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萌 張瀾瀾 焦長軍
我省水面資源豐富,黑龍江、松花江等流域面積50km2以上河流1918條,拱衛或穿行于松嫩平原;興凱湖、連環湖、鏡泊湖、五大連池等6026個;已建、在建的水庫、航電樞紐累計達到1048個。全省總水域面積3498萬畝,其中可養魚水面1099.3萬畝,在“三北”地區13個省(市、區)中排在首位。全省現已采集發現魚類105種,其中宜于開發利用的經濟魚類40余種。鱘鰉、大馬哈魚、冷水性魚類細鱗和哲羅魚等都是我省的名貴特產種類;興凱湖大白魚、松花江鰲花被譽為我國“四大淡水名魚”。
1 全省漁業生產發展情況
2019年,全省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在600萬畝。水產品總產量64.8萬t;其中捕撈產量4萬t。漁業經濟總產值實現136.6億元。全省水產養殖產量實現60.8萬t。漁民人均純收入19724.6元。
1.1 健康養殖保障漁業增效、漁民增收
為保證消費者吃到滿意放心的水產品,我省以部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為牽動,大力開展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區)建設,積極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和模式。截止目前,全省已建成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160個。在這些示范場(區)的帶動下,水產健康養殖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同時,為了確保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我省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進行水產品藥殘檢測,進一步規范養魚生產行為,基本杜絕了違禁藥物的使用,提高了水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區)建設以及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使水產品進入市場流通具有了安全“通行證”,有力地保證了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全省漁業“兩品一標”認證達到83個,其中綠色食品認證26家,有機食品認證36家,地理標識認證21家。2019年在農村部組織的115批次(含5批次苗種)產地監督抽查抽樣中,我省已連續第七年檢測合格率100%;省農業農村廳農監處組織的產地監督抽查,共抽取的60個批次樣品,檢測結果也是100%合格。
1.2 地產名優品種養殖保存量做優增量
我省把發展具有龍江特色、暢銷價好的鱘鰉、興凱湖大白魚、泥鰍、方正銀鯽和黃顙魚等魚類的養殖作為重點工作,并進一步開發哲羅鮭、細鱗、牛尾巴、鰲花、重唇等地產名特優新品種。2019年全省繁育鱘鰉、興凱湖大白魚、懷頭鯰、方正銀鯽等地產名特優新魚類苗種5.6億尾,不但為全省名特優新水產品養殖生產發展提供了苗種支撐,還遠銷北京、湖北等全國十余個省區。
名特優新養殖生產的發展確保了養魚水面存量發展,并實現了增量做優。全省不斷加大省外名優品種河蟹等引進力度的同時,連續印發《黑龍江省水產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推廣河蟹、黃顙魚、翹嘴鲌、鱖、泥鰍、松浦鏡鯉、方正銀鯽、懷頭鯰8個品種,全省名特優新養殖面積已達320萬畝。
1.3 多輪協調驅動推動現代漁業發展
全省各地堅持運用科學技術改造漁業,使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漁業,利用加工龍頭企業提升漁業,使漁業發展方式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2019年全省舉辦各類培訓班400多期,培訓漁民1.3萬多人次,推動全省馴化養魚面積發展到40余萬畝。與此同時,全省具有一定規模的養魚場戶基本都裝備了投餌機、增氧機等,一些漁場還安裝了信息管理監管系統和水質監測系統,漁業生產管理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
全省設施漁業進一步發展。各地把發展設施漁業作為漁民增收、提高水域資源利用率的主要措施,強力推進。全省各地在發展漁業生產過程中,結合本地實際,積極開展出口創匯漁業、建設龍頭加工企業,已建有水產品加工企業21家,年實際加工量3734t(其中冷凍產品2012t,干腌制品582t),占全省水產品產量的0.6%。
1.4 轉方式調結構加速產業融合發展
全省各地努力建設不同層次、不同需求、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休閑漁業基地,大力發展休閑垂釣、觀光旅游、觀賞漁業、漁文化保護與開發等多種形式的休閑漁業,帶動促進漁(農)民增收。全省十三個市地已建各類休閑漁業場(館)近4000處,垂釣面積保持在100萬畝,其中冬釣館面積5000m2,室外冬釣面積6000畝。休閑漁業的蓬勃興起,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有機結合,使相關資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并發揮了效用。
各地采取不同方式大力發展稻田綜合種養技術,2019年全省11個市(地)、46個縣(市、區)承擔了“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集成示范”農業部示范推廣項目,稻田綜合種養輻射面積達到88.8萬畝。實行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相結合,探討摸索出“稻魚”、“稻鰍”、“稻蟹”等各種生產模式,取得明顯成效,實現了“一水二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效、糧魚雙贏”。
1.5 完善經營體制機制提高漁業發展活力
全省各地在穩定和完善漁業基本經營制度,保障漁業生產者依法享有長期而穩定的水域、灘涂承包經營權和使用權的同時,積極發展漁業合作社,鼓勵漁民以入股、租賃、合伙等多種形式發展聯合經營或組建漁業企業,提高漁業組織化程度。目前,全省漁民專業合作社已達143個,聯合社15個,漁業養殖企業236個,5個省級龍頭企業。
各地按照《黑龍江省農民家庭農場認定管理辦法(試行)》的要求,加強家庭漁場建設。在水產養殖集中連片地區,支持養殖大戶、家庭漁場、專業合作社、漁業企業等發展壯大,發揮規模經營主體在新技術應用、新品種推廣、新市場開拓、新業態發展上的引領作用,帶領廣大養魚場戶提高抵抗市場風險能力,讓傳統漁民搭上適度規模經營的“快車”。一些地方積極推行“PPP”模式,提高了漁業發展活力,加快了漁業發展步伐。
2 我省漁業經濟發展中的制約因素
雖然我省漁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存在著亟待解決的一系列難點、熱點問題。
2.1 投入于漁業的資金不足,制約全省漁業產業轉型升級
漁業作為弱質產業,長期以來全省漁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導致漁業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廣大養魚場戶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2.2 機制體制創新步伐緩慢,漁業的組織化程度偏低
全省漁業對市場的應變能力不強,關聯度較高的漁業生產場戶各自為戰,缺乏技術、信息、市場共享機制。漁業專業合作社整體規模偏小、數量較少,組織架構不規范,制度不夠健全,法律制度、扶持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
2.3 環境保護任重道遠,影響“生態優先”戰略實施
全省漁業環境污染包括面源污染危及漁業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工程開發建設項目如筑壩等活動影響,一些優良的產卵場、孵化場、育肥場以及洄游繁殖通道因漁業生態徑流不足造成漁業功能喪失。主要經濟水生生物資源不同程度衰退,重要漁區的漁獲物種類日趨單一,水生生物的多樣性出現下降,影響著“生態優先”戰略實施。
2.4 大宗地產魚精深加工整體落后,品牌建設開展不夠
一方面,現有水產加工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普遍不高,大宗地產魚精深加工整體落后。另一方面,很多漁業生產場戶沒有認識到漁業品牌建設的重要性和意義,更沒有理解漁業的品牌定位、品牌架構、品牌推廣、品牌識別、品牌延伸、品牌資產的作用。
2.5 水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滯后,制約著漁業強省建設
水產品冷鏈物流是流通領域關鍵一環,由于全省缺乏統一化冷鏈設施配置,水產品冷鏈物流設備落后,直接導致水產品的品質損失比較大。同時,冷鏈物流投資是一項大型的投資,而全省大宗水產品屬于中低端貨品,單純性地通過傳統的水產冷鏈物流服務來增值,效應不是非常明顯。
3 發展壯大我省漁業經濟的措施
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強制度、補短板、抓落實,堅持不懈穩數量、提質量、轉方式、保生態,引導漁業企業及漁民樹立市場意識,堅持市場導向,深化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漁業轉方式、調結構,全面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發展壯大我省漁業經濟,確保漁業持續增效、廣大漁民持續增收。
3.1 抓緊制定出臺水域灘涂規劃
結合我省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需要,在科學評價水域灘涂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力的基礎上,科學劃定各類養殖功能區,合理布局水產養殖生產,穩定基本養殖水域,保障漁民合法權益,保護水域生態環境,確保有效供給安全、環境生態安全和產品質量安全,實現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的發展總目標。
3.1.1 完善漁業管理基本制度。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漁業生產,按照要求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和養殖區,踐行“兩山”理論,保護水域灘涂生態環境,設定發展底線,穩定基本養殖面積,保障漁民合法權益。作為養殖水域灘涂使用管理的基本依據,嚴格依據規劃開展養殖水域灘涂使用管理,嚴格限制擅自改變養殖水域灘涂使用用途的行為與做法。在規劃范圍外,不再新建及改擴建養殖項目。其它生態保護或工程建設項目等占用規劃內養殖水域灘涂的,必須征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意見,按照有關要求對規劃進行修訂后實施,造成養殖生產者經濟損失的應依法給予補償。
3.1.2 為漁業發展提供依據。依據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統籌水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水域增養殖生產發展,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等禁養區禁止開展捕撈生產。限養區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優先采取污染防控措施,發揮增殖漁業生態功能,合理投放濾食性、草食性的當地土著品種,實現以漁抑藻、以漁凈水,修復水域生態環境。養殖區合理按照大水面、池塘、稻漁綜合種養等進行分型,科學發展。就是說在禁養區保護水生生物種質資源,在限養區維護生物多樣性,在養殖區可以放手根據市場需求發展多元化漁業生產。
3.1.3 推進漁業產業轉型升級。根據本地水域灘涂承載力評價結果和水產養殖產業發展需求,編制養殖水域灘涂開發利用和保護規劃,合理布局水產養殖生產,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明確區域經濟發展方向,合理安排產業發展空間。穩定淡水池塘養殖,發展湖泊水庫生態養殖,支持設施養殖向工廠化循環水方向發展,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和低洼鹽堿地養殖,實現合理儲備、有序利用、協調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3.2 圍繞漁業五大產業融合發展
3.2.1 推動特色養殖生產。一方面,積極搞好名優苗種繁育供應。要使鰲花、鱘鰉、重唇、雅羅魚、興凱湖翹嘴鲌、方正銀鯽、牛尾巴等能夠成為區域化養殖、形成一定產量并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生產者實現持續增收的名優品種。積極建設區域化布局合理的水產良種工程,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水產良種體系。另一方面,不斷完善漁業生產體系建設。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為中心,引導漁業生產企業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網絡化營銷,推動漁業轉方式調結構。
3.2.2 穩定發展捕撈漁業。全省捕撈漁業要實現零增長。一是完善工作體制機制建設。結合《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的相關部署,深化各水域漁政管理“河長制”工作。二是深入開展漁政執法檢查。集中力量開展打擊涉漁“三無”船舶非法捕撈和清理整治“絕戶網”等違規漁具專項行動,特別是要嚴厲打擊“電、毒、炸”行為。同時,實行禁漁制度,確保各項禁漁管理措施落到實處。三是強化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大力保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規范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認真抓好生態補償措施落實。
3.2.3 積極開展流通加工。積極發展水產品冷鏈物流,通過構建公共型冷庫、企業聯盟、復合型冷鏈物流系統,實現我省漁業冷鏈物流資源的合理配置,打造我省水產品冷鏈物流的平臺經濟。同時,依托“龍江絲路帶”建設,促進地產魚加工(包括來料加工)企業落地,加強方便、快捷水產加工品開發研究,推動水產加工品進超市、進社區、進學校、進營房。鼓勵發展訂單銷售、電商銷售等方式,使加工生產出來的水產品“知名、優質、便捷、簡單、無處不在”。并且,依托線上交易和線下銷售渠道的不斷拓展,進一步提高地產魚市場占有能力,實現“養的好”向“銷的好”延伸,再由“銷的好”倒逼“養的更好”升級增效,再造和提升漁業。
3.2.4 加大資源增殖力度。據測算,每生產1kg以浮游生物為食物的魚類,可從水中帶走29.4g氮、1.46g磷、118.6g碳。通過在湖庫生態功能區合理搭配放養鰱鳙、大銀魚、湖白鮭等,實現低碳碳匯漁業生產。配套建設苗種繁育基地,帶動大中水面周邊商品魚池養殖生產,拉動苗種生產場苗種繁育,逐步建立綠色、有機水產品生產基地。繼續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大瀕危物種鱘鰉,洄游性魚類大麻哈魚、灘頭雅羅魚,珍稀品種哲羅魚、興凱湖大白魚等增殖放流力度,養護漁業資源。
3.2.5 著力推動休閑漁業。全國漁業三次產業的產值比為50:24:26,而我省漁業三次產業的產值比卻為85:5:15。因此,要深入挖掘“魚文化”,壯大發展“魚產業”,做大做強“魚經濟”,推動區域化休閑漁業發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建設冰雪經濟強省”的戰略部署,抓緊制定冰雪漁業經濟發展規劃,根據資源特點,合理布局,促進冰雪漁業經濟科學有序發展。
3.3 推進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
結合我省實際,因地制宜開展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
3.3.1 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行動。通過開展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行動,建立“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推廣基地”和推廣技術模式,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樣板,輻射帶動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廣泛應用,促進全省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
3.3.2 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行動。通過開展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行動,建立“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技術模式推廣基地”,集成示范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模式,實現養殖尾水資源化綜合利用或達標排放,輻射帶動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取得新進展,促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
3.3.3 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通過實施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建立水產養殖用藥減量模式推廣點,推廣點獸藥使用量同比平均減少5%以上,抗生素類獸藥使用量同比平均減少10%以上,形成一批標準化技術成果和用藥減量化技術模式,養殖者規范用藥意識和用藥水平明顯提高,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
3.3.4 膨化顆粒飼料示范推廣行動。通過膨化顆粒飼料示范推廣行動,建立膨化顆粒飼料示范推廣點。相關技術試驗示范取得新進展,力爭推廣示范點的膨化顆粒飼料應用占比不低于60%,促進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
3.3.5 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通過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開展水產新品種試驗推廣,建立水產新品種試驗推廣基地,制定新品種良法配套技術規范。示范推廣優質、高效、多抗、安全的水產新品種,輻射帶動有條件的養殖企業廣泛參與,提升水產養殖良種化水平。
(責任編輯:孔令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