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峰
烏倫古湖是我國的第九大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僅次于博斯騰湖的第二大淡水湖。烏倫古湖濕地面積1026.1km2,其中永久性淡水湖泊濕地1054.01km2,沼澤濕地7.84km2,河流濕地0.25km2,烏倫古湖是烏倫古河的尾閭湖,由吉力湖(俗稱小海子)通過7km長的庫依尕河連接布倫托海俗稱(大海子)上下兩湖構成,有“準葛爾明珠”的美譽,總面積1035km2,是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
1 烏倫古湖漁業資源現狀
1.1 烏倫古湖品種多樣,優勢種群更換,生態種群有失衡趨勢
烏倫古湖水域遼闊,水質清澈,生物餌料多樣,魚類資源豐富,烏倫古湖年平均產量在3000t左右。烏倫古湖土著魚類7種,分別為鯉科的貝加爾雅羅魚、銀鯽、丁鱥、尖鰭鮈,鰍科的北方花鰍和北方的須鰍,鱸科的河鱸,近40多年來,烏倫古湖共引進外來魚種15種,自然雜交種1種,魚類種類由原來的7種增加到23種。目前,烏倫古湖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淡水魚類資源庫之一,湖內魚類種類豐富,并有著名的亞冷水性和特優冷水性魚類。白斑狗魚、河鱸、貝加爾雅羅魚、梭鱸、東方歐鳊等為烏倫古湖名優魚種,烏倫古湖外來物種的移入,起始于1963年,截止1990年先后在外地引進、額尓齊斯河流入湖中有鯉魚、東方歐鳊等,這些魚類的進入豐富了種群結構,有些品種在湖中形成了優勢種群,對土著魚類未構成極大威脅,比如河鱸一直是烏倫古湖主要經濟魚類之一,但隨著1991年池沼公魚的引進,河鱸的產量急劇下降,不能形成規模產量。根據近幾年對新疆移植、增養殖天然水域中漁業資源變動資料的研究結果:新疆的土著魚類對新疆的水域環境均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能夠適應新疆高寒、高鹽度、較低水溫的水域環境,但在不同魚類之間的競爭能力不強,即土著魚類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從而發生漁業資源的變化。因此外來物種的無序、不科學的移入是造成烏倫古湖漁業資源下降,魚類小型化,經濟土著魚類減少的問題之一。
1.2 烏倫古湖水位下降、水體礦化度升高、水質富營養化趨勢明顯
由于降水量少,蒸發量大的原因,以及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阿爾泰后山降雪量逐年遞減,同時由于流域內生產生活用水的截流,流域內人口增多,耕地面積擴大,牧民定居后的草場建設增加,烏倫古河流域的人為濫采亂挖、超載放牧、經營粗放以及病害等諸多因素而導致流域內森林、植被退化和草場沙化面積不斷擴大,從而加劇了流域內的土地荒漠化進程,使得綠洲生態環境逐年惡化。加之烏倫古河上游農作物耕種大面積使用化肥、農藥及農田排堿水的注入,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水域和湖區濕地的生態環境,烏倫古河入河水量減少,使蒸發量大于來水量造成烏倫古湖水位下降水域面積縮小,導致水質礦化度增高,濕生、水生、中生植物減少甚至消亡,連鎖反應是氮、磷等營養鹽上升,水中浮游生物量增加,富營養化種類優勢度提高。
1.3 水生生物棲息環境惡化,魚類資源衰退
烏倫古湖濕地地處西北內陸干旱區,烏倫古湖主要是兩部分水域(布倫托海和吉力湖)。根據年份監測礦化度、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四項指標進行分析,烏倫古湖總磷、礦化度上升是湖泊生態惡化的主要原因,生態系統健康指數由89.73下跌至55.81,烏倫古湖生態系統健康狀態由很好惡化為中等。烏倫古湖濕地植物有22科43屬78種,其中水生植物10科15種;浮游植物8門115屬;沉水植物5科5屬7種。植被主要有水生植被、草本濕地植被和灌叢濕地植被等三種植被類型。水生植物分布于湖泊水域之中,主要有篦齒眼子菜群落、金魚藻群落等。草本濕地植被分布于湖泊的淺水區域、湖濱及附近河段四周的低階地、低洼地和水浸灘,主要有蘆葦群系、禾草群系等。烏倫古湖濕地動物有21目40科101種,其中魚綱4目6科22種;兩棲綱1目2科2種(綠蟾蜍、中國林蛙);爬行綱1目1科2種(棋斑游蛇、黃脊游蛇);鳥剛12目26科67種(鸕鶿、赤麻鴨等);哺乳綱3綱5科8種(狼、赤狐等)。由于氣候變化和烏倫古湖流域的生活和農牧業用水的增加,導致湖水補給水量減少,湖水水位下降,農業排堿水和牛羊糞便污染加重,加之過度捕撈和不合理的蘆葦采割,目前烏倫古湖濕地生態功能已大為減弱,濕地生態系統總體上處于不穩定狀態。導致濕地出現萎縮,湖濱沙化擴大,蘆葦資源減少且質量下降,濕地動植物資源大量減少等一系列生態退化問題,表現為濕地動植物資源減少,濕地自然生產力下降;濕地物種結構趨向簡化,生物多樣性降低;調水防災和降解污染能力減弱;阻滯土壤沙化和調節區域氣候功能降低。一系列生態連鎖反應,導致魚類生存環境惡化,漁業產量嚴重減少。尤其是1980年代,為了滿足農業灌溉需求,烏倫古湖上游建立五座水庫大壩,切斷貝加爾雅羅魚洄游路線,致使貝加爾雅羅魚產量劇減。由于自然環境的變化影響,烏倫古湖魚類種質資源面臨極大威脅,貝加爾雅羅魚和河鱸種群數量銳減,其他魚類產量也呈下降趨勢。河鱸、梭鱸、丁鱥、白斑狗魚、江鱈已經成為易危種,貝加爾雅羅魚和高體雅羅魚已被列為瀕危種。
2 應對保護措施
為了恢復烏倫古湖原有的生態平衡,有效保護漁業資源,福海縣采取了有效措施,切實保障烏倫古湖水域生態環境的恢復,使烏倫古湖水域漁業資源得以充分開發利用。
2.1 建立名優品種繁育場
為烏倫古湖增值放流提供苗種保障。目前建設的兩個苗種繁育場年繁育苗種可達2億尾。
2.2 補足入湖水量
繼續利用“引額濟海”工程來補足入湖水量,維持烏倫古湖水量需求,保障烏倫古湖自然生態平衡。
2.3 改善湖區水質
通過污水截留育葦工程和濕地恢復工程來改善湖區水質,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的生物多樣性,控制污染源與人工構建生態系統相結合,從湖區流域系統出發治理湖泊,恢復烏倫古湖生態鏈良性循環。
2.4 完善政策法規
完善對烏倫古湖流域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源控制管理的政策法規,協調烏倫古湖中上游污染治理,通過進行烏倫古河流域綜合管理來推動整個烏倫古湖的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促進人工調控和自然調控結合。使烏倫古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2.5 污染源治理
加大對工業源、農業源等污染源的治理,控制各類污染物排入烏倫古湖的濃度。
2.6 水質動態監測
加強對烏倫古湖的水質動態監測。按期對烏倫古湖主要斷面進行環境質量監測,建立烏倫古湖生態監測站,隨時監控檢測烏倫古湖生態變化。
2.7 加大生態環保資金投入
大力拓寬項目資金投入渠道,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依托項目建設解決生態環境保護資金短缺的問題,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可持續發展,使烏倫古湖流域的生態環境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2.8 建立環境管理制度
嚴格履行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制度,嚴把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關和“三同時”執行關,杜絕一切危害生態安全的建設項目開工建設,積極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從決策源頭上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3 結語
近幾年,福海縣委、縣政府通過采取封河育林、退耕還林還草、人工造林等多項措施,治理成效明顯,部分植被得到恢復,河谷林面積縮小的趨勢得到減緩,生態環境得到了部分恢復。但是,烏倫古湖保護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應統籌協調,加大烏倫古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做大我縣烏倫古湖旅游品牌。
參考文獻:
[1]任慕連編著,新疆吉利湖漁業[M],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0-101.
(責任編輯:柴方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