行能力,把風險降到最低。
在法律專業人員的配合下,審查的范圍包括但不限于:賣方、買方以及擔保方的工商信息、股東結構、關聯企業、董監高、司法信息、重大不良輿情;查詢企業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分析企業基本情況;通過獲取的項目資料和上述查詢信息,對企業基本情況及經營概況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財務情況分析;通過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的查詢,了解主體是否涉及不良貸款,特別了解預受讓的應收賬款是否曾經進行過質押登記;對本次交易合同對應的應收賬款真實性及其是否已被登記進行查詢;根據提供的發票信息,在該階段進行發票初步驗真工作。綜合分析賣方、買方、擔保方的信用程度和履行能力,評估風險,從而決定是否開展商業保理業務。
其次,商業保理合同簽訂時的風險防范。在充分調查后,需要再次確認基礎交易的真實性從而確認應收賬款的真實性。基礎交易的審查除了審查基礎交易合同原件、發票、賣方的出庫單、買方的收貨單及入庫單、物流單據、招投標記錄或者其他能證明雙方實際進行基礎交易的書面材料外,還應讓賣方提供其與買方之前進行基礎交易的相關資料,通過證偽的方式,排除疑點,以確保賣方與買方之間存在真實的基礎交易,在基礎交易下產生了真實的應收賬款。必要時,保理商還可以進行實地調查,通過走訪賣方及買方的業務、財務等相關部門,并要求買方對應收賬款進行書面確認,確保基礎交易的真實性。在正式簽訂保理合同時,可以盡可能選擇到賣方的辦公場所簽訂合同,并現場錄像,確保合同簽訂的相關當事人身份無誤、賣房公章真實,預防假冒合同簽訂人、偽造公章等可能產生的風險。
再次,履約過程中的風險防范。要實時關注賣方已完全履行基礎交易合同項下的約定義務,買方是否已完全具備付款條件,確保受讓的應收賬款債權未到期且已具備付款條件。如果基礎交易合同約定買方的付款條件基于賣方應先履行合同義務,就要關注賣方是否已經完全履行先行義務,貨物或服務有無瑕疵等等。
最后,要注意債權轉讓通知及變更基礎交易對保理人的影響。根據合同法第八十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權人轉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民法典第764 條規定,保理人向應收賬款債務人發出應收賬款轉讓通知的,應當表明保理人身份并附有必要憑證,第765 條規定,應收賬款債務人接到應收賬款轉讓通知后,應收賬款債權人和債務人無正當理由協商變更或者終止基礎交易合同,對保理人產生不利影響的,對保理人不發生效力。
可見,保理業務項下的應收賬款轉讓應當通知債務人,轉讓通知到達債務人后,該轉讓始對債務人發生效力,未經保理人同意,債務人不得向債權人清償;若不通知,則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務人可以不直接向保理人清償。保理人通知債務人是有效的,但需要證明自身是保理人身份。保理人要善于利用法條的規定保障自身的權益,基礎交易方變更、終止基礎交易等行為若對保理人產生不利影響的,對保理人不發生效力。
市場對保理業務的需求日益增強,保理的業務范圍也將不斷擴大,反向保理、暗保理、預收賬款的保理等新業態也將伴隨著金融創新而不斷呈現,新的風險也必將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作為以應收賬款轉讓為核心的現代信用服務業的保理業務,如何控制好信用風險將尤為重要,為此,唯有提升保理業務的法律風險控制能力,才能增強保理業務的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供應鏈金融的優勢,以適應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