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涵學養續齊魯儒韻 精體育廣山東武風

2020-06-20 14:58:18林志剛
少林與太極 2020年12期
關鍵詞:武術文化

林志剛

【個人簡介】

李成銀,山東聊城人,1953年出生,1970~1979年為山東師范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無線電元件工,1976~1979年在北京體育學院調干學習,1979~至今就職于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1994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7年被上海體育學院聘為武術博士生指導小組成員,2003年被西南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在《體育科學》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推薦山東省省級非遺武術項目50余項,傳統體育與游藝國家級非遺項目10余項,為山東省傳統武術項目的挖掘與整理作出較大貢獻;曾任中國武術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體育氣功研究會常務理事,現為中國武術協會理事,系中國武術九段。

在環境優雅的山東師范大學校園里,晨練的人們如果稍留意一下,就會在操場邊發現一個身材不高卻精悍干練的武術老師。他前額的頭發已經花白,但那矯健的步伐和眉宇間的剛毅,卻似乎只有在年輕人身上才會顯露出來。他霍霍生風的拳腳和龍騰虎躍的身影,總是吸引著許多人驚羨的目光。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每天勤練武藝,數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他就是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的李成銀教授。

在全國武術界,提起李成銀這個名字,很多人都能將他的事情說出個一二三。他是山東師大教授,省級重點學科帶頭人。他長期致力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武術發展戰略研究,憑著對武術的癡迷和踏實敬業的精神,在武術研究中深耕細作。他將武術文化定位于人的時代精神,對武術的文化內涵進行挖掘整理,不斷揭示著中國武術的本質。他首次提出武術的技擊觀、價值觀和倫理觀,全面闡釋創立武術哲學的相關問題,并主張建立武術文獻學和武術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為武術文化研究注入豐富深厚的人文精神和辯證思想,形成了穩定獨特的“武術文化與武術發展戰略研究”特色,創建了武術文化理論體系,將中國武術研究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他對學科發展盡心盡力,是山東師大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點創建人和負責人,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在全國居領先地位的奠基者。他還以弘揚中國武術、推動武術教育的發展為己任,嘔心瀝血培育武術接班人,為中國武壇和武術教育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其弟子有的已成為武術博士研究生、大學武術教師,并有多人次在武術國際研討會和全國高校武術文化研討會上作大會發言并獲獎。他們秉承師志,奮發圖強,開拓創新,亦為弘揚中華武術做出了優異成績,受到業界前輩的一致好評。

讓我們一同走近李成銀先生,踏尋他非同尋常的人生足跡,感悟他半個多世紀以來譜寫的生命華章。

一、習武淵源

1953年臘月初一,在山東省聊城縣李古泉村的普通農戶家庭。聊城位于魯西平原,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因引流黃河和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有“江北水城”之稱。歷史上的聊城,商賈云集,百業興隆,舳艫相接,車馬絡繹,帆檣若林,貨積如山,“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戶”,被譽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秀美賽江南,富庶甲齊郡”。

幼時的李成銀常住姥姥家,姥姥家住聊城東阿、銅城,這一帶自古習武之風盛行。俗語“鏢不打銅城,槍不扎石橫。”李成銀打那時起就和兒時伙伴練習武術。在1968年測量引黃渠途中,有一位名叫吳力生的伙伴,和李成銀同歲,會中國式摔跤,李成銀感覺挺好玩,晚上沒事時就和他學起了摔跤。學會了“跪腿”“坡腳”“背布袋”“里得磕”“外得磕”“兔子蹬鷹”“喜鵲登枝”等動作技巧。從此對武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水利建設指揮部王樂酒,是一位老八路軍,因為在一個院里住,就跟隨王大爺學起了小紅拳。1970年初李成銀到山東師范學院參加工作,王樂酒來省委黨校培訓學習,省委黨校在山東師院的禮堂南邊,就又跟他學了一段時間。

在和王大爺學拳的同時,半導體廠的馮其長老師為李成銀介紹了體育系的武術老師,著名武術家周永詳。在馮其長引介下,李成銀向周永祥表達了拜師的意愿。周永祥見李成銀雖個頭不高,但看上去靈活機敏,以前有武術功底,又肯吃苦,就答應收他為徒。在周老師指導下,李成銀學會并精通了諸多武術套路,如小虎拳、甲組拳、乙組拳、八極拳、螳螂拳,還學過八極拳對練、白手奪槍、白手奪刀、徒手對練等套路,為他以后的武術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功底。

二、棄筆從武,終成儒將

1976年,幾經周折,李成銀進入了北京體育學院主攻武術。北京體育學院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批重點院校,創建于1953年11月,原名中央體育學院,1956年更名為北京體育學院,隸屬國家體委直接領導,1993年更名為北京體育大學。學校位于海淀區信息路,毗鄰圓明園遺址公園。李成銀當時是被推薦到北體學習的最后一批工農兵學員。

入校不久,著名的摔跤學者王德英教授得知李成銀以前學過摔跤,而且他的體重又很輕,只有90斤,便建議他改學摔跤參加次最輕級摔跤比賽,并保證他在一年之內拿全國冠軍。李成銀很感謝王老師的建議,卻只能委婉拒絕。在他的信念里,自己背負著山東師院賦予的寄托和厚望。他對王老師說自己是山東師院推薦來的,是帶著工資上大學的,畢業后還要回山師教學,要完成武術教學的任務,所以不能改行。

良好習慣的養成——習武和寫作

在校期間,李成銀每天晨練武術。他認為,習武要持之以恒,表面上是練的武術,其實是練的意志品質。過去有句老話:教練武,莫怕苦;教練功,莫放松,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曝十寒,終會一事無成。在北體一周只休息一天,如果李成銀周日外出,早晨必須完成這一天的訓練,心理才感到踏實和舒服。這種習慣他直到現在還保持著,每日晨練,從不間斷,下雨了就在樓道內的走廊里練,下雪了還要掃出一條路來練。

在北體時,李成銀整理了大量武術資料。當時專門的武術著作極少,武術專業雜志尚未發行,武術教科書也不多見。李成銀和同學通過種種途徑搜集到一些武術拳譜,用鐵筆刻在鋼板上,買來較為便宜的綠紙,切開后自己油印,用這種方法積累下不少武術文獻。

除此而外,李成銀一直堅持寫作,包括訓練日記和周記。他將每天訓練的項目、內容、技術要領及注意的問題等都認真記下來,并在腦子里反復琢磨,從中悟出習武的奧妙。他還寫了好幾篇論文。如此不僅系統地梳理了老師所講的內容,有助于以后的教學工作,還提高了他的寫作能力,為日后的理論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成歸來,終成儒將

1979年6月,李成銀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從北京體院畢業。7月28日來山師報到,正式成為山東師范大學的一名體育教師,開始了武術教學生涯。

李成銀從北體回來時,入住于學校東南角的一排平房,和教育系的趙承福老師同寢。趙承福對待學術積極而認真,每天夜里都會看書寫文章,李成銀則習慣于早睡早起,往往深夜李成銀醒來,都會見趙承福伏案寫作。二人的作息時間雖然相反,卻并沒有互相干擾。趙老師這種對學術的嚴謹和執著,還使李成銀深受感染和啟發,對他日后的學術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經過此后十幾年在教學和科研的辛勤耕耘,1993年破格晉升為正教授的李成銀逐漸為武術同仁所熟知,成為武壇儒將。

三、學術領域與主要學術觀點

20世紀80年代武術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開始走向世界,登上國際體育的殿堂,但是武術理論研究卻是薄弱的一環。李成銀在教學中逐漸體會到,要真正做到更好地傳授中國武術,將其發揚光大,不但要精通武術套路,還要進行系統的理論研究。1978年至1985年間,他多次參加全國體院及全國民間傳統武術比賽,并獲得劈掛掌、通臂拳、螳螂拳、長穗劍、雙刀等6項一等獎,為深入地研究武術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1984年,他的第一篇論文《梅花拳源流考》發表于《體育文史》雜志;1985年,他的第一部著作《螳螂拳》由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后至20世紀80年代末期,他又有《初探散打實戰的規律》《功防是武術的內在規律》《氣功史探源》《氣功在武術中的運用》等論文在《中華武術》《武當》《武林》發表,并在《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煙臺時報》《濟南時報》發表了多篇文章,并承接“氣功結合按摩防治大學生近視眼研究”等省級課題,出版了《螳螂拳》《中國氣功咨詢大全》兩部專著,并有《中小學生眼氣功操》《站樁氣功》《氣功防治近視原理》《老年氣功保健講座》等一批影像資料問世,為武術技術的提高和氣功保健知識的挖掘、整理與推廣作出了突出貢獻。

1990年代初期,李成銀始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即把武術與中國傳統文化聯系在一起,將武術置于中華文化的大環境之中,探尋武術的文化根源,尋找其發生發展的理論支撐。這使他的武術理論研究有了一個很高的起點。李成銀認為,武術根植于中華文化沃土,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中國的政治倫理、古典哲學、軍事思想、社會習俗、醫學理論等互相聯系,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絢爛多姿的中國文化整體,并從一個獨特視角揭示并展現了中華民族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這種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武術能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延續傳承和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也是人們認識和研究武術的主要依據。故而從一開始,他就主張從文化層面把握和了解武術,從文化形態深入研究武術,更切入地觀照武術文化的整體面貌,挖掘武術的文化根脈,實現武術價值的全面開發。正如他所指出的,“從事武術理論與萬法研究,其主旨在于弘揚我國的武術文化,使這門歷史悠久的體育學科發展于中華沃土,進而走向世界。”

在不斷的深入研究中,李成銀又夠根據現代科學的發展需要和建立武術學科必需的基本條件,來揭示中國武術活動的本質,向人們敞開體育科學的真理。他系統闡述了武術的內涵、外延、結構和思維方式的特征,在對武術哲學、武術文化學、武術教育學、武術倫理學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內外”“母子”“縱橫”建構武術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的新觀點。在對“武術理論與方法”的探索研究過程中,他既注重了對整個武術文化體系的建構,又有重點地開拓了武術課題的深度研究。

這一時期,李成銀在《體育科學》《上海體院學報》《山東體育科技》《山東體院學報》等刊物上發表了多篇高質量武術文化研究成果,如《傳統文化對形意拳的影響》《論武術的動靜美》《中國武術古籍探略》《論近代武術價值功能的演變》《武術理論體系框架結構》《論中國傳統武術文化》《論中國武術文化的結構》《論武術的思維方式及特征》《近代武術發展的雙向性》等等,文中提出及闡述的一系列新穎觀點,在海內外武術文化研究領域引起了極大反響。此外,他還完成了《中國武術咨詢大全》《實用保健氣功》兩部專著,并參編全國武術通用教材《武術》(第二版)等。

進入新世紀,李成銀始將武術文化定位于人的時代精神,并由此歸納出武術理論與實踐中人的價值觀、理論觀與技擊觀,前瞻武術學科的發展前景。他從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兩方面對價值觀展開論述。通過三觀可以看出,李成銀的武術文化研究具備了豐富而深厚的人文精神內涵與辯證思想的光彩,有著強烈的開拓意義與時代精神。

《中國武術文化研究》即是這樣一部著述。此書由李成銀三十余年潛心研究的成果和教學中的部分專題講稿集結整理而成,是國內第一部武術專業工作者撰寫的武術文化研究論著。內容既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又具有相對獨立性;既是一部學術性專著,又是一部武術碩士研究生專題教材;既適用于武術研究者、教育者,也適合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習武愛好者閱讀。《中國武術文化研究》的出版受到了武術界人士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中國武術協會主席徐才為該書撰寫了序言。

除此而外,李成銀在研究中越來越感到傳統武術的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他撰寫出《中國武術發展新思路》《關于中國武術國際化發展的理論思考》《論武術產業化趨勢與武術發展研究》《中國武術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武術發展新思路》《中國武術進入奧運會的思考》《中國梁山武術文化研究》《中國孫臏拳研究》《螳螂拳技法與傳承關系研究》《子午門功夫研究》《試論武術的美學特征》《太極拳起源辨》等一批有觀點、有探索、有論述、有思辨的學術論文,為武術的深入挖掘與推廣,及武術的可持續發展與國際化發展付出了不懈努力。

李成銀的武術文化研究引起界內人士的高度重視。全國知名同行專家認為其“部分成果填補了理論研究的空白”,“具有較高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武術九段、北京體院終身教授張文廣,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武術九段、第一任中國武術研究院副院長、上海體院終身教授蔡龍云等都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1990年,李成銀的專著《中國氣功咨詢大全》獲第四屆全國圖書金鑰匙獎,1994年被評為第七批全國優秀暢銷書,同年他本人被破格提拔為副教授。1995年參編第二版全國高校《武術》統編教材,同年獲國際人體科學聯盟和美國人體科學院二等獎,提拔為教授。1996年獲碩導資格。1997年開始招收研究生,同年獲“全國武術學術研討會”一等獎。1999年獲山東省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被聘為第3版全國高校統編《武術》教材專家審定小組成員,同年被評為中國武術七段。2000年獲山東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理論成果三等獎。2003至2005年,連續三年被評為山師大研究生優秀碩士生導師。2006年被評為中國武術八段,2007年在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獲優秀論文獎,2008年獲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民委優秀論文獎,2009年獲山東省人民政府學位辦“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稱號和山東省首屆研究生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2011年獲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民委優秀論文三等獎,2012年1月4日通過西南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遴選。

除此而外,他還先后獲“國際少林武術研討會”金獎、“國際形意拳學術交流會”特等獎、“全國孫臏拳學術研討會”特等獎,多次榮獲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和世界傳統武術節學術報告會優秀論文一等獎,并被授予“全國武術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稱號。被聘為“第二屆全國民間武術邀請賽”和“首屆全國孫臏武術邀請賽”副總裁判長,“天龍杯”全國武術精英賽總裁判長,“齊魯杯”全國形意拳、八卦掌強省精英賽組委會副主任,“全國少林、武當、子午民間武術邀請賽”總裁判長。多次參與并組織國內外重大學術會議并作大會報告,擔任全國首屆武術博士學位論文評閱人和論文答辯專家小組成員,當選為中華民族武術文化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體育研究會常務理事等職務。

近些年來,李成銀還參加了“中國武術段位制”標準的起草與制定工作,并主持了學校武術教程的編寫工作,主編有《武術功法》等教材,還多次擔任中國武術段位制高段位的國考工作。

四、武學實踐探索:武術入奧——武術功力大賽——武術非遺

武術入奧

作為一名有著深刻責任感的武術教師,李成銀一直在關注武術和奧運的關系,積極為武術的世界性進程出謀劃策,不斷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

2006年,李成銀發起了“2008奧運武術發展戰略研討會”,于年1月23日在山東師范大學舉行。來自北京體大、上海體院、天津體院、山東大學等高校的武術博士、碩士研究生及山東武術界知名人士近百人參加了大會。會議提出了具體計劃和建議,積極為北京奧運武術大賽出謀劃策。隨后李成銀在記者采訪中表示:“武術能否成為奧運會項目,不是判定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唯一標準,武術走向世界應以普及開展的國家和習練武術的人口多少為基本標準。我們有能力,一定能夠把源與中國,屬于世界的武術推向世界。”

2007年2月5日至6日,全國武術管理中心主任會暨全國武術科研大會在山西太原召開。全國各省、市武管中心主任和全國33所高校的武術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會議圍繞奧運武術比賽和科學研究問題進行了研討。李成銀應邀參加并重點發言。會后,李成銀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此后撲下身子積極攻關科研,完成與奧運有關的課題。

全國武術功力大賽

李成銀認為,武術要發展,要推向世界,就必須不斷地探尋新路。為深化人們對武術的認識,保護并發揚流落于民間瀕臨失傳的功力技法,維護武術文化的多元性和體育的多樣性,2004年初,李成銀聯合武術學界同人共同發起了全國武術功力大賽。在中國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康戈武教授的領導下,李成銀參與了全國武術功力大賽規程的制定與競賽發起籌備等工作。

所謂“武術功力”,是通過武術鍛煉獲得的運動能力和專門技能所達到的程度。它包括武術運動需要并表現出的專門能力,也包括人體活動的一般能力和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如樁功、腿功、腰功、臂功、眼功、耳功、內功功力等等。武術功力運動是中國傳統武術最基礎且最具代表性的運動形式,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結晶。用比賽的方式推廣武術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功力大賽的目的正是嘗試通過比賽來弘揚傳統武術。

建議一經提出,即得到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多家企業單位主動要求承辦此次大賽。經過全面布局和周密安排,首屆全國武術功力大賽于2004年11月在佛山市體育館成功舉辦,李成銀擔任大賽的仲裁委員和調研組長。正式比賽前,中央電視臺、中央電視10頻道“科學與探索”欄目組、中央2頻道、中央5頻道“早安中國”欄目組及山東電視臺“中華武術”欄目組、黑龍江電視臺、河南電視臺、廣東電視臺等新聞單位記者就已經聚集賽場等待采訪,《珠江時報》對比賽情況進行了全程報道。

自此以后,至2010年12月在河南大學舉辦的全國武術功力比賽,全國武術功力比賽成功舉辦了七屆。歷屆功力大賽的成功舉辦,對武術的長遠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它在保持武術攻防實戰的本質特點的同時,打破了武術僅有的套路和散打格局,豐富了武術運動的競賽形式。它還體現了東方民族傳統文化韻味,使多年來流傳于民間的武術功法拂去神秘色彩,充分展示出武術的健身價值和欣賞價值,開辟了更廣泛的全民健身領域。這對于深化人們對武術的認識,推動武術運動的全面、科學、健康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挖掘整理武術非遺

武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是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將武術科學地保護和利用,對促進民族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山東是中國武術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在歷史上有著“武術之鄉”的美譽,很多武術拳種和流派都萌發于此。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家體委公布了全國129個拳種,其中一半以上起源于山東或在山東廣泛流傳。聊城冠縣的查拳和膠東地區的螳螂拳,已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部公示的全國第三批武術類“非遺”名錄中,山東的拳種占了一半的比重。把山東傳統武術保護好,對中國武術的繼承與發揚有重要意義。李成銀作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委員會專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和保護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2004年以來,李成銀累計推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0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余項。比如山東安丘的孫臏拳。該拳是以戰國軍事家孫臏的名字命名的中華古拳,它以孫臏智慧為文化基礎,融涉孫臏兵法思想,動作古樸雄渾,強調內外兼修,尤重技擊實戰,技術和理論體系完整,在民間享有“精華拳”“實戰拳”之稱。其他諸如“佛漢拳”“臨清肘捶”“冠縣查拳”亦為如此。這些優秀的古老拳種源流有序,風格獨特,自成體系,在山東傳統武術文化發展史上較具代表性,富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將這些拳種成功申報為“非遺”項目,為其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間和可持續發展基礎。

為使武術這一典型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2010年,李成銀提交了《關于建議山東省政府出臺深化發掘保護民間傳統武術政策的提案》。為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原國家體委于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全國各地要進行武術挖掘整理工作。此次工作不但發現并保護了許多有價值的民間拳種,而且也發現收獲了許多古拳譜、武術書籍、文物及古兵器等,使一些民間武術展現在世人面前。但是,此次活動只是將這些散落于民間的優秀傳統武術資料進行了一次聚合,未能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這些資料的科學化整理,及這些優秀拳種的繼承和傳播。時至今日,這些優秀的傳統武術技術和理論仍在束之高閣和放任自流。這樣的“保護”形式是非常勉強的,時間久了也有可能再次丟失。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與保護形勢下,民間武術得到了一定的保護和發展,但是這種模式也有不足之處,它首先要求一定的組織提出申請,須先有自下而上的申請過程,繼而才是自上而下的保護措施。民間武術習練者往往不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這個自下而上的過程往往又比較煩瑣,所以有一部分民間傳統武術沒有得到真正的保護。山東是中華傳統武術的主要發源地之一,發源于山東在全國知名的拳種有華拳、查拳、潭腿、螳螂拳、孫臏拳、文圣拳、八極拳、子午門功夫等。因此政府出臺深化發掘保護民間傳統武術政策,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民俗風情等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針對以上情況,李成銀建議省政府出臺相應政策切實保護民間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包括組織專家學者定向對民間傳統武術進行發掘和整理,為傳統武術的保護發展做出貢獻;組織專家學者對現有的民間傳統武術資料進行整理和研究,進行科學化分析,使武術資料更加科學化和客觀化,為民間傳統武術提供理論支持;培養傳承人和傳播者,出臺相應措施積極鼓勵青少年學習民間傳統武術,繼承和弘揚武術文化。以此使更多的民間傳統武術得到更好的保護和更大的發展空間,讓這一原生態的民間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來發揮武術對保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完整性、多元性的重要作用。

李成銀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推廣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中之重。從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來看,絕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來自民間,他們的傳承基本上以自發為主,并且規模較小,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需要一個廣闊的平臺。2009年山東省圍繞文化遺產日,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以學校為載體,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受到廣大學生的一致歡迎;這些散落于民間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正是教育青少年學生難得的素材和載體。

五、九段武壇儒將心系傳統武術復興夢

傳統武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傳統武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習練和傳承傳統武術可以增強民族自信息和文化自豪感。近幾年的“私自約架”“偽大師”“招搖撞騙”等破壞傳統武術形象的武術亂象,李成銀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李成銀教授身受傳統武術之益,深知傳統武術對民族復興的重大意義之所在。

親力親為,普及推廣傳統武術

2004年,為推動傳統武術的普及與發展,由國家體育總局、人民體育出版社和廣州俏佳人影視制作中心聯手共同推出了“中華武術展現工程”。經專家論證,該工程確定了以全國影響較大、學術價值較高、具有不同武術風格特點的代表性人物為拍攝對象。鑒于李成銀為武術所作的杰出貢獻及在武術界的影響力,以他冠名的“李成銀中國武術功夫教學片”成為“中華武術展現工程”的一部分。李成銀隨攝制組在山東和安徽、江蘇、河南等省,行程幾萬里,歷時11天,攝制了以“螳螂拳”“劈掛拳”“通臂拳”“長穗劍”“雙刀”等名人名拳武術系列VCD教學片,對推動中國傳統武術的普及與發展具有一定意義。

傳統武術民間比賽模式探索

2001年,李成銀和子午門第二十一代掌門人、梁山功夫研究院院長宋義祥聯合組織發起了“全國子午門、少林、民間武術爭霸賽”,得到山東省梁山縣人民政府的大力協助。大賽從2001年首次舉辦至2010年,連續舉辦10屆。為進一步挖掘整理民間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搞好傳統武術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引導民間傳統武術借助非遺武術平臺,傳承發展的新模式。

2011年,李成銀又倡議發起了“第十一屆全國子午門、少林民間武術爭霸賽暨首屆山東省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交流大會”。參加比賽的有已經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臨清肘捶、孫臏拳、佛漢拳;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徐家拳、濟南形意拳、汶上文圣拳;市級文化遺產的臨沂黑虎查拳、濟南太平拳、安丘查拳、濟南太乙門、高密地龍經拳、汶上岳王拳、撲拉袖拳等,以及正在整理的民間傳統武術項目。參賽者為大家上演了19個門派的傳統拳術、自選長拳、器械及對練等精彩項目。比賽開創了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交流的先河,也為保護弘揚稀有拳種提供了良好平臺,使瀕臨滅絕沉睡百年的武術拳種得以重新推出。

除武術比賽外,爭霸賽還舉辦了學術研討會,將征集的武術理論、教學與訓練發展研究、傳統文化與武術方面的論文進行評選,并評選出全國優秀武術教練員和裁判員。

熱評網絡炒作

網絡熱炒之風,背后有著經濟利益的驅使?!按蟊娛窃诳礋狒[,策劃者則在點鈔票”。如果拿娛樂八卦炒作危害淺,拿民族文化炒作則危害深遠。李成銀教授一針見血的點出問題本質: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套路和實戰是兩碼事,年輕專業選手和民間老拳師的競賽等級、競技狀態沒有可比性。不對等的比賽,不專業的裁判,非法的比賽,比賽結果可想而知。這種網絡熱炒對傳統武術危害極大,表面上看是武術能不能打的問題,實質是偷換概念,以偏概全。一時間全國各大中小學竟然流行“年輕人不講武德”的網絡用語,拿武術開涮,拿老祖宗傳承的文化嬉戲,其毒害大焉!武術亂象網絡熱炒產生危害結果是斷送了傳統武術的傳承和弘揚,使得這一“民族的根、文化的魂”難以延續,我們必須予以揭示和痛擊。

六、夕陽紅似火,征程在路上

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李成銀先生,仍以飽滿的熱情和旺盛的精力默默耕耘在武壇。長期高負荷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使他滿頭的黑發過早地染白了一大片,但這都沒有影響他對武術的執著探索。在教書育人、積極從事武術理論研究以外,憑著當年踏破鐵鞋的韌勁,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自信,他還一直堅持著各種武術傳承的社會公益活動,在優秀傳統武術文化復興夢的征程上建言獻策、鞠躬盡瘁。

學術上治學嚴謹、精益求精,生活中平易近人、樸實無華,事業上愛武尚武,求真務實。這就是武壇九段儒將李成銀先生的真實寫照。

(作者系山東師范大學副教授)(編輯/見琮)

猜你喜歡
武術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中華武術
黃河之聲(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近十年武術產業的回顧與瞻望
武術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06
誰遠誰近?
新型涵道武術擂臺機器人
中國市場(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26
武術
小主人報(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43
對外武術專門人才培養初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黄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精品在线看|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久久国产热|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看国产一级毛片| 色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欧美a在线看|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Jizz国产色系免费|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91|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九色91在线视频|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有专无码视频|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色哟哟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在线无码九区|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av色爱 天堂网|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亚洲五月激情网|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91毛片网|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伊人久综合| 日本免费精品|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18|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91久草视频| 无码'专区第一页|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91激情视频| 婷婷亚洲视频| 综合网天天|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日本午夜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