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璋林
摘 要: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對于數據的分析和運用得到了越來越多行業、企業的重視和踐行。大數據已經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在互聯網時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正如2020年初全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過程中,大數據、人工智能、5G發揮了重要作用。大數據對人員流動開展實時監測,有效提高了防控的針對性和效率。在搜尋和定位感染者和密切接觸者方面,大數據技術已經發揮了巨大作用。
關鍵詞: 大數據;5G;人工智能;信息化;新型冠狀病毒
1 大數據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概念
大數據就是指那些超過傳統數據庫系統處理能力的數據,數據量通常在10TB以上。通常所說的“大數據”指的是一種技術,利用已有的數據,結合行業的各類數據對其進行深度挖掘和未來數據趨勢的預測,將把數據信息轉變為企業的珍貴資產的一種新行為。Gartner機構的定義:“大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來適應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一種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體是一種先前未在人類中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即2019新型冠狀病毒。2020年2月7日,國家衛健委決定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暫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英文名稱為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2月22日,國家衛健委決定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英文名稱修訂為“COVID-19”,與世界衛生組織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稱保持不變。
2如何讓大數據技術在抗擊疫情中發揮最大價值
雖然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大數據、人工智能、5G發揮了重要作用,大數據對人員流動開展實時監測,有效提高了防控的針對性和效率。在搜尋和定位感染者和密切接觸者方面,大數據技術已經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為了進一步提升大數據應用技術,使之在防疫工作中價值發揮最大化,仍需要在大數據的采集、共享、挖掘、安全和增值等方面可優化:
(1)數據采集方式應該多元化、自動化、智能化。本次疫情期采集數據方式使用最多的方式還是偏向人工線下采集或是在移動終端手機上通過APP、H5錄取數據。這種采集方式會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效率低、數據正確率低,不僅不能助于疫情精準判斷,而且還大大增加相互感染的概率。建議優化方式:①通過城市天眼、高清攝像頭、5G視頻抓拍人物圖像,利用人工智能人臉識別技術進行數據采集。②通過三大通信運營商手機卡用戶實名制信息,使用智能手機并結合SIM+GPS定位信息自動采集用戶行動軌跡數據。③通過ETC信息自動從交通大數據中采集轎車行駛軌跡數據。④通過智能語音機器人輔助采集信息或自動智能回答百姓咨詢問題,不僅可以解決一些老年人或未使用智能手機用戶的問題,還可以解決面對面交流相互感染的問題。⑤通過物聯網技術,特別是小區或社區的門禁系統自動采集上傳數據到中心數據庫。
(2)大數據要實現跨城市、跨部門、跨社區、跨小區、跨平臺共享才能使用其最大化潛在價值。在本次疫情期間我們經常看到關于一些防疫部門或社區基層組織沒有共享采集的數據,沒有充分分享數據價值。導致出現防疫工作出現人海戰術,使各防疫數據“打架”,甚至有些部門為了獲得數據經常需要重復采集和多次返工,大大降低了防疫效率。
(3)采集的疫情大數據應該增設初步檢測和清洗步驟,讓數據更準確、更精準。雖然防疫工作是全國一盤棋,但是有些防疫基層部門仍然存在形式主義,采集的數據只是為了完成防疫工作任務。經仔細分析后發現大部數據是重復,甚至存在假數據。如果使用大數據技術,利用系統加強對大數據篩選、清洗,及時過濾掉臟數據,這樣就能為防疫工作節省許多人力、財力、物力。
(4)各部門、各平臺在防疫期間對人物畫像的數據屬性應該要求統一,至少主體信息屬性要一樣。大數據的核心在于互聯互通,特別是在交通出行方面應該采集的每位乘客主體信息一致,這樣同一位出行者無論選擇何種出行方式、出行工具和出行平臺,他的信息都可以順暢互通,這樣就能對每位出行者進行精準畫像和定位,為節后的交通出行給出更有效的判斷和預防,為企業復工判斷提供更完整、精準的信息。
(5)政府部門應該要規范疫情大數據信息發布平臺,應委托有勢力,有公信力的大企業平臺發布。政府部門也應該及時向社會公開所掌握的重要數據,讓受委托企業可以根據數據開發更多的應用功能。疫情期間大家應該都收到過來自各種不同平臺,不同APP發布的信息,導致信息多而雜,真假難分辨,甚至會讓民眾產生恐慌。
在科學防疫、科學抗疫同時,我們仍需要結合其它措施一起將大數據潛能進一步挖掘。數據的安全性防范也不可忽視,要保證數據安全存儲、安全使用,特別是群眾的隱私數據。后期可以對大數據進行深挖,將大數據變成深數據.不僅為我國流行傳染病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數據依據,而且還能提升我國現代化信息化建設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