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申 朱憶天
摘 要:全媒體時代,青年學生精神生活圖景呈現出多樣性、活潑性、互動性等特征,同時也存在理想信念世俗化、價值理念認同危機以及道德觀念失范化問題。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理應具備的豐富性與超越性有所缺失,存在目標缺位、秩序紊亂以及動力缺失等問題。這種困境的根源,在于全球化市場化瓦解精神生活的超越性,文化工業化與大眾文化市場化消解精神生活的豐富性,社會公共性失落引發非理性的困局。為此,要引領青年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深刻理解美好生活的價值意蘊,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從而使青年群體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文化觀念層面實現超越,真正建構起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精神世界。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理想信念;異化
伴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移動設備等逐漸成為人們工作生活“必需品”,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隨著5G、大數據等高新技術的興起,新媒體逐步替代傳統媒體,產生巨大而深遠的穿透力,各類移動資訊端和社交媒體,成為青年人的第一信息源。在全媒體時代場域中,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等亦發生著深刻變化,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為寬廣、速度更為迅捷、方式更為靈活,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也變得更為豐富多彩。全媒體儼然已成為時代發展的一大利器,置身“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的全媒體場域中,每個個體都可能成為信息源;任何一篇文章、一張圖片或是一段視頻,均有可能在數小時內形成爆發式傳播,形成巨大的社會輿論場沖擊。
“青年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一個民族的文明素養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上?!盵1]21-22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的質量提升,對于推動時代精神的健康走向至關重要?!懊總€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在當代中國,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應該堅守什么樣的核心價值觀?這個問題,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1]24-25立足于全媒體場域,直面青年學生精神生活圖景,可以發現,它呈現出多樣性、活潑性與互動性等積極變化取向,同時也存在著過渡性、不穩定性與不成熟性的濃厚痕跡。重新審視當前青年學生精神狀況,積極直面其面臨的現實困境,以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為引領,努力探索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的重構路徑,實現精神生活的內在超越,是一項緊迫而重大的時代課題。
一、 全媒體場域下的青年學生精神生活圖景
全媒體時代,信息呈現出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傳播趨勢,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傳播主渠道,青年學生成為網絡空間最為活躍的用戶?!敖刂?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54億,從年齡分布看,10-39歲網民群體占網民整體的65.19%,其中20-29歲的網民群體占比最高,達24.69%;而在網民整體中,學生占比則高達26.0%。”[2]一方面,青年學生積極地投身到網絡空間中去,借助這種虛擬空間優勢,更加有效地開展學習、社交、購物、娛樂等活動,這為青年學生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和諸多樂趣,使其充分享受著時代進步、社會發展所產生的紅利。另一方面,網絡空間也是一把“雙刃劍”,把握不好也有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在全媒體場域中,青年學生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網絡空間,逐步形成了網絡空間與真實生活的模糊邊界,過多地、習慣性地將價值理念亦或是感性表達,借助于網絡空間這一傳播介質而非真實生活場域加以傳送,這就不難理解“自我展現于小紅書”“焦慮隱藏于朋友圈”“憤世嫉俗評論于微博”“娛樂消遣于快手抖音”等類似流行現象背后所呈現的現實必然性。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青年學生過多的網絡空間依賴,已在相當程度上產生了對現實生活的疏離和迷失。直面全媒體時代所帶來的革命性變革,既要肯定其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和影響,也要重新審視青年學生新的精神生活狀況,挖掘其背后蘊含的新特征、新規律。其中,三大變化傾向尤其值得關注。
其一,青年學生理想信念的宏大敘事被解構,在“物質主義”“拜金主義”的沖擊下,逐步出現了世俗化傾向。理想信念是人一切價值活動的最終指向,“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1]21在全媒體時代,青年學生獲取信息速度更快、范圍更廣,既可便捷地通過各類社交媒體平臺等獲取所感興趣的資訊,還可實現實時在線討論。盡管網絡技術的發展拉近了青年學生與世界的距離,但另一方面,一些充斥著“物質主義”“拜金主義”主張的社會思潮混雜其中,與當下主流意識形態產生激烈碰撞,劇烈沖擊著青年學生的精神領域。有些青年學生更愿意全盤接納網絡“大V”“網紅”等“網絡意見領袖”的觀點,而不愿聽取權威主流媒體的解讀。在潛移默化之中,追求共產主義信仰、追尋偉大理想的“宏大敘事”框架被解構,在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泛濫中,青年更多地熱衷于追求眼前的刺激和快感,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度不斷下降,逐漸失去對社會理想的深度思考,甚至缺失了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擔當。
其二,青年學生價值理念的自覺性被消解,在“個性化”“娛樂化”的盲目尋覓中,逐漸陷入自我認同危機。價值理念是人類自我發展的先導,“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1]25青年學生充分融入網絡空間,并將“微博話題”“微信朋友圈”“小紅書社區”等當作彰顯個性和表達自我的主要途徑,他們通過自主設計、在線創造一系列別出心裁、生動形象、富有時代特色的“網絡產品”,以期在社交媒體平臺獲得廣泛傳播和認可,從中可以傾聽到全媒體時代發展的最強音。“2019年,有2.5億人在快手平臺發布作品,平臺累計點贊超過3500億次;快手日活在2020年初已突破3億,快手App內有近200億條海量視頻。”[3]網絡空間確實為青年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活躍平臺,為青年學生的日常生活注入了新鮮感、趣味性與活力。但不可否認的是,青年學生在網絡空間中亦表現出感性化色彩過濃的痕跡,“快手”“抖音”“點贊社交”“曬文化”等大行其道,固然反映出青年學生期望在特定網絡場域中彰顯個性,充分標識、釋放自我的沖動;但這種熱鬧表象的背后,亦折射出鮮明的以娛樂為目的的價值取向,對感官的直覺、淺層享受,超越了對本質的內在思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個性化”“娛樂化”背后的自我認同危機。
其三,青年學生道德觀念的底線意識越發薄弱,在社會輿論熱點的影響下,漸漸出現了失范化傾向。道德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對客觀道德現象的主觀反映?!叭藗冏杂X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4]在全媒體場域中,各種信息在網絡平臺交融匯聚,加快了網絡輿論熱點的生產速度,為在高頻次、寬領域內的激烈交鋒提供了便捷。當前,存在著這樣一類值得關注的“圍觀”群體,無論對壘雙方爭論有多激烈,這一群體一般不發表意見,本著“看熱鬧”的心態,“看客”“吃瓜群眾”等網絡流行語的興起,或許是這種現象最為形象的注腳。時下“佛系”逐漸演化為對相當數量“95后”乃至“00后”的判斷和評價。“佛系”描繪的是蕓蕓眾生一種隨緣的活法和生活方式,它崇尚得過且過、不用走心。就此而言,不論在現實生活圈還是網絡交際圈,青年群體的道德觀念都呈現出反映社會轉型的解構性特征:在網絡空間及真實現實生活中所出現的“不作為”,被解讀為 “超凡脫俗”與“安心自在”的意涵,原本倡導的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等道德觀念,反而逐漸在青年學生群體中失去主體地位。在這一背景之下,在對待社會熱點事件時,青年學生往往表現得較為冷漠,已然呈現出道德底線意識薄弱的危機,道德觀念的失范化風險正在上演。
二、審視全媒體時代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現實困境的三重向度
對于青年學生在全媒體場域中所表現出來的理想信念的世俗化傾向、價值理念的認同危機以及道德觀念的失范化風險等問題,需要展開深刻的理論和現實反思。從整體來看,青年學生精神生活呈現出明顯的二律背反特征:一方面,他們生活在全球化信息爆炸的新時代,是改革開放事業的最大受益者;另一方面,他們也飽受后現代性進程中諸多難題的困擾,精神生活層面的困頓尤為明顯。為此,有必要站在新的理論高度,從以下三個方面審視青年學生精神生活,全面揭示出其現實困境的深層邏輯。
第一,全球化和市場化瓦解了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的內在超越性。伴隨著全球化、市場化發展進程,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成為全球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參與主體,這種高速發展帶來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物質的豐富為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福利;另一方面,全媒體語境下各種社會思潮的碰撞、沖突不可避免,加大了誤導青年學生思想認知的潛在風險。物質和精神是現實生活圖景中的一對基本矛盾,物質生活以物化為特質,而精神生活以超越性為特質,兩者相互影響卻又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全球化、市場化發展帶來的物質主義、功利主義傾向,如果不加約束,也有可能吞噬精神的內在超越性,甚至積累成為主導精神生活的“商品拜物教信仰”。
“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盵5]在全球化、市場化沖擊之下,青年學生精神生活有可能陷入到“物化”的現實生活處境之中,精神的內在超越性在無形中遭到瓦解。身處于不同時代,社會總體精神狀況水平與性質受物質生活的制約,而精神生活同樣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必要的客觀社會關系結構基礎之上。在資本邏輯驅動的全球化市場化進程中,處于邊緣、后發展的民族和國家,特別是處于社會結構底層的人們,正遭受著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重磨難,但不容否認的是全球化和市場化發展也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提升。就此而言,全球化和市場化趨勢對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的侵蝕具有全面性、沉浸性特征,克服和抗御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回歸精神生活的超越性,成了新時代青年教育過程中緊迫而重要的一環。
第二,文化工業化與大眾文化的市場化消解了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的內在豐富性。在全媒體場域下,“網絡文化產品”十分豐富,青年學生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手機、離不開網絡。青年學生對于文化藝術的追求,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悖論,原本應從高雅藝術、文化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卻顯得薄弱。尋根溯源,可以發現,這與文化工業化以及大眾文化的市場化發展息息相關。在全球化和市場化發展進程中,文化愈來愈具有“工業化”特征,市場經濟不斷拓展占有剩余價值的邊界,由此突破經濟范疇走向更廣闊的領域,在這種背景下文化工業得以產生,大眾文化日益成為文化工業的產品。在物質生活達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們對于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文化工業所帶來的通俗化、商品化的產品,如大眾電影、大眾電視、大眾文學及娛樂媒體等,卻反向加速了青年學生“個性化”“娛樂化”特征的生成。顯而易見的是,工業生產方式向文化領域滲透,是現代壟斷資本由工業化大生產向文化工業大生產領域擴張的必然產物,文化生產已然被納入到了“類物質生產”領域,成為具有統一“生產標準”的刻板、單一的“工業品”。這不僅不利于青年學生對于文化藝術豐富性的追求,而且容易束縛和壓抑青年學生的個性發展,“文化工業不是純化愿望,而是壓抑愿望?!蔽幕I產品不是具有創造性的作品,而是現代流水線作業過程中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復制品,這樣的文化本質上排斥個體文化,使人的個性未能充分展現,在文化工業中,個性就是一種幻象[6]。
文化工業是資本邏輯從經濟場域向文化場域滲透的產物,盡管文化產業的興起有滿足青年學生精神需求的“初衷”,但文化工業邏輯下的大眾文化亦是理應批判的“文化”。文化的工業化與大眾文化的市場化,對于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的最大沖擊在于:一方面,傳統文化、精英文化以及高雅文化藝術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工業化所帶來的大眾文化的低俗化,文化的內容、文化的意義、文化的本質正在逐步喪失,并被曲解,文化的意義演變成文化的利益,文化也變得“商品化”,在此異化境況下的精神生活,其內在豐富性被消解殆盡。另一方面,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網絡時代的變遷,也體現出文化工業化與大眾文化市場化對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的“殖民化”。在網絡社會的“擬象世界”中,沉浸其中的青年學生寧愿認定網絡生活就是現實的真實生活,現實真實的生活卻成為了“真實的反叛”。
第三,社會公共性缺失加劇了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的非理性困局。當前中國社會正處在快速轉型發展階段,社會公共性的培育需要突破固有重重阻礙,“公共領域最好被描述為一個關于內容、觀點也就是意見的交往網絡;在那里,交往之流被以一種特定方式加以過濾和綜合,從而成為根據特定議題集束而成的公共意見或輿論。”[7]在哈貝馬斯看來,公共領域是一個人們相互交流而形成的“社會空間”。青年學生道德觀念出現失范化風險,不作為、不愿投身社會實踐,其深層原因在于全媒體時代社會輿論的消極影響。網絡“公共空間”的失序,引發了青年學生對于個體性認知的偏差,即個體為維系自我平衡采取了“大眾明哲保身主義”。當個體利益與社會普遍利益不可協調時,個體將此歸因為社會公共性的衰退,由此加劇了個體社會認同的困境,以至于“不僅是個體在社會中的位置, 就連個體可以獲得的、并可能有望固定于其上的位置都在消融消解,幾乎不能作為‘生活計劃的目標”[8]。
在消費主義影響下,個體的主體意識產生了偏差。“人們從來不消費物的本身(使用價值)——人們總是把物(從廣義的角度)用來當作能夠突出你的符號,或讓你加入視為理想的團體,或參考一個地位更高的團體來擺脫本團體。”[9]現代社會中人們往往以有無個性為判斷標準,來衡量精神生活的健全與否,并以某種符號價值消費來交流社會意義、展示社會區別、明示社會等級。商品已不能單純以提供其使用價值來滿足人的直接使用需求,更需要通過一種差異化的“符號價值”來滿足特定的深層次文化需要。故此“消費”行為本身不再被視為單純的經濟行為,而成為評判個體性價值的文化選擇,個體化的特殊價值觀與審美旨趣影響社會公共選擇。青年學生為展現個性化特質,主動依附于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以期借此獲得自身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地位與文化地位,這進一步加劇了青年學生的個體化困境。在社會的快速發展進程中,個體必須面對不可控的壓力和風險,但又不得不憑借個體的力量,去解決社會持續發展所帶來的“不可預測性、非連續性和空虛”。在個體自我與社會雙重認同的困境下,加之外界各種不確定性的“社會風險”,青年學生有可能沉溺于物化世界、沉浸在網絡空間的擬象幻想中,而在現實生活中成為迷失自我、封閉個性的主體。
三、全媒體時代青年學生精神生活重構的可能路徑
“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現實場域,對青年學生產生了深刻影響,使其精神生活圖景呈現出諸多新的特征。其中,理想信念中永恒價值的缺失、價值理念里非自覺性的表征,以及道德觀念的底線意識薄弱等,表明青年學生精神生活很容易陷入現實困境。青年學生自我判斷和認知尚不成熟,更容易受到一些外部社會思潮的干擾與侵襲,精神生活理應具備的豐富性與超越性一但被消解,極易出現目標缺位、秩序紊亂及動力缺失。基于此,有必要充分結合全媒體時代特征,發揮好傳播模式與傳播生態的優勢,充分契合青年學生的對象特征,滿足青年學生的實際需求,依托對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的引領、關懷和重構,提升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的“高度、深度、溫度”。具體而言,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尋求路徑突破。
第一,筑牢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引領青年學生自覺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只要進一步發揮我們的唯物主義論點,并且把它應用于現時代,一個強大的、一切時代中最強大的革命遠景就會立即展現在我們面前?!盵10]馬克思主義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全媒體時代所遇到的現實困境,必須從理想信念上破題,引領青年學生在知行合一中筑牢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著力提升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的高度。首先,切實發揮好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通過系統化、針對性強的課堂講授,增強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理解和把握,通過理論學習,引導青年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其次,構建分層分類的政治引領工作機制。以“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榜樣示范工程”等為抓手,依托“勵志團校”等第二課堂平臺,引導青年學生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之上,以及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之上,并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有效實踐中,注重問題導向,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克服因虛無主義影響而產生的自我建構危機,從而確立青年學生的主體意識,幫助其認清自我的本質。最后,充分把握全媒體時代的網絡宣傳特征,主動占領網絡主流意識形態新陣地。運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手段,探索網絡育人的創新與實踐。注重夯實全媒體陣地,運用短視頻、互動直播等創新宣傳形式和QQ空間、知乎等宣傳載體,不斷豐富“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內涵,更好地引導并服務青年學生。
第二,構建理性價值認同,引領青年學生深刻理解“美好生活”的價值意蘊。價值問題是現代性歷史境遇中社會發展不可回避的問題,當代中國正處于以先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發展趨向的現代化過程中,要引領青年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多種價值和價值觀沖突,運用理性思辨,構建理性的價值認同和選擇,引領青年學生深刻理解“美好生活”的價值意蘊,充分挖掘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的深度。首先,哲學維度的考察?!叭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需求,“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供給,要引領青年學生從“美好生活”的本源中構建價值認同。其次,深入歷史維度來理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美好生活是一個歷史進程,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辯證統一,這需要一定時間,也需要一定空間,需要每一代人不懈地奮斗,要引領青年學生從美好生活的發展中構建價值認同。最后,從物化生存中超越。美好生活建立在不斷提升的生產力水平之上,同時也是揚棄“物的依賴性”向“自由個性”轉化過程中必然經歷的生活圖景。青年學生要在變動的世界中把握不變的價值追求,真正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其內心自覺,主動適應新要求、強化新思維,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從追求美好生活的實踐中構建價值認同。
第三,厚植優秀傳統文化,引領青年學生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11]當前,國際與國內形勢紛繁復雜,西方敵對勢力無時無刻不在對中國進行“西化”和“分化”,試圖通過“文化掘根”“解構英?!钡确绞綆嗄陮W生?!爸腥A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11],要引領青年學生厚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提升精神生活的溫度。其一,增強青年學生文化自覺。要善于引領青年學生在對中華文化歷史發展的全方位思考中逐步增強中華文化的自覺,并從文化自覺中建構青年學生的自我認同。其二,增強青年學生文化自信。堅定青年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在文化自信中實現青年學生的社會認同,從源頭抵制西方社會思潮的負面影響。其三,在知行合一中厚植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深化青年學生的個人責任擔當和歷史時代使命,真正將個人理想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踐之中。
結語
全媒體時代青年學生精神生活圖景呈現出諸多全新的特征:一方面,多樣性、活潑性、互動性成為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的積極元素,青年學生有更多的自主選擇和自我判斷,可以更加便利地借助網絡媒介、社交平臺等,參與討論、加強溝通、獲取資訊,以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青年學生精神生活在這一特定的歷史發展場域中,呈現出新的規律性認知,所折射的是青年學生理想信念的世俗化、價值觀念的認同危機與道德觀念的失范風險,在這些青年學生精神生活圖景背后,其實質是青年學生精神生活所陷入的現實困境。不可否認的是,在當今時代,人們精神生活的異化狀況普遍呈現,而其中的物化問題和個性化困境,已累積成現時代精神生活的總體問題。我們需要清醒地洞察精神生活在特定時代所呈現出的不成熟性與過渡性,全面考量并積極應對所處時代問題,敏銳觀察發現問題、辯證思考分析問題、積極實踐解決問題,實現馬克思筆下“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向“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12]過程的轉換。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政治引領,真正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從而使青年學生精神生活更有高度、更有深度、更有溫度,“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13],同心同德,攜手前進。唯有這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方能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G].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9-08-30).http:∥www.cac.gov.cn/2019-08/30/c1124938750.htm.
[3]快手大數據研究院.2019快手內容報告發布:日活突破3億 點贊量超3500億[EB/OL].(2020-02-24).http:∥qiye.chinadaily.com.cn/a/202002/24/WS5e53950 ca3107.bb6b57a1ff7.html,
[4]道格拉斯·凱爾納.媒體文化——介于現代與后現代之間的文化研究、認同性與政治[M]. 丁寧,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99.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6]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M].渠敬東,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0.
[7]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M].童世駿,譯.北京:三聯書店,2003∶446.
[8]齊格蒙特·鮑曼.個體化社會[M].范祥濤,譯.上海三聯書店,2002∶183-184.
[9]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41.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7-598.
[11]習近平.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EB/OL].(2019-06-16).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6-16/c1124628547.htm.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1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責任編輯:張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