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同一個單位同一個科室工作了十幾年,一些干部早已成為所在崗位的行家里手,俗話說,熟能生巧,可現在卻是“熟能生厭”。面對毫無“新鮮感”的工作,常常覺得“沒意思”“心累”……這是一名基層干部的真實寫照。
千篇一律的工作、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等,都容易讓人們身心疲勞,患上“職業倦怠癥”。而這種“癥狀”,在基層干部群體中甚至呈現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
有何特殊表現
在同一個單位同一個科室工作了十幾年,一些干部早已成為所在崗位的行家里手,俗話說,熟能生巧,可現在卻是“熟能生厭”。面對毫無“新鮮感”的工作,常常覺得“沒意思”“心累”……這是一名基層干部的真實寫照。
干部的職業倦怠,主要有3種特殊表現:
59歲心理? 從職業懈怠的角度觀察可見,在廣大干部特別是普通干部中,不論工齡長短,都會或多或少出現一些失落感、不平衡心理較明顯的問題,可以歸結為干部職業倦怠問題上的59歲心理。主要表現是:工作沒有激情,打不起精神,提不起興趣;“不踏實”“坐不下來”;熬日子,盼退休。這種情況在廣大干部群體中是存在的,對個體來說,并不是長期的,而是階段性的,經過個人的努力調整會有改善。
老同志心態? 一般來講,“老同志”是對工作時間長、貢獻大、業績好的同志的泛稱。但問題是,一些干部以“老同志”自居,面對急難險重任務時,往往“靠邊兒站”;面對改革創新任務時,總是強調“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君子動口不動手”。僅用作風存在問題還不足以解釋此現象。從調研看,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職業倦怠的一種外在反映,是出于壓力怕擔責任而選擇的“逃避”行為,他們從“老同志”受尊重受優待的氛圍里尋找職業“安全感”。久而久之,在不自覺中形成慣性思維和行為方式,甚至成為了一種“職業文化”。
被動工作? 部分干部所有的工作都是程式化的:套文件、套規定,請示上級指示;推一步,走一步;你讓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工作中不主動多想深想,沒有自己的思考和創新,不會留下自己獨特的“痕跡”。這種工作狀態,往往是這些干部的習慣性動作,仿佛這樣做自己才會感到輕松,壓力會弱化一些。
原因何在
眾所周知,工作單調、機械、無新意是引發職業倦怠的普遍原因,但這不足以解釋干部群體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干部的工作較之其他職業也有特殊性,領導、管理和服務一體,對國家、社會、民眾負有重大責任。這兩個特殊性給干部群體帶來很大壓力。所以,綜合來看,干部產生職業倦怠有幾個特殊原因。
高標準與嚴要求帶來壓力 我們黨和民眾對干部的要求始終是嚴格的,隨著事業發展,要求更趨嚴格,這些要求都是他們身邊的“高壓線”,沒有轉圜余地。政治、業績、紀律等方面的要求,都是每個干部的行為規范。坊間稱干部也是“高危行業”,雖不準確但從某個側面說明干部有壓力,不容易緩解。他們精神長期處于緊張狀態,是極易引起心理疲勞的。
待遇與工作量不成正比 我們一貫強調干部要有奉獻精神。從調研情況看,廣大干部特別是基層干部的物質待遇與工作責任、工作量比,還是比較低的。家庭負擔比較重的干部,工資收入甚至不夠養老育小。經濟壓力又會轉化為精神壓力,使職業倦怠感增強。這種“付出太多得到太少”的感覺,僅靠思想政治教育去解決是比較困難的。在現實中,這種情況不僅僅會引發職業倦怠,也會導致“尋租”行為發生。
“天花板”阻隔與“旋轉門”缺失? 晉升是對干部工作的充分肯定,是組織的信任和事業的需要,但能夠得到晉升的機會非常稀缺,因為要優中選優,上升的通道比較狹窄。很多干部對晉升期望較高,但有時個別基層地區的干部職業發展到了一定“高度”就到“天花板”了,自我能力和抱負不能在新的平臺上得到進一步展示。
在現實生活中,晉升的標準有時因局部政治生態的現實狀況而具有不確定性,也會使一些干部感到灰心。此外,我們在多方面沒有形成制度性的“旋轉門”,能上能下、能出能進的制度通道和文化認知還沒有建立起來,干部選擇其他職業的平臺和機會不多。在“天花板”和“旋轉門”面前,干部職業倦怠比較容易被激發。
“嚴管”與“善養”
干部職業倦怠本是個人的心理問題,但如果任由其發展,不能進行很好疏解,后果比較嚴重。毫無疑問,干部職業倦怠,積極性缺失,會使工作缺乏創造性,由個人的心理問題發展成作風問題,不作為甚至亂作為問題就有可能產生,對社會、國家、黨和人民事業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干部職業倦怠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干部群體的形象就會受到損害,民眾的不信任感就會增強,長期下去民心就會離散。
解決這個問題,要從根本上、從政治層面消除干部“職業倦怠癥”產生的土壤。
首先,要客觀認識和對待這一現象。職業倦怠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所以,干部群體出現這類問題時,既不要夸大其詞,也不要“上綱上線”。這種現象是可控的,要避免誤讀,不能把作風問題和職業倦怠問題混為一談。
從政治觀念上,我們不能教條地理解“共產黨員是特殊材料做成的”這一觀念,干部也是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個體,并不是鐵打的“螺絲釘”,理想信念的高要求和個人生活的現實性并不矛盾。在工作生活的壓力下,出現疲勞感、倦怠感是正常的,我們要寬容,不能“一棍子打死”。
其次,要努力構建良好的政治生態。良好的政治生態是治療干部“職業倦怠癥”的靈丹妙藥。對于廣大基層干部來說,領導實事求是的作風和規范的選人用人操作,是良好政治生態的突出表現。領導作風不民主,干部提拔有瑕疵,都會助推干部職業倦怠的產生。
最后,要處理好“嚴管”與“善養”的關系。毫無疑問,事業的要求和黨性的要求是剛性的,對干部管理必須嚴格。但要注意在嚴管的同時,要充分關注干部特別是基層干部的待遇問題。“只讓馬干活不讓馬吃草”,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關心和愛護干部,不僅要注重其政治強、業務精和好作風,還要看到社會生活變化和我們事業發展所處階段,把對干部艱苦奮斗的要求與改善生活結合起來,而不是對立起來。
(《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