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除了奮戰在防疫一線與死神爭奪生命的白衣天使,以及為了維護社會基本運轉和保障民生而忙碌的工作人員,整個世界似乎都被按下了暫停鍵。為了躲避如影隨形的病毒,人們被迫隔離在各自的家中,以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去感受“地球村”的渺小與孤寂。這時,音樂再次發揮它了神奇的力量,將人們被碎片化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一點點粘合起來。

從《武漢仔》帶著濃濃鄉音的“我愛我的武漢”到法國作曲家斯特凡·德普拉斯用中國國歌的旋律譜寫的賦格,從身處疫情重災區的意大利民眾自發的陽臺音樂會到盲人歌唱家波切利在米蘭大教堂門前孤獨的演唱……從最初的憂傷恐慌和孤立無助中緩過神來的人們,開始用音樂傳遞著關懷和彼此溫暖。這些“小我”的抒發與感懷,經由各種社交媒體的不斷轉發傳遍世界,逐漸放大匯聚成一曲充滿深情“大愛”的世界性合唱,并最終隨著One World:Together At Home(四海聚一家)音樂會的舉辦達到了一個高潮。這是一場由美國音樂人發起,世界衛生組織與公益組織“全球公民”合作舉辦的國際抗疫特別演出。從4月19日凌晨2點至10點,世界各地數以億計的觀眾,在各大社交平臺上觀看了這場史無前例的2+6小時的馬拉松音樂會。全球近百位頂尖藝術家輪番“上線”,在自家的客廳、工作室甚至樓梯間,獻上一首首經典作品,表達對逆行者的敬意、對逝者的緬懷,為身處疫情的世界祈福。
在世界范圍的公益活動中,藝術家們歷來是主力軍。所以,當保羅·麥卡尼、埃爾頓·約翰、滾石樂隊等巨星出現在One World:Together At Home表演行列中時,很多人想到了35年前,同樣載入史冊的,在英國溫布利球場和美國費城肯尼迪體育場共同上演live aid音樂會。曾經風華正茂、激情澎湃的巨星,如今都已經年逾古稀,但歌聲依然直抵人心。所不同的是,當年的演唱是為了遠在非洲的災民募捐,而今天除了為世界加油,也是為自己祈福。這時再看到音樂會“one world together”的主題,不禁讓人五味雜陳。面對著病毒的侵害,全世界只有放下種族、信仰、文化的異見、偏見,攜起手來,才能重新奪回自由呼吸和行走的權利。
相信對很多觀眾而言,這都是一次難忘的欣賞體驗。眾多在舞臺上光彩照人巨星,以網絡時代特有的P2P方式為我們“面對面”演唱。更有意味的是,這也給了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去體悟什么才是音樂的真諦。沒有了炫目的舞美燈光、艷麗的妝容華服、專業的音響設備,世界最棒的鋼琴家也只是在一架家用立式鋼琴上演奏。褪去種種額外裝飾的加持,藝術回到了它最本真、最樸素的狀態。而每個人所獲得的感動,并不輸于聲光交錯的演唱會或是優雅舒適的音樂廳中所得到的,甚至更多。
歷史和現實一次次告訴我們,音樂并不僅僅是閑來無事伴著午后陽光咖啡的慵懶下午茶,還是那撮看似平淡無奇實卻永遠不可或缺的生命之鹽。除了記錄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的點滴情調,它更是撫慰傷痛的良藥、激勵人們奮進的號角。有音樂在,即使在最惡劣的逆境中,人類都可以保持著精神的活力,彰顯出人性尊嚴。雖然這場音樂會上并沒有誕生《We are the world》《明天會更好》《讓世界充滿愛》那樣具有宣言式的作品,但是它所彰顯出的“四海一家,榮辱與共”獨特時代“景觀”,卻透過著每一塊顯示屏投射到億萬民眾的心中,銘刻于人類2020年的整體歷史記憶。
生活仍將繼續,夢想正在發芽。正如音樂會結束時,屏幕上出現的非洲諺語,“明天屬于那些為今天就做準備的人”。

張 萌 博士、《人民音樂》雜志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