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祥 安維復
摘 要:新中國70年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蓬勃發展,鮮明地展示出與時俱進的中國馬克思主義不僅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而且有力地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詮釋出馬克思主義的價值遵循。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所體現出來的強大的理論自信和充分的理論自覺將指引中國人民繼續堅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理論自覺
新中國70年來,雖歷經坎坷,但中國共產黨人致力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結合,從毛澤東時期的中國社會主義走向鄧小平等時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再到習近平時期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在中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創新和發展,中國正一步步走近世界的中心。與此同時,我們也面臨世界投來疑問的目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嗎?對此,我們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上,有必要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在理論自覺上做出一些回答。
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捍衛
自馬克思主義產生以來,馬克思主義科學性之證可謂是風雨兼程。長久以來,馬克思主義科學性來自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的挑戰。在理論方面,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常常是經驗主義的攻擊對象,特別是維也納學派將科學哲學推向極端,明在"剔除形而上學",而意在否定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在實踐方面,科學社會主義運動屢遭挫折,尤其是在蘇聯社會主義解體后,馬克思主義向何處去成為時代之問。諸多證據顯示,蘇聯解體并不能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而是一種教條化和改良化的非科學性的馬克思主義的失敗。正如一位俄羅斯學者所言:“現實社會主義的變形總是同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或對馬克思主義的背棄一起開始的。”[1]蘇聯解體不僅沒有動搖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堅固大廈,反而喚起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敬畏和擁護。同時,蘇聯解體的沉痛教訓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許多重要啟示。
蘇聯解體后,西方也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妄下結論,說下一個重蹈覆轍的將是中國,其原因是兩者同屬馬克思主義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然而,殊不知中國的國情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道路。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日起,就有許多仁人志士意識到堅持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將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這當中只有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真正走上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正是因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分析和具體運用,從而產生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個偉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不僅揭示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科學的理論,而且道出這一科學理論只有運用到具體實踐中,通過實踐的反復檢驗才能證明出它具有科學性的一面。
毛澤東思想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先河,為中國共產黨人繼續探秘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真理指明了方向。在毛澤東思想啟示下,鄧小平做出對國內外形勢的科學判斷,果斷提出改革開放。鄧小平曾把中國的改革開放比喻成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一形象比喻,除了說明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中國革命同等重要外,還說明了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中國革命具有同樣的本質性內容。鄧小平說:“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2]改革開放不僅沒有使中國改旗易幟,反而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熠熠生輝。這說明,馬克思主義科學性需要人們用科學的方法和態度去對待它,而這種科學的方法和態度集中體現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所發展起來的“實事求是”這一思想精髓。正是因為鄧小平抓住了“實事求是”這一思想精髓,才在改革開放中開創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科學社會主義的具體形態,并且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個偉大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不懈奮斗,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高歌猛進,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不斷取得重大創新和發展,成效顯著,在道路、制度、理論和文化等領域均有突破,從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繼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所創造出的一個偉大壯舉。這一壯舉深刻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不僅為中國人民謀來了幸福,也通過一系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其自身的科學性提供了佐證。正如習近平指出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檢驗。”[3]“充分”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中的實踐和檢驗深度。不論是毛澤東思想還是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反復實踐和檢驗的理論結晶,同時又為馬克思主義科學性提供鐵的事實證據。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經驗說明,新時代還要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通過與時俱進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源源不斷地為馬克思主義科學性提供強有力的科學依據。
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價值遵循的詮釋
人們對馬克思主義懷有崇高信仰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它始終致力于人類解放事業,體現“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實現人類美好理想的人類道義制高點”[4]35這一全人類共同的價值遵循。馬克思主義這一價值遵循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實踐中得到了詮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積極投身到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中,并始終堅持把中華民族整體價值訴求與馬克思主義價值遵循合為一體。
新中國的成立,大大增強了中國人民致力于人類偉大事業的信心,毛澤東指出,“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5]15。1959年,毛澤東會見秘魯使節時說:中國人民“不僅要自己料理自己,還應該對別的國家和民族進行幫助,對世界有些益處”[5]71。從抗美援朝到援建坦贊鐵路,從日內瓦會議到萬隆會議就能反映出新中國致力于人類解放事業的遠大抱負和自信。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探索取得很大成就,但中國人民并未止步。對此,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做出再認識,通過大膽的改革開放,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鄧小平指出,改革開放“就是要中國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對人類作出比較多一點的貢獻”[6]。改革開放使中國從“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逐步走向富起來和強起來。中國的改革開放也讓世界人民看到鄧小平對于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民族國家所持有的價值遵循:一是“要使我們自己發展起來”,二是“對人類作更多的貢獻”[7]。
改革開放使中國進入長治久安的和平與發展時期。縱觀世界,和平與發展問題實際上是“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的問題。江澤民指出:“每個國家有遠見的政治家都應從歷史的高度思考:未來的世界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應該為實現這樣一個世界作出什么樣的貢獻。”[8]當然,“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離不開中國人民的參與。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堅持以中國發展促世界發展,以中國和平促世界和平。這正如江澤民所說:“中國的發展,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9]
人類社會步入21世紀,世界和平與發展遇到新的困境,如能源匱乏、環境污染、金融危機、恐怖主義等。對此,人類面臨的不僅是“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的問題,還有“怎樣建設一個世界”的問題。“怎樣建設一個世界”,其核心是“世界如何發展”的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中總結出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理論。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導向,不僅為“怎樣建設一個中國”,而且為“怎樣建設一個世界”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
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的面貌正在發生新的巨大變化,綜合能力顯著增強,對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當落后和貧窮依然是困擾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難題時,習近平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國平均每年完成了超1000萬人脫貧,對世界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當世界經濟增長陷入低迷時,習近平提出“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中國經濟實現了高質量高速度的發展,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當能源危機威脅到人類生存時,習近平提出“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中國很快成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生產和消費國,對世界可再生能源增長貢獻率超過40%。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深刻體現中國從被動融入轉向主動引領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格局。習近平指出:“為人類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早就作出的莊嚴承諾。”[4]41事實說明,從中國革命的偉大斗爭一直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4]42中國人民為之奮斗的一切,不僅是對中華民族整體價值訴求的深刻表達,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遵循的深刻詮釋。
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之于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認識
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偉大成就和貢獻說明,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合乎中國人民的實際需要,又合乎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自身需要。因此,新時期中國人民要更加堅定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覺,去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首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就是推進馬克思主義發展。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關鍵所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中國人民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和實踐中,又逐步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大眾化的認識和實踐,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三位一體”格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具體形式。因為馬克思主義是普遍真理,只有在具體實踐中才能發揮出普遍真理的指導價值。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中產生的每一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都是在續寫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非常重視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指出:“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10]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推進新時期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重要體現。
事實上,馬克思主義都是在具體實踐中不斷得以豐富和發展的。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認識的“兩個必然”上升到“兩個決不會”,對社會主義革命運動認識的“同時勝利論”過渡到列寧的“一國或數國勝利論”等,都說明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學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了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獲得了發展,同時這種發展又具有時代性特征。馬克思曾說:“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11]馬克思主義能在中國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符合中國國情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僅如此,馬克思主義發展成果還要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馬克思曾批判德國哲學是在“天空飛翔”。當年,馬克思從書齋走向社會,去“深入全面地領悟在地面上遇到的日常事物”[12],其目的就是要改變哲學形如“天空飛翔”的狀態,讓哲學落地生根、服務于民,去“掌握群眾”,“變成物質力量”。新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實質上就是在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它一方面能為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理論創新與發展,提供與時俱進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給世界人民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共同攜手推進馬克思主義傳播和發展,為全人類做貢獻。
其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推進馬克思主義發展。價值觀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一種精神力量和支撐。由于各個民族或民族國家在建構自己歷史的過程中存在千差萬別,由此形成的價值觀也各有千秋,即使在同一民族或民族國家的不同時期也表現出價值觀的差異性。但是在某一特定歷史階段,一個民族或民族國家總會存在一個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這就是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往往反映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某個民族、國家或階級為了共同利益或共同需要所表現出來的統一價值理念,具有鮮明的具體性和歷史性特征。這說明任何一個民族或國家的生存和發展,都存在或需要一種核心價值觀來支撐。而這個核心價值觀又只能作為這個民族或國家的特定發展階段的歷史性產物,它不可能成為人類社會普遍遵循的“共同價值”。但是,西方發達國家的主流價值觀卻打著“普世價值”的旗號在世界范圍內橫行,妄圖以“普世價值”冒以“共同價值”的詞語混淆來欺騙大眾。然而,那些接受西方“普世價值”的民族國家并沒有給自身帶來普遍安寧和幸福,而是沖突和動蕩。這說明西方“普世價值”帶給世界人民的只能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而不是和諧萬邦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真正的“共同價值”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價值追求和價值遵循。正如習近平指出的:“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4]522中國人民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經過近百年的艱辛探索,凝練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中國人民價值訴求的現實表現形式,又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的具體表現形式。眾所周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最現實的價值訴求。這種價值訴求具有民族傾向性,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整體價值訴求的集中體現。而馬克思主義至始至終把實現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事業作為自己的價值遵循。這種價值遵循是超越民族和國家界限的,是普惠“全人類的共同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價值”與中華民族的整體價值有機地統一起來,實現了對兩種價值的吸納、發展和提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價值”以更加具體的形式展現出來,與西方“普世價值”嚴格區別開來,以便更好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在價值領域的發展。
最后,堅定文化自信,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如果某些方面沒有得到充分發展或科學發展,都可能產生嚴重后果。早年對巴黎公社的失敗總結時,列寧指出:“勝利的社會革命至少要具備兩個條件: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無產階級的充分準備。但是在1871年,這兩個條件都不具備。”[13]其實,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也沒有完全具備這兩個條件。列寧清楚地認識到,若要保住十月革命的勝利果實,就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因為這是“勝利的社會革命”的必備條件。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不久,列寧就提出:“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14]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俄國不僅保住了十月革命的勝利果實,還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蘇聯社會主義突然解體,這是社會主義運動史上的一次陣痛,它啟示我們:馬克思主義發展既要充分發展,也要科學發展。這些啟示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引發了國內外人士的高度關注。比如有學者從文化因素對此做出了一些嘗試性的解讀。當然,僅從文化角度做出單一解讀顯得有些牽強附會,但也不能否認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
從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看,文化屬于上層建筑,是經濟基礎的集中反映。那么,對于一個現代化國家來說,既離不開強大的經濟基礎,也離不開雄厚的文化軟實力。縱觀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在列寧時期就已經覺察到文化力量的重要性。列寧指出:“在一個文盲的國家里是不能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的。”[15]當時列寧就認識到,蘇聯要想建成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問題‘只在于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的文化力量。”[16]63對此,列寧提出了“文化革命”和“文化主義”的口號,要求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工作重心“轉到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上去”[16]367。列寧逝世后,蘇聯的文化發展出現了大轉變,文化建設走向程式化和單一化道路,“在俄國開始了一個新的文化自我孤立時期、精神空虛時期。”[17]這種重經濟輕文化的后果,使蘇聯這個民族國家丟棄了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蘇維埃價值”,缺少一種起核心作用的東西[18]。在這種情況下,前蘇聯,一些人只是一味地追求物質利益,漸漸喪失理想信念,做出有悖于蘇共(布)發展和國家整體利益的事情[19]。可以看出,文化發展缺失是馬克思主義在蘇聯未能獲得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對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來說,文化發展從一開始就受到高度重視。在中國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制定出完備的文化綱領,要求以辯證唯物主義的態度對待古今中外文化,努力打造出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使我國文化發展獲得前所未有的繁榮。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但文化建設始終沒有松懈。比如,鄧小平提出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兩個文明建設;江澤民提出“三個面向”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胡錦濤提出“建設和諧文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習近平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性”發展,等等。可見,我國文化發展始終與經濟社會發展并肩前行。也正是因為黨和人民對文化發展的科學認識和高度重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創造出豐富的文化成果,積蓄了雄厚的文化力量,從而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習近平說:“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36有了文化自信,“我們就能毫無畏懼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就能堅定不移開辟新天地、創造新奇跡。”[4]349文化自信是新時期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的充分展示,是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堅定文化自信,能為中國人民更加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繼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繼續發掘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資源,推進馬克思主義在文化領域的創新與發展注入強大的信心和動力。
參考文獻:
[1] 中央編譯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當代國外社會主義:理論與模式[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7.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
[3]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黨建,2018(5)∶4-10.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
[7]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70.
[8]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4.
[9]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2.
[10]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44.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52.
[13]列寧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22.
[14]列寧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9.
[15]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9.
[16]列寧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7]安德蘭尼克·米格拉尼揚.俄羅斯現代化之路—為何如此曲折[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32.
[18]尼·伊·雷日科夫.大國悲劇[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19.
[19]大衛·科茲,弗雷德·威爾.來自上層的革命[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3.
【責任編輯:閆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