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澳華 張蔣苗

摘 要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扶貧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還存在扶貧精準度不高、扶貧工作敷衍、內生發展動力不充足和考核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因此,在精準扶貧過程中應不斷完善精準扶貧的考核機制和其他審核機制,實現民主評議和政府指標分配的合理統一,以擺脫精準扶貧困境。基于此,簡述精準扶貧的作用,分析精準扶貧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 精準扶貧;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9.050
實事求是、分類指導、因地制宜、精準扶貧的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時提出的重要扶貧理念,開辟了中國精準扶貧的道路。精準扶貧是指在科學有效的扶貧機制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將扶貧政策和實際情況相結合,前期對貧困人口進行細致分析,找出貧困人口貧困的原因,并在結合不同貧困人口的具體特點的基礎上,制定針對性的扶貧政策,真正實現真扶貧、扶真貧的目標。精準扶貧政策是在我國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制定的,具有明顯的可推行性。在我國開啟精準扶貧之后,為進一步支持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國務院和黨中央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例如《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等,促進全國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共同推動下,我國的精準扶貧工作已經取得一定的成就,主要體現在我國貧困人口減少了7 000萬左右,貧困率也在不斷降低。但是,即便我國精準扶貧工作取得明顯成就,但是還存在較多問題,例如扶貧績效管理不合格、監督不足以及精準程度不高等。
1 農村精準扶貧的概念及作用
精準扶貧重點在精準兩個字。“精”是指在政策制定之前對實際情況進行精準了解,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精準政策,并精準實施扶貧政策。“準”主要是指在扶貧政策實行過程中,能及時對扶貧對象進行判斷和識別,并及時根據扶貧對象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調整,幫助扶貧對象逐步擺脫貧困現狀[1]。在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精準扶貧理念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4點。
1.1 精準扶貧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精準扶貧的目的是幫助貧困對象擺脫貧困現狀,基本實現小康生活。實質上,采取精準扶貧措施是要緩解現階段農村的貧困現象,促進農村人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主要內容是在文化教育、轉業就業、醫療衛生以及產業扶持等方面對農村實行精準脫貧,尤其注重民生方面,在基本解決農村農民溫飽問題的基礎上,改善農村農民生活環境,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助力[2]。
1.2 精準扶貧工作提高了農村扶貧工作的時效性
精準是精準扶貧的重點,也就要求扶貧工作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更強,有利于解決扶貧工作進展緩慢以及扶貧資金利用不充分的問題。精準是精準扶貧的重中之重。
1.3 精準扶貧促使扶貧主體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我國的扶貧工作主要采取政府主導模式,即以政府為主體,積極引進其他多元力量。該扶貧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社會潛能,充分利用多種資源和力量,可增加社會力量的注入,為精準扶貧工作的更好開展提供了較多幫助。
1.4 精準扶貧理念不斷提高扶貧工作的科學性
原來的扶貧政策主要是以資源和資金為重點,不重視實踐需要,逐漸產生了監督和管理不充分、工作效率低等各種問題,但是精準扶貧更注重實踐和理論相結合,有利于提高扶貧工作的科學性,促進扶貧政策的科學制定和合理實施,并有效合理地對扶貧工作進行監督,形成了良好的工作管理模式和運行模式,促進扶貧工作不斷推進。
2 精準扶貧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各地政府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實施各項政策促進本地扶貧工作的開展。例如有的地區注重發展養殖業,為貧困戶提供牛羊幼崽,但由于貧困戶的眼光不夠長遠,大多數提供的牛羊幼崽會被吃掉或者賣掉,還不能解決貧困戶的貧困現狀。近年來,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不斷推進,各地政府積極轉變原有的輸血式扶貧方式,轉變為扶智的方式。在堅持“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的實踐原則基礎上,推行立體化、全方位的扶貧方式,在扶貧的同時,更重視貧困人口思想的轉變,真正實現脫貧攻堅,減少貧困人口,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但是,由于任務繁重、時間緊迫,現階段的脫貧工作還存在很多問題。
2.1 貧困戶識別精準程度不高
現階段,我國對貧困戶的劃分主要是利用收入水平來劃分的,如下表1所示。這種直接利用收入多少來確定是否貧窮的方式是一種比較理性、可行性高并且直觀的判斷方法,缺點是太過單一和武斷。1)在農村地區,由于信息采集不完善,統計系統不健全,很難精準計算家庭收入。2)造成貧困的原因有很多,收入情況只能反映收入對貧困的影響,反映不了其他造成貧困的原因,例如學業支出、婚嫁支出等[3-4]。只單一關注收入情況,很容易造成認知上的偏差。同時,我國在確定貧困戶過程中還會實行群眾投票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的主觀性太強,也會造成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戶最終不能入選的情況。總結來說,現階段由于我國定位貧困戶的方式太過單一,在實施操作中存在問題。
2.2 貧困戶的思想落后
現階段,貧困戶的思想還比較落后,對改變自身現狀的積極性不高,或者已經形成懶散的思想觀念和消極觀望的太多,很多情況下,只是等待政府和國家發放福利待遇,只想享受一段時間的利益,基本上沒有長遠打算,最終導致扶貧工作呈現“扶貧-脫貧-返貧”,反復推進扶貧工作。
2.3 扶貧結果不真實
精準扶貧工作涉及范圍廣泛,基本上以環環相扣的方式進行,但信息不透明和不公開,容易造成監督不力問題,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在不斷降低工作效率的同時,也會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2.4 扶貧資金不足
政府的行政資金有限,更因為地域不同而差別較大,部分地區政府的財政支配資金本就不多,用于扶貧的資金也就更少,對當地扶貧工作的開展造成了嚴重影響。雖然國家為支持各地扶貧工作的開展發放了不少資金,但是由于我國貧困人口多,基數大,人均扶貧資金較少,不利于扶貧工作的進一步開展[5]。
2.5 精準扶貧政策的協調難度高,資源配置效率低
扶貧政策的推行涉及很多部門和單位,工程浩大,工作量大,需要不同部門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但是,一旦涉及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就會產生合作不協調的問題。不同的部門都是一個個小團體,都會盡力維護自身的利益,精準扶貧政策推行時,難免會涉及到各個部門的利益,導致政策難以推行,資源配置效率降低。
3 精準扶貧政策的建議
精準扶貧工程量浩大,涉及的內容繁雜,需要較長的時間慢慢實現。所以,在政策實施過程中,要在充分了解當地實際條件的基礎上,整體規劃,因地制宜,實現實踐和理論的結合,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找到適合當時推行的脫貧制度體系。
3.1 支持基層民主的發展
現階段,農村貧困戶的確定主要遵循以下流程:由村民填寫相關申請表格,后由村民小組召開會議進行貧困評定,然后由村兩委召開村民會議再次進行評定并將最后結果公示,隨后根據公示后民眾的反應和意見建議,重新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重新公示會議結果。在整個過程中,村干部是主導力量。所以,在進行貧困戶識別過程中,應該發揮基層民主的力量,盡量保證每一位村民都能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減少不公正現象[6]。
3.2 促進貧困戶建檔立卡,建立多元貧困識別體系
現階段,我國的貧困戶精準識別工作還不完善,識別標準比較單一,識別效果不好。所以,我國應該加快速度促進貧困戶建檔立卡,全面登記不動產等除家庭收入之外的信息,實現與公安系統、低保系統信息的緊密連接,完善貧困用戶的基本信息。在充分了解各方面信息的基礎上,積極轉變原來單純依靠收入識別貧困戶的方法,建立多元完善的識別體系,同時考慮農戶的收入能力、消費能力和可支配能力等,從各個角度對貧困戶的真實情況進行有效判定。
3.3 扶貧先扶志
現實情況中,大多數的貧困戶都存在好吃懶做的心理,也就是說,一些貧困戶不是因為自身的身體原因或者環境條件惡劣導致貧困,而是因為自身不思進取,消極懶惰,不愿意勞動而造成的貧困。所以,針對這樣的貧困戶,應該先促進其思想轉變,強調勞動的重要性,幫助他們認識自身的長處,增強信心和勇氣,不斷增強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要保證教育普及,盡力保證每個孩子都能有學上,都能接受公平的教育,減少文盲的產生,從根本上提高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7]。
3.4 完善監督機制
地方政府的工作質量直接影響扶貧工作的質量。地方政府直接和貧困人口接觸,具體執行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同時向上傳達民眾的意見和建議,在扶貧工作中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所以,一定要重視對地方政府工作的監督,減少腐敗行為的產生,促進政府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同時,注重實踐和理論相結合,不要只簡單地對貧困戶進行資金方面的幫扶,也要實行長期性政策,為貧困戶的扶貧工作開展提供支持。
3.5 完善資金運轉體系
扶貧工作的開展由3個主體配合進行,主要是基層政府、扶貧戶和上級政府。上級政府主要是進行資金撥款,基層政府執行相關政策。所以,基層政府在資金運轉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起著紐帶作用,除了要進行貧困戶識別工作之外,還要及時發放貧困戶的補助金。基層政府是傳達上級政府指令和民眾意見和建議的重要橋梁,所以如果基層政府的工作落實不到位,出現腐敗問題,將會對扶貧工作的開展產生重要影響。所以,要不斷完善資金運行體系,加強對政府工作的監督,實現資金最大化利用,為扶貧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奠定資金基礎。
3.6 制定精準扶貧責任清單和協調計劃
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之前,一定要制定詳細的計劃,明確各自的工作和責任,做好細致分工,不斷完善我國扶貧政策。各政府部門應制定各自的責任清單,減少扶貧任務重疊或者扶貧任務遺漏的現象。同時,還要注重時間的調配,也就是需要制定詳細的進度協調計劃,控制扶貧任務完成的時間,減少相互推諉的情況發生。制定完善的責任清單和協調計劃,能減少時間精力浪費,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減少不必要問題的產生,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
3.7 加快精準扶貧政策的創新速度
精準扶貧政策需要根據現實條件及時調整和創新,這就要求及時對配套制度進行創新和更新。所以,不斷適應現況,調整政策是繼續推進扶貧政策的重要手段。精準扶貧政策的創新主要是指金融制度、農村土地制度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創新和改革,可以先在部分貧困地區進行試點,后推廣。具體的實施措施主要包括以下3個環節。1)不斷促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合理規劃利用土地。2)不斷加大對貧困地區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幫助中小企業解決發展資金不充足、貸款難度大的問題,同時不斷完善企業貸款的相關政策,為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同時也要重視貧困地區社會保障、商業保險建設,使農民擁有足夠的資金發展事業。3)不斷完善社保制度。精準扶貧政策不只是為了減少貧困人口,同時也要注意貧困人口的老年生活。政府應不斷加大對農村養老制度以及醫療體系的資金投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黃承偉,覃志敏.論精準扶貧與國家扶貧治理體系建構[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5,8(1):131-136.
[2] 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5):147-150.
[3] 李鵾,葉興建.農村精準扶貧:理論基礎與實踐情勢探析——兼論復合型扶貧治理體系的建構[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5(2):26-33,54.
[4] 陳文文.我國農村精準扶貧困境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7.
[5] 李小云.精準扶貧才能精準脫貧[N/OL].人民日報,(2015-11-06)[2020-02-20].http://theory.iqilu.com/llcs/llrd/2015/1106/2595369.shtml.
[6] 杜志雄,詹琳.實施精準扶貧新戰略的難題和破解之道[J].中國發展觀察,2015(8):23-26.
[7] 胡鞍鋼,胡琳琳,常志霄.中國經濟增長與減少貧困(1978—2004)[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105-115.
(責任編輯:劉昀)
收稿日期:2020-02-26
作者簡介:傅澳華(1999—),女,山東德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金融學。E-mail: 30339694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