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
摘 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把青年的培育和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前途緊密相連,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積極促進青年成長成才,積累了彌足珍貴的豐富經驗。主要包括: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堅持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這對于新時代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的啟示。新時代,要加強理論武裝,引領青年筑牢理想信念;加強價值引領,培養青年勇擔時代重任;加強多方合力,鍛造青年過硬本領;加強守正創新,推進青年行動自覺。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共產黨;青年;培育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馬克思主義政黨只有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培育青年,為青年成長指明方向、明確使命、引領奮斗,為他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同時,堅定信任和依靠青年,充分發揮青年的先鋒作用,有力地推動了黨和國家事業的蓬勃發展。考察和梳理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培育青年的光輝歷程,總結其中豐富而寶貴的經驗,對于新時代更好地把握青年成長規律,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培育青年的重要舉措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把青年的培育和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前途緊密相連,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積極促進青年成長成才,激勵青年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黨和國家建功立業,書寫青春的壯麗篇章。
1.強化與時俱進,豐富發展育人的內涵目標。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是黨培育青年必須解決的根本問題。馬克思認為,“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未來社會是“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2]。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崇高價值目標。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的歷代領導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豐富發展青年培育的內涵目標。1953年,毛澤東接見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團,提出“要使青年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3]的“三好”要求,號召青年團結起來為建設新中國而奮斗。1957年,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4]這就為青年成長確定了基本目標,是開創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迫切需要。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反復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1985年,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5]的“四有”新人思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面對滾滾而來的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知識經濟的發展浪潮,1998年,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對青年提出“四個統一”的殷切期望,即“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一”[6]483,賦予青年崇高責任與光榮使命。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黨肩負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任務,需要青年奮勇承擔,奮力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2007年,胡錦濤致信中國青年群英會,希望青年努力成為“理想遠大、信念堅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頑強的新一代,視野開闊、知識豐富的新一代,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新一代”[7]。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著眼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緊扣新時代的新要求,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8],為進一步推進青年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這一切充分表明,我們黨遵循青年成長成才的內在規律,堅持與時俱進,賦予青年不同時代的發展目標,不斷指引青年成長成才。
2.強化鑄魂育人,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建設。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傳家寶和政治優勢。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始終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把它看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6]123,不斷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質。1951年,劉少奇在黨的第一次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提出,“黨的宣傳工作可以分作兩項,一項是當前中心工作、時事政策的宣傳,一項是馬列主義基本理論的宣傳。”[9]1957年,毛澤東進一步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在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上,進行經常的、艱苦的社會主義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教育。”[10]至此,進行時事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社會主義教育成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據和基本指針,促進青年擁護共產黨和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新時期。1979年,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指出:“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11]針對國內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蔓延,1989年,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強調要“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獨立自主、艱苦奮斗的教育,切實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12],這為青年撥開思想迷霧,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入新世紀,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對青年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產生深刻影響,我們黨提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13],要深入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等,進一步完善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外的各種社會思潮粉墨登場,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更加明顯,習近平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要對青年進行歷史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國夢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青年堅定“四個自信”,更好地構筑起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立志為實現“中國夢”接續奮斗。概言之,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圍繞不同時期黨的中心任務,不斷豐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確保了其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強化知行合一,重視社會實踐對育人的重要作用。社會實踐對于青年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馬克思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作為“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14]54和“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4]54,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4]56。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培育青年的基本方針,引導青年在實踐中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加深對執政黨意識形態的認同,并促進青年自身的成長成才。1958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強調,“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15]在黨的號召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涌現出數以萬計的青年掃盲隊、青年突擊隊、青年志愿墾荒隊等各類青年組織,為改變國家一窮二白的面貌勇挑重擔,艱苦創業。無數青年支援“三線建設”,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為國家發展揮灑青春熱血。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認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社會實踐依然是青年獲得真才實學、全面提高素質的大課堂”[16],青年必須“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為此,黨動員青年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第一線,參與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讓青年成為國家建設的排頭兵。在神舟飛船、嫦娥探月、北斗導航等國家重大戰略工程中,一群富有改革精神與創新意識的中國青年勇攀科技創新制高點,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建功立業。越來越多的青年加入到“奉獻、友愛、進步、互助”的行列,在希望工程、保護母親河行動、抗震救災、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志愿服務活動中,用自己的青春奏響時代壯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充分發揮青年生力軍和突擊隊的作用,既引導青年在實踐中鍛煉自我、增長才干,又激勵青年把人生追求同國家發展進步和人民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立志扎根人民、報效祖國,達到“育人”與“興國”的統一。
4.強化入腦入心,豐富育人方法載體。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注重運用多樣化的育人方法,豐富育人載體,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推動黨的主張在青年中入耳入腦入心。主要有:一是理論灌輸。列寧最早系統地提出灌輸論。他認為,科學社會主義意識不能自發地產生,“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17]。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將灌輸理論成功地應用于青年教育之中,把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灌輸到青年中去,使青年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鞏固和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意識。二是啟發引導。我們黨善于從青年理解能力、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的實際出發,借用生活化、大眾化、通俗化的語言擺事實講道理,創設內涵豐富的教育情境,積極地設問、激疑、導思,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循循善誘,從而啟發引導青年積極主動地審察反思、體驗感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是典型宣傳。毛澤東指出,“典型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力量。”黨在不同的時期塑造了許多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先進典型,如邱少云、黃繼光、雷鋒、王進喜、焦裕祿、張海迪、孔繁森、牛玉儒、洪戰輝、廖俊波、黃大年、李保國等等。先進典型承載著時代的主流精神訴求和價值取向,對青年起到了巨大的示范、激勵和引領作用。四是文化載體。通過經典著作、小說、散文、詩歌、話劇、電影、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標語等文化載體,運用“全國的龐大的報紙網、廣播網、出版網、學校網、電影網以及其他各種文化教育工具”[18],弘揚時代主旋律,將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地結合起來,啟迪青年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使青年工作春風化雨、寓教于樂。
5.強化外部保障,完善育人組織制度,不斷加強青年工作者隊伍建設。歷史實踐表明,制度建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組織制度建設,為青年發展提供堅實保障。主要表現為:一是不斷健全領導體制機制。在全國范圍逐步健全了由中央統一領導,以黨的各級組織為基礎,各級職能部門負責實施,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齊抓共管、共同參與的青年工作領導管理體制和運行實施機制,推動青年發展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保障黨的青年教育方針全面貫徹。二是不斷完善青年發展政策體系。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共中央《關于健全各級宣傳機構和加強黨的宣傳教育工作的指示》《關于加強理論教育的決定》等文件,初步形成了促進青年發展制度化、規范化的政策體系。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適時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等重要文件,對青年發展領域、發展措施、重點項目等做出規定,為青年發展夯實了政策基礎。三是不斷加強青年工作隊伍建設。我們黨在長期的青年教育工作中,按照“高素質”與“專業化”的要求,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標準,不斷優化青年工作隊伍結構。要求這支隊伍在政治上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幫助青年牢固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質。通過強化能力培訓和實踐鍛煉,促使這支隊伍不斷提高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群眾工作本領等各方面綜合能力。同時,注重培養“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的專業精神,讓這支隊伍“成為在理論上、筆頭上、口才上或其他專長上有‘幾把刷子、讓人信服的行家里手”[19],為做好青年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二、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培育青年的主要經驗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培育青年的實踐進程,始終緊密結合青年思想發展變化、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及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彌足珍貴的豐富經驗。
1.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培育青年過程中形成的一條規律性認識和成功經驗,為青年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堅持黨性是指堅持“黨管青年”原則,牢牢掌握黨對青年發展事業的領導權,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始終站在為黨和人民事業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戰略高度來謀劃和推進青年發展,培養青年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始終保持對黨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持人民性是指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全部活動的依據和根本標準,胸懷憂民之心、愛民之情,不斷奉獻人民。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把黨性和人民性有機統一起來,始終把青年發展作為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共產主義事業的前途命運與青年的成長成才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廣大青年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發揮了生力軍的關鍵作用。廣大青年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以昂揚的精神面貌,勇于肩負起黨賦予的光榮使命。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和群眾觀念,主動融入人民群眾之中,為人民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在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經受錘煉和考驗,增長見識和本領,將個人奮斗匯聚進國家民族發展進步的洪流之中,讓青春在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中煥發出絢麗光彩。
2.堅持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培育青年的過程既是鞏固壯大主流意識形態的過程,也是批判、抵御各種錯誤思潮的過程。堅持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是培養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的基本經驗,也是確保黨的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是被實踐證明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黨和全國人民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核和根基。對青年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我們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意識形態工作,其實質是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而徹底的批判精神是馬克思主義本質特征,其理論本身作為一種真理總是與形形色色的錯誤思潮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黨在構建主流意識形態過程中必須把二者統一起來,不破不立。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既重視青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深化青年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必然性和科學真理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認識,引導青年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為青年成長成才打下科學思想基礎。同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原則,針對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錯誤思潮對青年的侵蝕,敢于亮劍,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力量、真理力量和邏輯力量,旗幟鮮明地加以批判和抵制,引導青年在明辨理論是非中筑牢思想防線,擰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自覺做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概言之,我們黨正是堅持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以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使青年健康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堅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統一。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培育青年的歷程是一個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過程。由于青年自身的特點,以及所處的時代條件的不斷變化,對青年的培育表現為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統一的辯證發展過程。從培育青年的目標來看,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價值目標,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青年的素質要求又是有區別的。從培育青年的內容來看,始終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青年,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反復強調的“老祖宗不能丟”的指導思想。同時,又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用發展著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武裝青年,引導他們深刻領會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從培育青年的方法來看,既傳承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沿用過去一些好的經驗和方法,如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正面灌輸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廣泛性與層次性相結合及榜樣示范等,對青年成長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又適應不同時代主題的變化,針對青年思想的多樣性、多變性、多層性特點,創新方法載體手段,有的放矢,因事、因時、因勢施教,增強對青年的說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從培育青年的制度來看,各級黨委加強領導管理,嚴格執行統一的教育制度,構建形成黨委統攬、機關協同、社會參與的青年培育工作格局,為青年成長成才提供堅強組織保證,這是一以貫之的針對青年發展的制度。同時,又根據不同的時代要求,不斷完善領導體制機制和青年發展政策,保障青年發展。總而言之,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準確把握培育青年過程中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實現了青年培育目標、內容、方法、制度等方面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有效引領青年的發展。
4.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不僅重視發揮教育者的主導作用,而且尊重和發揮青年的主體性,兩者有機結合促進青年發展。一方面,青年的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升需要通過發揮教育者的主導作用來彰顯。青年正處于人生發展的“拔節孕穗期”,其價值觀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得到精心引導和盡心栽培,引導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終身幸福奠定堅實基礎。為此,我們的教育者遵循青年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在目標制定、內容選擇、方法運用、制度建設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為青年實踐創新搭建廣闊的舞臺,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豐富的機會,為青年建功立業創造有利的條件。同時,教育者自身在理論上應練就馬克思主義的看家本領,自覺做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和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中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自身的人格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青年,擔負起鑄魂育人的使命和責任,做青年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另一方面,貫徹“以人為本”理念,尊重青年的主體意識和發展需求,充分調動青年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在實踐中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把黨的奮斗目標內化為青年的價值坐標和精神追求,進而外化到實際行動中,使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實現成人成才統一,更好地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
三、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培育青年的重要經驗對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現實啟示
回顧歷史是為了立足現實,總結經驗是為了指導實踐。新時代青年的思想方向、價值選擇和行動自覺,關系社會變革的特征和走向。黨的十九大基于新的社會歷史方位提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重大命題,為新時代的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對此,我們可以從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培育青年的重要經驗中得到一些重要啟示。
1.加強理論武裝,引領青年筑牢理想信念。只有理論上清醒,才能政治上堅定。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的歷史,不管形勢任務如何發展變化,貫穿青年培育的一條紅線就是,我們黨始終堅持以科學理論武裝青年。進入新時代,要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根本在于強化理論武裝。一是要教育青年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當作一種生活習慣、當作一種精神追求,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用經典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系統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學深悟透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夯實信仰之基,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做到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二是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青年,引導青年堅持全面系統學,將學習這一重要思想同學習黨史、國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貫通起來,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踐結合起來,深刻認識和領會其時代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世界意義,深刻把握其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原則,引導青年正確分析意識形態領域的種種復雜現象,鮮明地批判歷史虛無主義、自由主義等錯誤思潮,深刻認清各種錯誤思潮的本質及危害,在各種噪音雜音中不斷提高政治定力、增強政治敏銳性,以高度的理論清醒筑牢思想防線,堅定理想信念。
2.加強價值引領,培養青年勇擔時代重任。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始終重視對青年的價值引領,將青年的價值觀念統一到推動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中,實現個人價值與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同頻同振。在中國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新時代,我們黨要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青年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迫切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培養青年牢記時代使命,勇擔社會責任。一是要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滋養,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激發青年的國家認同感、民族自豪感與歷史使命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二是要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以榜樣的力量教育感染青年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打牢道德根基,錘煉品德修為,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在奉獻祖國、圓夢中華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三是要強化實踐養成,引導青年到基層一線、艱苦地區、復雜環境鍛煉成長,激發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爭當改革“排頭兵”,下好創新“先手棋”,拓展創業“新天地”,勇做新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中,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勇于擔當時代重任,奮力創造歷史偉業。
3.加強多方合力,鍛造青年過硬本領。過硬的本領是青年成長成才的牢固根基。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善于調動和凝聚各方力量,不斷提高青年與時代發展和事業要求相適應的素質和能力,更好地為黨和國家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進入新時代,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這對青年能力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要多方合力,鍛造青年過硬本領,這直接關乎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一是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以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為主、跨學科融合與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并存的多元化青年培養體系,完善青年的扶持和培育機制,積極搭建青年成長平臺,優化青年成長環境,切實提高青年的能力素質。二是教育者要肩負起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教育引導青年崇德修身,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使他們健康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幫助青年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青年審美和人文素養。要在青年中弘揚勞動精神,引導青年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實現青年的全面發展。三是青年自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要把學習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躬身實踐,不斷拓寬眼界,使自己的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跟上越來越快的時代發展,努力成為具有中國情懷、世界眼光、國際視野、可堪大用的棟梁之材。
4.加強守正創新,推進青年行動自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和社會實踐的變化,遵循青年發展規律,在守正創新中推進青年成長成才,這可以為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有益啟示。守正是基礎,創新是關鍵。一方面,要在方向上“守正”,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培養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新時代有為青年。另一方面,要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推進理念思路、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創新。要貼近當代青年的思維方式和接受習慣,創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青年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要適應輿論環境的深刻變化,創新傳播方式,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加強青年互動社區、主題教育網站和“兩微一端”建設,實現線上與線下結合,使網上網下的正面聲音相互呼應,放大正能量。將虛擬與現實結合,營造出身臨其境的體驗情境,提升青年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感染力。要善于挖掘外部環境中的隱性教育因素,使黨的創新理論以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青年入腦入心,進而轉化為推動實現中國夢的行動自覺。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3]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37.
[4]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26.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6]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胡錦濤.致中國青年群英會的信[N].人民日報,2007-05-05(01).
[8]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7(01).
[9]黨的宣傳工作會議概況和文獻選編(1951-1992)[G].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12.
[10]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18.
[1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7.
[12]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重要文獻選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25.
[13]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5.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N].人民日報,1958-09-20.
[16]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教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55.
[17]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7.
[18]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67.
[19]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220.
【責任編輯:閆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