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穎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與很多學科有交叉,如美學、心理學、生物學、神經學、運動學、社會學等等。符號學(Semiotics)作為一門研究語言、語言符號的新型學科,用邏輯實證哲學觀點來詮釋許多理論問題,通過對表達問題時所使用的語言進行分析而得到解決或說明,符號學理論從最初就吸取了人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相關研究成果。
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和作品都有他自己獨特的亮點,如李斯特音樂的標題性,肖邦作品的敘事性等。在音樂符號學理論中,“敘事”體裁模式作為西方音樂思想和藝術的一種強有力的表達,本質上即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生活模式。敘事程序一般包括:發送者——動機誕生;主題——波羅乃茲;助手——拓撲的脫離;對象——過分胸腺功能情形;接收者——離開、返回與結束,本論文從第一個程序理念中思考音樂作品的結構、具體心理內容、情節。
肖邦的音樂,正如他的生活一樣,被認為是浪漫主義的象征,作為一個作曲家,肖邦屬于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劃分的“傷感型”藝術家。這類藝術家的作品結構框架嚴密,創作形式自由、富有表情地,夢幻般地、熱情地,音樂作品內在理念試圖重建與大自然界失落的聯系。肖邦生活在浪漫主義文學音樂文化中心,一個將音樂作品敘事內容視為不可缺少的年代,他的音樂促成了大量的“說明”和文學評論。
《波洛奈茲—幻想曲》(Op.61)是肖邦晚期的作品,這首作品不僅僅是“故事”的另一種文學評論,更是感受其符號音樂結構中具體心理內容情節與作品的關聯。作品中的結構形式不需要與那些傳統的曲式分析相對應,而是在于作品的能量和精神動力作用或者說是內在張力等。下面就這部作品的全景進行描繪:

《波洛乃茲—幻想曲》結構分析圖示 1
圖示分析,是作品較為傳統的曲式分析方法,注重樂句和和聲的走向定位,加之鋼琴的音色和旋律的對比進行小節和主題的分析,缺少了對作品內在的文學性、內在精神等作用,使作品分析的瑣碎了一些,假設我們的作品會“講故事”或者說有幾種不同的主題因素敘述著,這個圖示針對I部分中出現了ABCD四個主題,其中有三個主題重復,音樂事件的敘事順序是完美的,我們從圖示分析中看出整首作品內在程序是環環相扣的,作品都是建立在bA大調調性支柱上的,但又區別與其他音樂類型,比如,張力、終止、加速、開始和結束等,這些程序承擔了什么樣的責任和角色呢?這就是文論分析的敘事程序理念。
音樂敘事可以視為音樂史中的一個問題,特別是在古典和浪漫主義時期,它以強有力的識別模式在音樂演奏的音響作品中和有關的音樂著述中,起著構建作用。在音樂敘事中,敘事程序Narrative program( programme narrate)表示的是敘事片段,因果聯系在一段話語的表層運作。將音樂作品中最小的一個狀態和和聲走向的改變,進行程序歸納總結最后對這首作品的影響,這個在音樂符號學理論其中音樂敘事作品是被解釋和被表演的,在純鋼琴演奏音樂中作品的敘事性展開和程序。
在古典和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中(莫扎特、肖邦、貝多芬、李斯特)音樂特定心理學概念明顯地出現在一部音樂作品中的句段和形象化的形式中。在那個年代,甚至一種風格的發展也被視為一個敘事過程,例如一些音樂風格的發展,經歷了由產生、繁榮、衰落到消亡的過程。同樣,作曲家的生活也以傳記方式進行描繪,最后,則整個音樂史都被認為是敘事。
肖邦這首作品投射在符號學方陣視角中的開始和弦琶音,意味著相反術語的出現,作為小音符琶音的一個變化動機,在低音部分開始延伸并鋪蓋了整個鋼琴鍵盤。
(一)發送者
引子部分的創作(譜例1)作為發送者動機的誕生,肖邦采用了兩種邏輯特點原則進行寫作,符點節奏倒置和A大調向bA大調轉換,降半調總是意味這幽暗的色彩。這種創作手法在作品中頻率較高,構成一個動機的特點。針對符點節奏倒置原則,肖邦在創作時遵循與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黑格爾(Georg Friedrich Hegel)《邏輯學》即“差異的內生”和“必要聯系的內生”原則(1969:51),但又不同于黑格爾原理的特點,序曲開始部分給人一種產生期待、緊張和音樂轉向陰郁的獨特感覺。

開始的和弦之后跟隨者小音符琶音和弦,覆蓋了整個鍵盤范圍。這種作為聽眾期待建設性的闡述,琶音和弦支撐旋律、明顯的節拍律動向上攀升,這種表示在符號學方陣中,琶音意味著相反的思潮,我們用S1表示主題和弦,用S2表示琶音出現,S2不能代表S1,而只能成為non-S1,如圖2:

分析圖 2
(二)擴展者
這項程序的開端與前一部分相連接,主要是營造期待、緊張和開始的感覺,這個程序如敘事程序那樣,開始于bA大調,但它在第11-12小節中轉變為E大調(bA=#g小調,Ⅲ/E)。這里是另外一個變音的三度音程關系,它在音調上意味著希望與失望之間的斗爭。樂段是調性對稱,第9—11小節,bA=#g小調;第12—17小節,E大調;第18—21小節,#g(bA)小調,從符號學理念角度去看中間的E大調是短暫的愉快感受。
敘事是西方思想和藝術的一種最強有力的表現模式,本質上既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生活模式,肖邦這首作品中敘事性的研究,推理出敘事性是由作品傳遞音樂的歷史事實,作曲創作手段有兩種可能:一是傳統的主題或特殊的結構樣式來傳遞信息,二是由文學性程序來傳遞,使人產生敘事的聯想
曾 穎 楚雄師范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