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尹蒂
摘 要:20世紀中葉以后,“又紅又專”是一個有著厚重思想內涵的時代命題。它是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中共領導層對社會主義新中國建設規劃的整體思考,是一項既關乎全局又立足根基的呼吁。“紅”與“專”是其中的重要概念,本意指政治與業務的統一。在新的解讀下,紅專思想成為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與黨建理論探索的方向。“又紅又專”是融紅色革命精神、無產階級世界觀、集體主義、群眾路線、政治意識、馬克思主義教育等概念為一體的綜合性話語體系,其歷史敘述被賦予高度的政治色彩,塑造了新的國家形象,建構與強化人們對整個國家的政治認同,蘊含著深刻的政治意涵。
關鍵詞:“又紅又專”;思想政治工作;黨的建設工作;政治意涵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切實抓好各方面基礎性建設和基礎性工作,切實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同年5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調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時,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和黨的建設工作結合起來,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上個世紀末漸趨式微的“又紅又專”話語表達,重新被強調,“紅專”思想成為主導思想政治工作和黨建工作的風向標,形塑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生態。
20世紀中葉以后,“又紅又專”承載著中國歷史從革命到建設的客觀演進,是一個有著厚重思想內涵的時代命題。1957年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又紅又專”的思想[1]309。學界對“又紅又專”的探究不乏關注,但這些論述多側重于紅專思想的宣傳描述,部分學人因“又紅又專”后來淪為階級斗爭的工具,對其頗有微詞,而忽視了其歷史的本意。因此,如何從歷史的客觀進程中辨析發掘“又紅又專”主體演進的脈絡,從歷史的深度和時代的高度,去總結提煉這個命題,探討其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及思想啟示,對今天的社會實踐和理論建設來講,都是不無意義的。
一、歷史本意:“紅專”建設初衷
“又紅又專”,是現代中國民族國家建構的邏輯體現,紅與專的要求乃是社會主義建設一體之兩面。“又紅又專”的要求,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領導層對知識界和黨內領導干部提出的要求,是集紅色革命精神、無產階級世界觀、集體主義、群眾路線、政治意識、馬克思主義教育等概念為一體的綜合性話語體系,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表征之一。“紅”與“專”的內涵,不能只是作為一種抽象概念來討論,更要注意其在不同的社會結構與歷史情境中面對的差異化標準、遭遇的不同挑戰。
一方面,“又紅又專”的要求是我們黨為培養無產階級知識分子,對知識分子進行思想建設提出的要求。1953年,陳毅在華東和青年團學生接觸時,就談及要重視政治、進行政治教育,也要重視業務的話題。在他看來,政治教育的歸屬是具備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堅決擁護我們黨的領導;業務就是技術,要把兩者結合起來[2]。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又紅又專”的概念,但他的講話中已經包含了紅專思想內容。受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影響,一些知識青年缺失政治意識,他們討厭馬克思主義,對政治、前途和理想都不看重,只愿意鉆研業務。對此,1957年初,毛澤東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一文中指出:知識分子不學馬克思主義,不學時事,不學政治的話,“就沒有靈魂”[3]38。同年10月,毛澤東進一步旗幟鮮明提出“又紅又專”的思想,要求既懂政治,又懂業務,再次強調“政治是靈魂”,要求知識青年“要加強思想工作,要加強政治工作”,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時事和政治,努力爭取變成無產階級知識分子;要求各級“特別是省、地、縣這三級要有培養無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計劃”,從而建立“工人階級的有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專家隊伍”[1]309。
另一方面,“又紅又專”也是我們黨對新中國建設初期黨內領導干部提出的要求。1957年,針對當時社會出現的“外行不能領導內行”,“許多干部就是一個紅,不專,不懂業務,不懂技術”等言論,毛澤東指出,中共領導干部“有許多還不懂,但那個技術是可以學懂的”,要求各行各業的干部要努力精通技術和業務,又紅又專[1]309。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大部分中共領導干部,沒有受過專業的知識訓練,具備的多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得來的經驗知識,而“缺乏專業技能與現代知識”[4]。1958年,毛澤東在南寧會議上,從另一個側面提醒黨內紅專思想貫徹時,可能存在的問題:“黨委方面的同志,主要危險是紅而不專,空虛、空頭政治家很危險,脫離實際就慢慢褪色,變成粉色。”[3]277“粉色”是又紅又專的衍生概念。
文化資本與政治資本的融合,是建構新中國政治與業務統一的“又紅又專”口號的邏輯前提。針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現實,毛澤東明確批評不問政治的傾向,鮮明反對“只專不紅的單純業務觀點,也反對只紅不專的空頭政治”。換言之,“又紅又專”的初衷不是階級斗爭,旨在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講政治,“紅”的指向是將舊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轉變為工人階級知識分子。所謂工人階級知識分子,指的是“愿意接受黨的領導,為建設社會主義服務,深入群眾,定期下廠下鄉,參加勞動,取得同勞動人民在一起生活和勞動的新經驗,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從而徹底地同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決裂,掌握工人階級的世界觀的知識分子[5]。換言之,“紅”集合了群眾路線、無產階級世界觀、集體主義的意蘊。“不紅”的表現就是脫離群眾,不懂得勞動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不問政治。“紅”的訴求,實現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統一。消滅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是馬克思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個趨勢[6],也是“又紅又專”的內在要求。毛澤東多次提到,“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的保證,它們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統帥,是靈魂。”[1]351-352事實上,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周恩來就強調過領導干部“政治上可以信任”這一問題的首要性和重要性①。“紅”就是樹立無產階級的世界觀,走社會主義道路,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它是個思想改造問題,其提出更多是針對新中國成立初期脫離政治的“白”的傾向。
“專”,指代“經濟”“技術”或“業務”。毛澤東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要求:所謂“又紅又專”,就是“政治與業務的關系,政治和經濟的統一,政治和技術的統一”[1]351-352。鄧小平呼吁:“全黨的干部,凡是有條件的,都必須認真地鉆研理論和業務,頑強地下苦功,把自己造成為‘又紅又專的專家”[7]。“專”是中共由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后,對黨內領導干部提出的要求。“專”的對立面多為“不鉆業務不學技術,在各種實際問題面前無能為力的空頭政治家”②。1958年下半年,黨中央號召“以搞技術革命為中心”[3]287,“專”從強調理論與技術的學習,具體化為對土壤學、農業科學知識的學習[3]284。需要注意的是,在強調拔白旗、插紅旗的思想大躍進社會背景下,“專”更多地與“白”字聯系在一起。“白專”是又紅又專的衍生詞匯。
1950年代國家領導人明確提出的“紅專”號召,是回應時代要求的命題,折射出整個新中國國家建設初期的困境。中共通過對“又紅又專”的宣傳與強調,試圖塑造一種新的集體形象,加強人民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認同。更重要的,推動了一種新的政治文化的興起。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治文化關鍵詞的“又紅又專”,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本質,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表征。
二、敘述轉變:普泛化的思想革命
20世紀中葉,意在塑造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和集體主義道德,對知識界和黨內領導干部進行思想建設的“又紅又專”,在革命的慣習下,加之缺乏專業可操作性的量化標準,在廣度和深度上,逐漸走向某種極致,浸潤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最終聚合為席卷整個社會的風潮。“紅專”話語趨于普泛化的象征是它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幾乎事無巨細地被納入“紅專”之范圍。北京設計院提出大躍進倡議,做一個“紅透專深”的設計師[8];種試驗田,亦被納入“又紅又專”的道路中[9];“做又紅又專的人民醫務工作者”“做又紅又專的勞動者”等類似的口號比比皆是。“又紅又專”盛行于各種社會活動、團體或個人的生活細節中,成為社會盛極一時的思潮。
社會主義制度在新中國確立后,“又紅又專”成為一種常態,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一種獲得政治正義性與合道性的標志。“思想大革命,人人插紅旗”——在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干部中得到認同。中央國家機關根據1958年5月中共八大第二次會議的精神,掀起紅專大辯論,號召人人插紅旗,展開群眾性的自覺思想革命運動。具體做法為:普遍開展交心談心運動,出大字報是交心運動的主要形式;展開“又紅又專”的大辯論;進行思想總結,每個人寫出自我反省的思想總結,訂出個人“紅專”躍進的規劃,明確今后的奮斗目標。各機關情況表明,當前紅專大辯論主要是解決“紅”的問題,這是思想戰線上兩條道路的斗爭[10]。“又紅又專”的出發點是為社會主義建設,消除階級,然而掀起又紅又專高潮的,卻是階級革命。
20世紀60年代,不強調政治、專門讀書的人,被認為是搞個人主義,走“白專道路”,“又紅又專”衍生詞匯“白專”的描述一時盛行。就此,中央領導層有過明確的糾誤。1961年4月,時任中宣部副部長周揚指出:“什么叫紅,什么叫白,這些都是政治概念。要劃清界限才行。只有反黨、反人民、反社會主義,才能說白。不要把白和紅這些政治概念,無限地擴大到全部世界觀去,甚至擴大到一切生活細節中去。”[11]5月,時任教育部長楊秀峰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對‘白專道路概念不清,到處濫用,多念幾本書就是‘白專道路,使同學們不敢鉆研科學,沒有必要把‘白和‘專聯系在一起,以后不要提‘白專道路這一名詞。”③陳毅也強調:“不能夠拿參加政治活動多少來衡量一個人的‘紅或‘白。”[12]周恩來進一步對 “白”進行過界定,指出:“一個人只要在社會主義土壤上專心致志為社會主義服務,雖然政治上學習得少,不能算‘白。只有打起白旗,反對社會主義,才是‘白。”[13]可惜,這些語重心長的警示并未得到重視。
從某種意義上講,20世紀后期中國歷史與社會的進程,被風靡的“紅專”話語所推動,“紅”與“專”以其廣泛的意義和多樣性的闡釋流布于社會大眾之中。“又紅又專”幾乎成為整個時代或全民族的價值取向,凝練出整個時代的要求。首先,在中共領導層方面,“紅專”言論已然成為引領黨的建設的中心話語。以至1982年,在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討論并通過的關于黨的建設的指導性文件中,仍在呼吁“努力學習,做到又紅又專”。其次,圍繞“又紅又專”的要求,從政治和思想上改造自己,接受無產階級的思想政治領導,讓自己成為工人階級的知識分子,走“又紅又專”的道路,成為新中國后知識界的普遍追求。最后,在普泛化的時代背景下,從思想建設,轉向思想革命,進而激發了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紅專”已經作為一個公共話語而存在。20世紀下半葉,“又紅又專”幾成口頭禪,被中國社會廣為接受并成為公眾信仰。從這些社會現象中,似可感知整個社會層面所受“紅專”話語影響的廣度與深度。“又紅又專”凝練為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幾乎主導了一切社會生活。然而,這個階段“又紅又專”的現代價值與意義被淹沒在社會大眾的集體行為和政治取向的慣習中,“又紅又專”的真義被革命話語所遮蔽。
三、新的解讀:思政工作與黨建的部署
歷經從建設到“革命”的“又紅又專”,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改革開放語境下,走向了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嚴厲批判了此前社會動不動就以“脫離政治”的罪名來打擊科學技術人員,誰要是努力鉆研業務,就會被扣上“白專”帽子的現象,明確指出:“白”是一個政治概念。只有政治上反動,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才能說是“白”。這與“紅專”思想初期的“政治”內容有所不同。針對此前的“紅專”思想混亂,鄧小平進一步界定了“紅”的標準指出:“紅”是世界觀的問題,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世界觀的根本問題是為誰服務。一個人,如果愛我們社會主義祖國,自覺自愿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工農兵服務,應該說這就是初步確立了無產階級世界觀,按政治標準來說,就不能說他們是‘白,而應該說是‘紅了。”[14]
更具深遠意義的是,在“向科學進軍”的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建設的新的時代訴求下,中共領導層將“紅專”作了合二為一的解讀,正如鄧小平指出的,“致力于社會主義的科學事業,做出貢獻,這固然是專的表現,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紅的表現。”人民日報也發表評論員文章,稱“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最大的政治”[15]。更多強調“紅”與“專”不是獨立的概念,不是沖突的思想體系,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統一。改革開放前后兩階段相比,“紅”“專”的內涵雖不盡相同,但“無產階級知識分子”或“工人階級知識分子”④是共同的國家建設路徑,也是“又紅又專”口號的題中應有之義。
鄧小平對關鍵詞“紅”的再解讀,是“又紅又專”當代建構的重要前提與基礎。“又紅又專”的當代建構,在教育界和中國共產黨領導內部,體現最為明顯。一方面,“又紅又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論依據。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提出:“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和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又紅又專”成為國家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這一點,1983年,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鄧力群對此闡述得較具代表性。在北京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短訓班上的講話中,他明確提出“堅持又紅又專,做優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要求,呼吁向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向干部、黨員、團員,向全國人民做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宏偉的戰略目標。他強調只有又紅又專的同志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只專不紅的人,沒有資格做思想政治工作;只紅不專的人,想做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會做好[16]。
另一方面,除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部署,“又紅又專”的思想亦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建工作上制度性的規定。1982年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討論并通過《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這是一份關于黨的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在這份文件中,明確提出“共產黨員要成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先鋒戰士,為四化做出貢獻”,就要“努力學習,做到又紅又專”,要求中共黨員“一方面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提高思想覺悟,改進工作方法。一方面學習專業知識,使自己成為內行”。從中可見,《準則》同強調知識與業務相統一的“又紅又專”的宗旨,一脈相承[17]。除了對普通中共黨員的要求外,中共領導層還特別強調黨員干部對“紅專”思想的遵守。1995年11月8日,江澤民在北京視察工作時,更是鮮明指出,“根據當前干部隊伍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在對干部進行教育當中,要強調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18]黨員干部,必須講政治與學習,這正是“又紅又專”的內涵所在。“紅專”思想不僅是一個理論研究問題,也是一個實踐發展問題。“又紅又專”是集群眾路線、政治意識、馬克思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概念,它從源頭上界定了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與黨的建設進一步探索的方向。
四、政治意涵:“又紅又專”的時代化表述
“又紅又專”的思想是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中共領導層對社會主義新中國建設規劃的整體思考,是一項既關乎全局又立足根基的呼吁。“紅”與“專”是其中的重要概念,本意指政治與業務的統一。“又紅又專”不是一個封閉的、凝固的體系,具有重新界定和更新自我的活力,具有因應不斷變化著的客觀存在的靈活性。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又紅又專”的歷史敘述也有所調整。在社會發展與時代遷變中,“又紅又專”的言說被賦予高度的政治色彩,蘊含著深刻的政治意涵。
其一,“又紅又專”塑造了新的政治形象。中共領導層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倡導的“又紅又專”,是一種有感染力和有效的政治語言。一方面,從國家層面,以“又紅又專”的目標導向面向全黨全國進行思想動員,通過在文化和社會層面的宣傳與政治動員,塑造了一個有別于落后舊中國的國家形象,將剛剛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定義為“又紅又專的新世界”,形塑全民對新中國形象的認知。“又紅又專”的新中國形象,并非單一國家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呼吁,而是國家與社會層面上下互動結構的配合過程。在“又紅又專”價值理念的呼吁下,群眾得以迅速而廣泛地動員起來,主動參與到改造舊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事業中。另一方面,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對“紅”的定義重新解讀后,“又紅又專”的價值取向,成為黨員干部形象的本質要求和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又紅又專”,是黨員干部強化“四個意識”的內在要求,是中國共產黨黨的建設理論和實踐探索的結晶。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黨員必須強化政治意識,保持政治本色。對黨員干部的想象,習近平還特別強調:“好干部的標準,大的方面說,就是德才兼備。同時,好干部的標準又是具體的、歷史的。不同歷史時期,對干部德才的具體要求有所不同。革命戰爭年代,對黨忠誠、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懂政治、懂業務、又紅又專的干部就是好干部。改革開放初期,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有知識、懂專業、銳意改革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現在,我們提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19]可以看到,新時代下,對領導干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要求,就是“又紅又專”的本質體現。
其次,“又紅又專”的敘述,強烈地激發了個人與社會所共存的同一體結構,從而建構與強化人們對整個國家的政治認同。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2019年,習近平在“三·一八”講話中,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20]。“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時代新人,與整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相系,成為政治共同體,增強了知識界和全社會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從而建構了人們的國家認同。
“又紅又專”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對新中國發展方向進行的思考中,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塑造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國家形象而提出的具有豐富內涵的綜合性概念。“又紅又專”是集群眾路線、集體主義、政治意識、馬克思主義教育等為一體的敘事,敘事背后隱喻著一種強大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在與社會建設實踐相結合及社會群體將紅專思想內化于心的過程中,形塑與加強了人們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認同。“又紅又專”首先是個政治話語,其次才是技術或業務話語,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話語中,“又紅又專”的思想已經化為一種更具政治氣息的表達,與時俱進地回應了時代變遷。
注釋:
① “挑選干部的標準,政治標準和工作能力,二者是缺一不可,而政治上可以信任是先決問題。”周恩來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30.
②“黨委方面的同志,主要危險是紅而不專,空虛、空頭政治家很危險,脫離實際就慢慢褪色,變成粉色。”毛澤東年譜(第三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277.
③這和中共于1961年發布的《高教六十條》觀點一致:“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須正確處理紅與專的關系。紅首先是指的政治立場。對于高等學校的師生,紅的初步要求,就是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愿意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在這個基礎上,還應該積極地對他們進行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的世界觀的教育。但是,世界觀的改造,是一個長期的、逐步實現的自我改造過程,應該耐心地做工作,不能操之過急,對于不同的人,不能一律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管紅,而且要管專。紅與專應該是統一的,只專不紅,只紅不專,都是不對的。高等學校師生的紅,不但應該表現在政治思想方面,而且應該表現在他們教學和學習的實際行動中。只有堅持反對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反對社會主義,才叫做白。把在業務上比較努力,但是在政治上進步較慢,或者政治上處于中間狀態的人,指為走‘白專道路,是不對的。”
④改革開放后,更多稱“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陳毅.和青年團同志們談學習和工作[J].中國青年,1953(24).
[3]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4]鄒讜.中國革命再闡釋[M].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20-21.
[5]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匯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4-36.
[6]中共中央編譯局.哥達綱領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4.
[7]鄧小平.關于整風運動的報告[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57∶10.
[8]做個紅透專深的設計師[N].人民日報,1958-03-11.
[9]種試驗田:又紅又專的道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58.
[10]中央國家機關開展紅專大辯論:思想大革命,人人插紅旗[J].新華半月刊,1958(13).
[11]周揚.關于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編選的意見——1961年4月12日在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編選計劃會議上的講話[J].教育研究,1980(3).
[12]陳毅.對北京市高等院校應屆畢業學生的講話[J].中國青年,1961(17).
[13]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42.
[1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2.
[15]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最大的政治[N].人民日報,1979-04-11.
[16]鄧力群.堅持又紅又專做優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J].新華月報,1983(11).
[17]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14-436.
[18]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3.
[19]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337.
[20]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責任編輯:雨 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