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星徽
世面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筋長一寸,延壽十年”。因此,健身鍛煉場所都能看到各種“拉筋”的練習者。而縱觀歷史古籍,并未出現“拉筋”一詞,大多皆用“易筋”一詞。那么傳統“易筋”與當代“拉筋”到底有何區別?
一、筋
(一)筋的概述
“筋”一詞早在《黃帝內經》中已出現?!端貑枴く堈摗吩唬骸白诮钪魇嵌麢C關也?!薄端貑枴の宀厣善吩唬骸爸T筋者,皆屬于節?!薄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唬骸肮钦钊?,氣血以流,腠理以密?!薄墩f文》曰:“筋,肉之力也。從肉從力從竹。竹,物之多筋者。”從力,指出了筋可以產生力量;從月肉旁者,明確了筋是肉性組織?!夺屆吩唬骸敖?,力也。肉中之力,氣之元也,靳固于身形也?!?/p>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筋”主要是十二經筋。經筋主要功能是聯絡四肢百骸,主藏經絡、通行氣血,溝通上下、內外,應天序、護臟腑,主司關節運動?,F代醫學認為,“筋”(筋膜)可分為淺、深兩層,是機體中最普遍的一類組織,是集體軟組織結構平衡體,不僅有中醫學中體現的功能,同時也對循環、神經和淋巴系統等各系統運行影響重大。
(二)筋與經絡
筋與經絡是兩個不同而又互相緊密聯系的概念。傳統中醫學認為,“筋”(經筋)是整個經絡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附屬部分。根據多年習練功法感悟,經筋為連接百骸的“有形之器”,經絡為傳輸生命能量的“無形之質”,經筋為體,經絡為用,兩者相互作用影響?!鹅`樞·經筋篇》:“經皆有筋,經筋有病,病各有治?!?/p>
《類經》曰:“十二經脈之外而復有經筋者,何也?蓋經脈營行表里,故出入臟腑,依次相傳;經筋連綴百骸,故維絡周身,各有定位。”全身的經筋、經絡都是連續性的,分布于筋肉骨節,布散頭竅,深入體腔,貫通脊柱,而連綴百骸,維絡周身,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系統,最主要和常見的就是人體十二經筋、十二經脈。人體靠經絡系統把氣血輸送到全身各個地方,五臟六腑等各個器官、關節以至上下內外,并把它們固定聯成統一整體。
二、筋與康壽
人出生后自然生長的身體是由先天的稟賦所造成,其筋經狀態參差不齊,有筋經紊亂者、細弱者、屈縮者、強壯者、舒暢者、剛勁者、柔和者等種種不一。如果后天不加以修煉,隨著后天年齡增長以及外界環境影響,人的身體就會出現疾病、短壽。
《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詳細地論述了人體由少而壯而老的整個發育過程,筋的發育也與之相應。其論述道:“(女子)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男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
這就說明,人體的身體狀況與經筋的狀態是相應的、全息的。《靈樞·經筋》篇就主要敘述了經筋的循行、經筋的發病、病癥特點、病名和治療原則,可見經筋對人體康壽有著重大的影響。
《易筋經》中記載:“且云易筋者,謂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攣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筋和者,種種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則病,筋攣則瘦,筋靡則痿,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若其人內無清虛而有障,外無堅固而有礙,豈許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堅其體,壯內以助其外。否則,道亦難期?!?/p>
《黃帝內經》又曰:“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筋與經絡相輔相成,經筋的狀態直接影響到經絡的整體運行狀態,而經絡有著濡養全身、溝通聯絡,使整個生命機體上下陰陽氣血調和、維持生命良好運轉的重要作用。
三、易筋類功法
在古代的養生功法中,都非常重視“筋”的鍛煉。這里所謂的“筋”的鍛煉,主要是通過筋體的鍛煉,來達到經絡的通暢、氣血的充足,以及四肢百骸的高度統一協調。通過練筋有形之“體”來發揮經絡無形之“用”,是易筋類功法的主要特點。
所謂“易”者,乃陰陽變化之道,易筋就是練有形為無形之佐,養無形為有形之輔。髓骨之外、皮肉之內,皆有筋經聯絡,周身通行血氣,凡是后天,皆其提挈。易筋功法則是借假修真,以“筋”為有形之器,根據“筋”與“經絡”的生理特性和聯絡臟腑、形體官竅的特點,通過“筋”的運動帶動“臟腑”“經絡”的活動,形成以外動內,以動煉內,進而達到經絡暢通、臟腑調和,營衛氣血充足,反過來再濡養筋,使人的機體陰陽平衡、機能強健,對疾病的防御能力增強,從而達到祛病延年的功效。
筋經類功法以最耳熟能詳的“易筋經”為首。但目前世面上僅“易筋經”就出現了好多個門派版本。比如當前常見的版本有“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版,“達摩易筋經”版,“少林拳術精義”版,“金家易筋經”版,“甘風池易筋經”版,“熊氏易筋經”版,“天門易筋經”版……各個版本雖然都不一樣,但萬變不離其宗,其核心原理都是一樣的。
四、拉筋與易筋之異同
易筋,就是通過做有用功的方法提升筋的質量,改變筋與各個組織的結構,以達到調和陰陽,以無形之氣濡養有形之器,以有形之器導引無形之氣的效果?!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唬骸瓣枤庹?,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蔽闹忻鞔_指出“柔”以養筋,可見,柔乃是易筋的重要方面。比如,將筋搖顫者易之為平舒,細弱者易之為粗強,松弛者易之為柔韌,屈縮者易之為柔和,紊亂者易之為通暢。即使先天羸弱,做好易筋功夫,身體也可以變得十分強壯,內外無礙。因此,易筋之效果并非當代拉筋所能及,兩者存在著顯著區別。
(一)形態與功能之區別
“易筋經”中用“弛、攣、靡、弱、縮、壯、舒、勁、和”等詞語來形容筋,而不用“長”,為什么?因為“易筋經”中描述的都是筋的狀態,而非筋的形態。關注其功能狀態是抓住本質,注重其外表形態是刻舟求劍。有的人筋雖然短些,但是其筋壯、和,有的人筋雖然長些,但是其筋弛、弱。所以,世上所謂“筋長一寸”的說法,僅僅關注筋的形態上的長短,并非筋的功能狀態,形態上的長短并不足以證明人體康壽狀態與否,“延壽十年”明顯是夸大其詞。
(二)刻意與自然之區別
當今很多運動愛好者,因受到“筋長一寸,延壽十年”的影響而苦練拉筋。其實,古人真正的易筋功夫絕不是刻意用功苦練出來的,正所謂“柔則養筋”。“易筋”是一個精神內守、自然覺知的過程,隨著在練習易筋功法過程中覺知的深入,身體會自然將筋經外圍的阻滯逐漸消除,使其經絡通暢,既保障筋經能夠獲得經絡所輸布氣血的溫煦濡養,又可免除筋經、肌肉、筋膜、關節等生硬牽掣之病。而世面上的拉筋方法目標單一、偏重形態,一般通過有意的力量練習慢慢拉伸,很難滲透影響到身體深層,雖然身體運動幅度有所增加,但是對關節、臟腑、經絡等整體結構性變化意義不大。
(三)消耗與濡養之區別
現在流行的健美、打球、跑步等運動,運動過程中身體大都會處于無氧狀態,臟腑的氣血大都調用到四肢肌肉,過度運動之后使筋骨酸痛而僵硬?!兑捉罱洝葔颜摗罚骸叭艋蝰Y意于各肢,其所凝積精氣神,亦隨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壯而非內壯。”如此,久之則容易產生筋的提前衰老。在青壯年期氣血充足,參加各項運動都會增強體質,副作用不明顯;但隨著年齡增加,一旦過度劇烈運動或者身體虛弱時,就會逐漸感到不適,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古語曰“動能生陽,亦能耗陽”,把握好適度合理,才能達到濡養筋經、祛病延年的效果。
總而言之,易筋關注的是筋的狀態,筋壯、舒、勁、和,而不是單純論筋的形態長短。筋的狀態歸根于筋的彈性,彈性越大,說明筋壯、勁;筋能隨人體運動而適應任意角度反復彈拉,說明筋舒、和?!耙捉睢钡木毩?,不是簡單的拉筋。為什么“易筋經”被傳統認為是高級功法,其原因就是并非“拉筋”那么簡單。當然,當代人實在太缺乏運動,應該適當地先把筋拉伸拉伸,但這只是初級的基礎,而不應被片面理解為“筋長一寸,延壽十年”。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