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意
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彰顯了和諧共生的“中國智慧”。為了更好地促進光伏產業“走出去”,闡述了當今光伏產業“走出去”的新特征,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光伏產業“走出去”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光伏產業“走出去”的新策略。
關鍵詞:一帶一路;光伏產業;走出去
0 引言
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政治環境,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提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決定。“一帶一路”倡議以踐行“合作·共贏”為核心理念,以“包容·互鑒”為合作精神,以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為合作原則,以實現“五通三同”為合作目標。截至2019年3月底,已有154個國家與國際組織與我國簽署了173份合作共建文件,共建“一帶一路”區域已延展到非洲、南太和拉美地區,“一帶一路”是美美與共、合作共贏的倡議,是中國向世界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光伏轉換是指利用太陽光照射到硅材料后的光伏效應,進而產生電流發電,光伏轉換是當今太陽能利用的最好方式。光伏產業是指光電轉換產業鏈條,即以硅材料的應用開發為核心,生產高純多晶硅原材料、太陽能電池(組件),以及制造相關的生產設備等[1]。由于化石能源有限,以及由此造成的環境污染,各國政府一直都在探尋新能源,在發展太陽能、風能、水能、潮汐能和核能的過程中,太陽能光伏產業越來越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我國入世以后,光伏產業發展迅猛,2007年,我國已經成為太陽電池第一大生產國,之后12年,我國太陽能光伏組件產量已連續世界第一。據國家工信部的數據顯示,當前,中國光伏產業鏈各環節,包括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逆變器等光伏主要產品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球首位,生產規模全球占比均超過50%,其中硅片占全球產量的83%以上。
1 光伏產業“走出去”的新特征
一是設立生產廠。光伏企業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全球光伏平價上網,助推沿線國家綠色發展,通過海外建廠、本地制造,不僅促進了當地就業,降低了生產成本,也能避開雙反關稅,特別是抵御歐美的貿易保護,實現了全球化轉型。二是抱團走出去。以“搭建全球合作框架,聚集增值國際管道”為主題的2016中國新能源海外發展聯盟年會暨中國清潔能源產業協作發展論壇在京閉幕為標志,中國新能源企業正式踏上抱團出海、組合發力“一帶一路”建設征程。三是融入共發展。7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貿易伙伴普遍受益,合作共贏理念已成為普遍共識,更多的深層次寬領域合作正逐步深化。目前,我國相關光伏企業與80%以上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了合作關系。這些光伏企業對標國際標準、立足本土化經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度融入沿線國家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展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促進了文化交流與社會和諧。
2 光伏產業“走出去”的新挑戰
2.1 貿易保護如影隨形
貿易保護與自由貿易相互矛盾且如影隨形,影響著國際貿易的產生和發展。光伏產業不僅是戰略新興產業,也是綠色產業,對于生態環境保護、能源安全維護、經濟增長促進和科技進步引領都具有重要意義。2009年以來,我國光伏產業多次遭到反補貼、反傾銷的“雙反”調查,即2009年的美國、德國和法國等國家,2011年的美國、德國等國家,2013年和2015的美國、德國和意大利等國家。每次的“雙反”調查都對我國光伏產業優化出口格局產生巨大影響。
2.2 綠色發展步伐加快
綠色發展是指在傳統發展基礎上,以環境保護為前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同綠色發展一脈相承[2]。當今世界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的趨勢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綠色發展。相關資料表明,在綠色能源發展上,美國每投入10億美元,就能創造就業機會3萬個,每年節省開支4.5億美元、少排放溫室氣體60萬噸。2013年之前,歐盟為了支持“綠色經濟”,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投入了1050億歐元。由此可見,世界各國促進綠色發展的腳步正在加快,綠色經濟已經成為新時代各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策。
2.3 行業風險整體提升
一是加工貿易比重偏高。由于在產業價值鏈上的技術與分工不同,我國光伏產業加工貿易比重偏高,出口增長較快,導致貿易結構扭曲,極易誘發貿易摩擦[3]。二是出口市場結構不穩。光伏產業的出口市場結構因“雙反”而改變,原來以歐美市場為主體轉變為現在的以亞洲、拉丁美洲市場為主體,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了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重要市場。三是投資融資舉步維艱。光伏產業鏈具有跨度寬、內部環節復雜、技術和資金密集的特點,當今,光伏產業仍處于高速成長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由于國際市場不穩、產業政策不明,銀行貸款困難、融資成本高升、財務風險加大,急需優化融資環境、拓寬融資渠道。
3 光伏產業“走出去”的新策略
3.1 促進貿易與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光伏產業核心競爭力
一是貿易轉型。要打破行業壟斷。打破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國企業對多晶硅原料市場的壟斷,提高國內料件供應能力。既要加大資金投入,更要開展技術創新,搶占多晶硅原料市場。要完善出口結構。積極促進產品出口結構多元化,不僅著重布局一帶一路沿線等新興經濟體國家,還要穩定和擴大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
二是產業升級。光伏產業在保持“中游”優勢的基礎上,著重向“上游”“下游”兩端拓展延伸,實現“跨越式升級”。做精、做專、做細、做強、做實價值鏈各環節,實現環節升級;通過國際質量認證、完善監控體系、打造比較優勢,實現產品升級;政府的科研支持,使光伏企業能以新技術代替低價格占領市場,實現技術升級;通過規范制造環節、優化生產工藝、提升產業集中度、管控環保風險,實現流程升級。
三是市場培育。“一帶一路”大多沿線國家電力基礎設施陳舊,日照資源豐富,是光伏產業合作的首選之地。我國既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光伏應用國。為了培育和拓展“一帶一路”光伏市場,一方面,光伏企業要真正掌握光伏發電的核心技術,才能贏得市場的信任。要與全球行業巨頭開展戰略合作,共同推動光伏產業銷售、制造和投資“全球化”;要充分發揮出口信用保險的政策性功能,引導幫助企業增強市場意識、搶抓市場先機、減少投資風險[4];另一方面,要詳細分析沿線國家的貿易開放度和經濟自由度[5],積極推動沿線國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制造業轉型升級。
3.2 促進信息與能源技術融合,以智慧能源推動綠色發展
一是能源生產清潔、安全。積極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智慧能源體系,本著“清潔、安全、便捷、高效”原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符合本國實際的能源方案。二是能源消費綠色、高效。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以光伏產業為依托,集儲能、熱電聯產、配售電、多能互補等綜合新能源開發建設并舉,構筑“源、網、儲、荷、云”一體化的智慧能源互聯發展模式,通過能源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變革[6],持續為沿線國家提供全方位、綠色化、高效化的智慧能源。三是能源發展和諧、共贏。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城市都會的人文景觀、建筑群落,鄉村農場的河流山川、農林農田,荒漠地區的土地退化、風沙危害等等相融合,給城市都市增輝,讓鄉村農場添色,把荒漠地區變綠。
3.3 促進整合與協作共抗風險,解決行業海外系統性問題
一是把企業海外協作“推上去”。國內光伏企業要形成戰略聯盟,共同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以合作共贏機制實現優勢互補,以懲罰約束機制促進共同發展。如構建企業緩沖池,勒令違反規定,給聯盟造成影響的企業退出,加入企業緩沖池中排名靠前的企業,這不僅給投機企業以懲罰,給新入企業以機會,也降低了由于清退投機企業帶給聯盟的損失。
二是把光伏產業布局“布出去”。受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成本驅動影響,光伏產業轉移和要素重組是大勢所趨,主流企業通過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建立海外生產基地,加快了國際市場布局,除組件、電池等光伏產品外,輔材、輔料、EPC、運維服務以及儲能運用等光伏全產業鏈正在逐漸形成全面的國際化布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成為主要目的地。
三是把海外投資項目“攬到手”。光伏企業不止在國內市場獲得投資項目,還要在全球的市場獲得投資項目,這需要企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光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集中體現在創新研發能力、制度與機制方面,因此,光伏企業只有積極參與行業國際標準的制定,以創新因素為主導,優化企業管理秩序,才能增強國際競爭力,把海外投資項目“攬到手”。
四是把產品性能質量“提上去”。在國際合作中,即便是發展中國家,由于人們對產品的偏好,大多認為歐美產品質量更高,而中國產品更有吸引力。國際標準化是產品質量性能可信的唯一條件,截至2018年,我國產品國際標準采標率為85.47%。光伏全產業鏈只有采用了國際化標準,才能贏得國際社會對質量性能的認可。同時,也應積極主導、參與國際化新標準的制定,以擴大自身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維利.全球太陽能光伏政策研究及其產業發展趨勢[J].化學試劑,2018,40(12):1152-1156.
[2]王燁冰.綠色發展背景下國際休閑養生城市建設戰略思考——以麗水為例[J].生產力研究,2012,(05):120-122.
[3]侯冬晨,范丹丹.淺析貿易摩擦對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影響[J].當代經濟,2015,(16):30-31.
[4]章添香.出口信用保險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與發展[J].國際經濟合作,2020,(01):117-126.
[5]謝孟軍,郭艷茹.語言交易成本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3,(05):104-113+121.
[6]李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演進與發展——批判實在方法論視角下的分析框架[J].中國物價,2020,(01):26-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