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打造過硬的特戰小隊,特戰小隊長必須能帶兵。按馬新慶的理解,就是“特戰小隊長手下沒有帶不好的兵”。他不僅讓素有“倔牛”之稱的士兵脫穎而出,還帶著特戰小隊榮獲集體三等功。
2017年,馬新慶剛畢業,成為第76集團軍某旅特戰小隊長。“‘小分隊打大仗‘以小制大是特戰小隊的作戰理念。”如今的馬新慶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這種小型化、專家化的編制,使特戰小隊更加精干、靈敏、快速、高效。
按照構想,未來戰場上,特戰小隊長將帶領隊員,完成偵察、引導、破襲等任務。如何去訓練、如何去帶兵、如何去指揮……這是特戰小隊長必須回答的時代之問。
“超越自己,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
在懸崖峭壁上,馬新慶手抓12毫米粗的攀登繩,雙腳踩在崖壁上,身體幾乎繃成90°。這是去年陸軍首屆特戰小隊長集訓中的攀登課目比武。
爬了不到一半,馬新慶就感覺汗水浸濕了全身,體力開始飛快地流失。一不留神,攀登繩開始在他手中打滑。
“我是一名特戰小隊長,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馬新慶咬緊牙關繼續向上爬,最終成功翻上山頂。他迅速觀察周圍,確認沒有敵情,便開始輔助后續的隊友攀登。
那次集訓是對特戰小隊長單兵能力的一次全面檢驗和錘煉。而馬新慶的表現,充分證明了他作為特戰小隊長的實力。
特戰小隊長必須是團隊中的全能選手。然而,成為一名全能特戰隊員絕非易事。馬新慶形容自己軍旅這一路,是充滿血汗的“自我超越之旅”。
18歲那年,馬新慶參軍入伍,成為一名炮兵。當兵第三年,他通過特種兵選拔加入了某特種大隊。
在新崗位,馬新慶全身心地投入特戰訓練。轉崗僅一年多,他就報名參加了全軍特種兵大比武,并在傘降滲透課目比武中贏得了3塊獎牌,榮立二等功。
當時,馬新慶熟練掌握了20多種特戰課目,以及12種主戰裝備,已經算得上單位頂尖的特戰隊員之一。然而,在2013年的一次“跨越天塹”課目訓練中,他從8米高臺上摔了下去。受傷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連最基本的體能訓練都難以完成。馬新慶的心里也經歷了一場艱難斗爭。
那年服役期滿,馬新慶繼續留隊,并開始努力做康復訓練。一年后,他的訓練成績甚至超過受傷前的水平。這一次,他得以順利提干,進入軍校深造。這些都為他成長為一名特戰小隊長,打下了堅實基礎。
如今,帶領著一支特戰小隊,馬新慶的單兵能力更加精進。憑著一身硬功夫,2019年10月,他從全軍特種部隊推薦的近百名特戰隊員中脫穎而出,執行了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和第九屆北京香山論壇安全警衛任務。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是與自己在戰斗。”馬新慶說,“超越自己,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
“特戰小隊長手下沒有帶不好的兵”
在日常訓練中,特戰小隊長是天然的組訓者。部隊調整改革后,馬新慶注意到的第一個變化,就是體能訓練不再由連隊統一組織,而是由特戰小隊長各自帶隊組訓。
“組訓權”在手,馬新慶想出了不少新招。他為每名隊員量身制訂了專屬體能訓練計劃。為了檢驗體能訓練效果、形成激勵機制,馬新慶每月組織一次“健美比賽”。他們評選出肌肉塊最大的“肌肉男”,每個人還與自己前一個月的照片對比,觀察肌肉增長情況,修訂訓練計劃。
在小練兵、小比武的過程中,特戰小隊內部也更加融洽和默契。在實戰中,這種默契就是實實在在的戰斗力。
“在特戰小隊中,戰術隊形指揮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馬新慶說。小隊成立之初,很多隊員都不太懂“隊形與運動”,他只能一點一點去教。為了讓大家有更直觀感受,馬新慶將樹枝和石子擺在地上進行講解。樹枝代表地形,石子代表隊員。
一開始,馬新慶通過一邊下口令一邊糾正的方式,讓隊員們做基本動作。之后,他將口令換為各種聲音,如敲棍子聲、吹口哨聲。最后階段的無聲訓練,隊員們會根據旗語、手語等內容,完成戰術隊形切換,精準執行戰術動作。
要打造過硬的特戰小隊,特戰小隊長必須能帶兵。按馬新慶的理解,就是“特戰小隊長手下沒有帶不好的兵”。
在團隊里,邵明晨因自幼習武,性格粗獷,素有“倔牛”之稱。剛來到特戰營時,各單位都不愿意接納邵明晨,但馬新慶請求留下他。
馬新慶看重邵明晨身上那股不服輸的勁兒:“只要帶得好,這會是一個難得的好兵。”
事實證明了馬新慶的判斷。按照他制訂的專項訓練計劃,經過一段時間的“魔鬼訓練”,邵明晨很快脫穎而出。在上級組織的75公斤級綜合格斗比賽中,他僅用25秒就擊敗了對手。
那一年,馬新慶所帶的特戰小隊榮獲集體三等功,包括邵明晨在內的2人榮立二等功。
“我永遠不會放棄受傷戰友”
2018年7月,陸軍首次組織特戰小隊考核比武,馬新慶帶著這支特戰小隊代表第76集團軍某特戰旅參加了考核。
考核場僅有的標識物是導調組插的紅旗。作為特戰小隊的導航員,程寶平的任務是找到每一面紅旗,確保路線正確。
考核中,程寶平突然因為體力透支暈倒。一旦他上了救護車,就意味著他退出了比賽。按照考核細則,如果特戰小隊減員,總成績扣100分,后續課目分扣20%。那就意味著,馬新慶和他的隊友們必輸無疑。
這種情況下,馬新慶有自己的信念:任務要完成,傷員也要救。在所有人焦灼的目光下,馬新慶決定原地警戒,進行戰場救護。待程寶平意識稍微恢復,隊員們將他抬上漂浮器材,一邊游泳,一邊推著他渡河。上岸后,兩名隊員架起昏迷的程寶平就往前跑。其余隊員帶著全隊濕透的物資,緊跟在后。
馬新慶只有一個信念:一定要把所有人帶到終點。在最后一個登機撤離課目中,馬新慶在關閉機艙門時用力過猛,不小心夾破了右手3根手指,鮮血直流。直到考核結束,他都沒來得及包扎傷口。他忙著和救護人員一起將程寶平抬上救護車。
考核組的評委遞來成績單,馬新慶看了一眼:因為拖帶著一名傷員,他們考核用時比平時訓練慢了不少,最后三個課目的戰術分也基本被扣完。
在10多支參賽隊中,馬新慶和隊友們只奪得了第4名。但他覺得值:“作為特戰小隊長,我永遠不會放棄受傷戰友。”
特戰小隊長群體在這場考核比武中的表現,引發了各級深度思考。“敵后行動,通常不方便大事小事請示匯報,小隊長擁有相當的自主決斷權和臨機處置權。”某集訓隊教官指出,作為全隊的戰斗核心,特戰小隊長精通指揮,率兵可“以一當十”。
兩年多來,馬新慶帶隊參加了陸軍“特戰奇兵-2018”考核比武中的特戰小隊比武課目,組織了旅里兩屆“魔鬼周”集訓,參加了2019年的陸軍特戰小隊長集訓……隨著自身經驗、能力不斷提升,他正帶領隊友們,向頂級特戰小隊加速邁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