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貴武 康萌
鱖(Siniperca chuatsi),在東北地區俗稱鰲花,其他地區也稱桂魚、桂花魚、季花魚、胖鱖。在魚類分類學上隸屬于鱸形目、鮨科、鱖屬。鱖肉質寬厚、堅實、白嫩,呈瓣狀,刺少,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同時還具有滋補和食療的功效。鱖作為高檔淡水水產食材烹飪的松鼠鱖魚、糖醋鱖魚、清蒸鱖魚、八寶鱖魚和臭鱖魚等菜品皆為名肴佳饌,備受古今中外廣大消費者喜愛。鱖屬于黑龍江省名優魚類“三花五羅”中“三花”之首,其中松花江鱖被譽為“四大淡水名魚”之一,連環湖鱖為農業部公布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黑龍江省市場銷售價格高達100元/kg~120元/kg[1]。鱖作為北方地區中高檔魚類,市場需求量在逐年上升,養殖前景看好。鱖已成為黑龍江省重點發展的名優水產品種之一,并被遴選為全省水產主導品種之一[2]。
1 增養殖現狀
1.1 增養殖模式
目前,鱖在黑龍江省的增養殖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作為搭配品種養殖,也是目前的主要養殖方式,多采取湖泊、水庫、池塘套養模式,鱖利用水域中各種適口活魚作為餌料,可將水域中低值魚類轉化高價值的鱖,顯著增加養殖效益。另一種是做為主養品種養殖,主要采取池塘養殖、網箱養殖兩種模式,應用場(戶)較少。目前,黑龍江省鱖增養殖主要以湖泊、水庫等大中水面自然增殖和池塘少量套養為主,池塘主養鱖的企業或養殖戶數量較少。泰來、肇東、肇源等縣(市)鱖魚養殖面積較大。鱖池塘主養的企業和養殖戶主要集中在肇東、肇源、林甸、建三江等地,產量最高的地區為肇源縣。
1.2 產量
2017年,黑龍江省鱖產量1594t,近兩年全省鱖產量不超過2000t。肇源縣湖泊套養鱖魚面積10余萬畝,一般每畝水面放養規格3.3cm~4cm的鱖夏花魚種5尾~10尾,或規格50g左右的1齡鱖魚種1尾~3尾。到秋季,每畝可產規格200g~500g的鱖1kg~1.5kg。池塘主養密度多數為500尾/畝~1000尾/畝,單產250kg/畝以上,養殖周期為15個月以上,出池規格為0.75kg/尾~1.0kg/尾。池塘套養鱖,每畝水面放養規格3cm~4cm的鱖夏花魚種20尾~30尾,或規格50g左右的1齡鱖魚種5~10尾。到秋季出池,每畝可產規格300g~500g的鱖2.5~3.5kg[3]。網箱養殖鱖開展較少,2012年海林市徐宏杰蓮花湖北寧灣,設置3個網箱,共150m2,6月中旬放養規格為7cm~8cm的鱖魚種,總計放養鱖魚苗3000尾,經四個多月養殖,鱖成活率達80%左右,產鱖700kg左右,單產4.7kg/畝,平均尾重300g。共投入野雜魚4650kg,飼料系數6.6。
1.3 苗種來源
黑龍江省養殖的鱖苗種主要南方產苗種為主,地產苗種繁育規模較少,僅有位于肇源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肇東市的5家企事業單位開展鱖魚苗種繁育。南方鱖苗種主要以廣東苗種為主,少部分來自吉林、江蘇、湖北和湖南等省份。
2 存在問題
2.1 外購苗種問題較多
外購南方苗種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越冬問題。從廣東等南方地區省份進入黑龍江省的鱖苗種均存在越冬難問題,尤其是越冬后期,大規格苗種及成魚死亡率較高,這與南方鱖苗種生產缺乏有效的選育機制直接相關,近親繁殖現象極為普遍。二是疾病問題。鱖病毒性魚病主要流行于我國南方淡水養殖的鱖中,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對鱖養殖業造成很大的威脅[4]。在南方苗種中鱖病毒性疾病較為普遍,進入北方后發病數量較少,但仍存在發病風險。發生疾病后,黑龍江省對鱖疾病治療經驗匱乏,因水質和溫度與南方存在差異,導致發病后不能對癥治療,死亡量持續升高。三是長途運輸問題。鱖苗種生產基地多數位于湖北、廣東、江蘇等地,到黑龍江省運輸時間最少要30hrs.以上,長途運輸的鱖苗種入池后成活率低,易發生應激性疾病和鰓部疾病。
2.2 良種體系建設嚴重滯后
目前,省內具有繁育鱖苗種的孵化場產孵規模較小,技術落后。同時,受廣東、湖南、湖北、江蘇等地區低價早苗沖擊,鱖的繁苗體系停滯不前,至今仍沒有一家規?;牧挤N鱖繁育場。黑龍江水系鱖具有抗寒、生長快等特點,但省內各繁育場開展鱖良種選育較少,主要是因為繁育基礎設施落后,技術人員缺乏,導致該品種繁殖數量十分有限。良種體系建設的落后,導致鱖在良種選育、繁殖、銷售等受到了極大限制。
2.3 養殖技術較為落后
黑龍江省鱖養殖業起步較晚,絕大多數養殖戶以小池塘少量套養和大水面放養為主,極少用戶進行池塘單養。隨著養殖面積、養殖戶和企業的不斷增加,鱖池塘單養面積不斷增加,但對于鱖養殖技術遠落后于南方,并且由于北方氣候因素,成活率遠低于南方,進一步凸顯南北技術差異問題。此外,黑龍江省鱖養殖在疾病防治和精準餌料投喂方面經驗不足,養殖過程控制不好,導致成活率遠低于南方。
2.4 品牌建設有待加強
鱖養殖規??傮w較小,養殖者眾多,但品牌小而少。目前僅有黑龍江省青花湖漁業集團有限公司的“珍鱖”完成品牌打造。企業聯系的泰吉生態淡水魚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對養殖戶實行“五統一”管理,即統一養殖標準、統一檢測監測、統一苗種供應、統一品牌商標、統一市場銷售,將質量納入可追溯源頭管理[5]。多數養殖者的品牌意識淡薄,品牌建設及運營能力較差,一些公司、合作社的品牌僅僅是注冊了商標,然而并未賦予品牌實質性內涵,品牌的知名度、誠信度、美譽度較為有限,政府和企業要加大品牌的培植力度。
2.5 經營管理水平較差,人才引進力度不夠
與其他很多養殖魚類一樣,養殖者看到養殖鱖賺錢,就蜂擁而上,從而導致鱖養殖經營者水平參差不齊。此外,在經營過程中,極少有企業重視技術人才的引進。目前只有黑龍江省青花湖漁業集團有限公司聘請廣東技術人員從事鱖養殖,其余鱖養殖戶大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長期下去使得企業很難在鱖養殖行業做大做強。
3 發展對策
3.1 加強鱖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培育鱖優良品種
目前,黑龍江省水產育種實力較弱,僅有東北農業大學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有良種選育團隊。產于黑龍江水系的鱖的種群與南方鱖的種群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其性狀研究和新品種選育工作還未開始,良種選育和規?;a未成體系,嚴重制約黑龍江省鱖養殖產業的發展。因此,為進一步推動黑龍江水系鱖養殖產業的發展,鱖良種體系建設刻不容緩,爭取盡早培育出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黑龍江省鱖的新品種。具體措施為:一是支持建設鱖原種場及規模化繁育中心1座,鱖的原種采集暫養基地3處(可利用大水面放養)。二是加強土著鱖增殖放流工作,補充鱖自然群體的種群數量,為鱖自然選擇奠定基礎。三是加強黑龍江省地產鱖遺傳特性的研究,并與南方鱖進行生物學特性比較,拿出基礎的數據。
3.2 加大技術推廣力度,提高黑龍江省鱖養殖水平
目前,黑龍江省的鱖的養殖企業少,養殖散戶較多,多數為大水面或池塘少量放養,養殖技術水平低。建立各級水產推廣機構為主體,行業協會、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參加的推廣體系,積極開展產前、產中和產后技術推廣服務。產前,開展技術培訓,指導制定生產計劃,落實所需苗種、飼料及苗種;產中,指導科學投喂、水質調控和防治病害等;產后,指導做好產品捕撈及上市銷售等。
3.3 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保障鱖質量安全
目前,省內專門的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有2家,開展的安全檢測多以快速檢測為主,高精度定量檢測需送到省外檢測,很難實現產品的批次檢驗。由于鱖養殖較為分散,快速檢測無法對鱖養殖生產進行全程監控。因此,建立市級和縣級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非常必要,建議采取政府、科研院所以及企業聯合成立檢測機構。此外,農業主管部門應加強重點環節監管,尤其是投入品和種苗的管理;加強鱖從選育、繁殖、養殖、銷售等方面的監控,建立鱖養殖標準體系,從根本上解決鱖產品安全。
3.4 加強宣傳,加大品牌扶持力度
要增強黑龍江省鱖的核心競爭力,必須實施品牌戰略。一是政府應加強引導企業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質量是品牌的核心,只有通過質量認證,產品才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二是引導企業加強品牌策劃和宣傳,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度。三是拓展產品銷售渠道,搶占市場先機。
3.5 推進鱖商品魚流通主體多元化發展,扶持大型流通企業
目前,鱖的商品魚流通以漁民個體、經紀人(魚販)為主,這類流通主體通常規模小、質量標準低、價格低,難以與省外以及南方的流通企業競爭。政府可引導流通主體多元化發展,引進或扶持大型流通企業,在解決鱖流通問題的同時,使鱖品質更上一個層次,進而從根本上解決鱖的銷路問題。
參考文獻:
[1]孔令杰.名特優水產品養殖技術[M].哈爾濱:黑龍江科技出版社,2004.
[2]高慶軍.寒地鱖魚成魚養殖技術[J].黑龍江水產,2020,(2).
[3]李軍.北方鱖魚池塘養殖技術要點[J].農村養殖技術,2013,(1):72-73.
[4]侯同玉,劉藝,梁偉超.鱖魚暴發性病毒傳染病防治技術[J].中國水產,2019,(5):77-79.
[5]聚焦“珍鱖”共享漁業工業化[J].黑龍江水產,2018,(5):38-39.
(責任編輯:孔令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