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璐璐 霍瑜



摘要 基于新疆建設兵團農一師相關調查數據,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為例,從職工資本稟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友好性4個方面入手,構建技術接受模型,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響職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采納行為的主要因素。結果表明:①職工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采納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其資本稟賦的影響。其中職工的年齡、兼業情況對職工采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行為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家庭年收入、種植規模對職工采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行為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②職工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采納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友好性的影響。其中,他人意愿感知、經濟效益感知和生態環境感知均會對職工采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行為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
關鍵詞 綠色農業技術;采納行為;認知行為;資本稟賦;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中圖分類號 F32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11-0261-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the 1st Agricultural Division of Xinjiang Construction Corps, taking the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pests and diseases as an example, we built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rom employee capital endowment,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perceived friendliness. And we used Logistic model to analyz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behavior of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for workers and pes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rst, the behavior of employees adopting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for pests and diseases is largely affected by their capital endowments. The age and concurrent employment of the employees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behavior of the employees adopting the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pests and diseases. And the annual household income and planting scale of employee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behavior of employees adopting green pest control technologies for pests and diseases. Second, the behavior of employees adopting green pest control technology for pests and diseases is also affected to some extent by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perceived friendliness. And the perception of others willingness, the perception of economic benefits and the percep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l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behavior of employees adopting green pest control technologies for pests and diseases.
Key words Gre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Adoption behavior;Cognitive behavior;Capital endowment;Green pest control technology
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始終占有重要地位,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探索,特別是綠色農業的發展,已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1]。但從過去幾十年現代農業為國家工業化、城市化作出的巨大貢獻來看,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還是依靠簡單農業勞作、有限資源的過度開采、化肥農藥等物品的過量使用,這使得農業資源利用率低下、農業生產環境污染嚴重以及農產品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難以保證[2-3]。為解決該類問題,新疆各地區開始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推廣并應用一系列環境友好型的綠色農業技術,其不僅可以提高土壤質量,改善生態環境,還能夠提高農業生產力,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減少農產品農藥殘留和重金屬超標等一系列問題。
目前,新疆紅棗種植規模已達到46.7萬hm2,占全國紅棗種植總面積的1/4 左右,棗樹雖在新疆地區適應性強,但其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還是容易出現一些病蟲害問題,這不僅影響棗樹的正常生長,還會使得紅棗產量低、品質差,因此做好棗樹病蟲害防治工作是使得棗樹獲得優質高產的重要手段。棗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即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最大限度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以此來保障紅棗的質量安全[4]。但是目前很多農戶對該類技術采用意愿不強,如何突破既有限定,提高農戶對綠色農業技術的認知程度,使其能夠認可、接受并應用到農業生產實踐中,對實現農業綠色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學界針對綠色農業技術采納行為,主要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向進行研究。部分學者通過假設農戶的綠色技術采納行為以預期效用和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進行定性分析。崔和瑞等[5]通過建立政府-農民演化博弈模型,假設雙方均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原則,在理論上定性分析,得出政府加大對綠色農業生產的監督力度,減少農戶購買技術的成本能夠推動綠色農業技術的采納行為。程凌燕[6]對農業技術擴散理論加以闡述,對我國綠色農業技術現狀加以定性分析,得出資源短缺地區該類技術的需求更為迫切,提出政府部門應激勵與約束機制雙管齊下,才能使農民自覺主動的將綠色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實踐中。除此之外,大多數學者則通過實地調研獲取微觀數據,對影響農戶采納綠色農業技術的因素進行了定量研究。利用Sem模型、Logistic模型、Probit模型、演化博弈模型等計量方法,分析得出資本稟賦[7]、農戶技術認知[8-9]、土地經營規模[10]、政府優惠政策及補貼[11]、非正式制度約束[12]、社會資本和社會規范[13-14]等因素均對此類技術的使用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
綜上,現有研究表現出以下特點:①從研究對象來看,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一般農戶,對于具有一定土地規模的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農場主類的新型經營主體的研究相對較少。②從研究內容來看,針對綠色農業技術的研究多從物化型技術層面考慮,如生物農藥、測土配方肥、農用器具、良種培育等。對于農戶需長期學習并掌握的軟技術(如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科學施肥施藥技術)的認知程度及采納行為的研究則相對較少。③從研究區域來看,新疆地處偏遠、形式復雜,其地域及人口的特殊性,使得學界對于新疆地區綠色農業技術采納行為的定量研究相對較少。鑒于此,筆者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地區第一師的紅棗種植大戶、農業合作社帶頭人及相關企業的技術職工為研究對象,對農戶需長期學習并掌握的軟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認知程度及采納行為進行定量研究。在原有TAM模型的基礎上引入“感知友好性”因素,從職工資本稟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友好性四方面入手,構建出符合新疆地區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采納行為的15項指標,運用Logistic模型分析得出影響農戶綠色農業技術采納行為的主要因素,以此為新疆地區推廣綠色農業技術、改善生態環境提供一定參考。
1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1.1 理論分析
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Davis運用理性行為理論解釋用戶對信息系統的接受行為時所提出的一個模型,是基于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和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的繼承[15-16]。該模型認為目標系統的使用主要取決于行為意向,行為意向受使用態度支配,而“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決定用戶使用態度主要因素。因此,筆者在構建模型時結合前人學者研究,在現有TAM模型的基礎上引入“感知友好性”這一外部因素,選取資本稟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友好性等變量作為自變量。具體模型分析框架見圖1。
1.2 研究假說
1.2.1 資本稟賦。
資本稟賦是指職工的個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其中包含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種植規模和有無兼業等。Doss等[17]在研究非洲農戶新型技術選擇的影響因素時發現性別會對所有農業成本的投入、農業種植規模、技術選擇偏好等產生影響。Thangata等[18]在研究撒哈拉地區農戶采納玉米間作新型技術的影響因素時指出,農戶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和兼業程度對于其采納新型技術均會產生正向影響。李衛等[19]在研究黃土高原地區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用行為時發現年齡偏小且文化程度高的農戶更傾向于采用該類技術?;谏鲜龇治觯撗芯刻岢鲆韵录僬f。
假說H1:資本稟賦影響職工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采納行為。該研究預期,男性職工采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意愿強于女性職工;年齡對職工采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行為產生負向影響;文化程度和家庭年收入水平均會對職工采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行為產生正向影響;職工的兼業情況負向影響農戶對該技術的采納。
1.2.2 感知易用性。
感知易用性是指職工在主觀上認為使用綠色農業技術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包括職工對技術操作難易程度的主觀判斷(易用程度感知)、對獲取相關技術培訓與指導途徑的感知(獲取途徑感知)、對其他職工使用該技術意愿的感知(他人意愿感知)。朱萌等[20]研究表明農業基礎設施的獲取條件、農業技術培訓的難易程度顯著正向影響種稻大戶的農業技術采用行為。劉洋等[21]通過對綠色防控技術的研究得出,技術的易用程度越高,農戶對綠色防控技術的采納意愿就越強烈?;谏鲜龇治?,提出以下假說。
假說H2:感知易用性影響職工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采納行為。該研究預期,易用程度感知、獲取途徑感知和他人意愿感知均對會對職工采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行為產生正向影響。
1.2.3 感知有用性。
感知有用性是指職工在主觀上認為使用綠色農業技術所能帶來的最終利益,包括職工認同使用該類技術能夠提升自身經濟效益(經濟效益感知)、能夠改變現有的高污染、高耗能的生存結構(生產結構感知)、能夠降低目前的生產投入成本(投入成本感知)。何可等[22]在研究生物質資源減碳化利用的基礎上,得出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農戶對生物質資源減碳化利用的接受行為?;翳さ萚10]研究認為農戶對生產結構、經濟效益的感知顯著影響較大規模農戶,對成本的感知顯著影響中等規模農戶。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說。
假說H3:感知有用性影響職工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采納行為。該研究預期,經濟收益感知、生產結構感知和投入成本感知均對會對職工采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行為產生正向影響。
1.2.4 感知友好性。
感知友好性是指職工在主觀上認為使用綠色農業技術所能享有的直觀感受,包括職工對技術培訓服務的滿意度(服務滿意感知)、技術使用風險(技術風險感知)以及生態環境的改善所帶給農戶的直觀感受(生態環境感知)。黃曉慧等[23]在對陜甘寧3省的1 152戶農戶進行調查時發現農戶對生態補償政策的滿意度、對技術能改善生態環境的感知,均會對農戶采用水土保持技術有正向影響。滿明俊等[24]研究認為技術風險程度、資源環境分布情況對樣本地區農戶的技術采納意愿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說。
假說H4:感知友好性影響職工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采納行為。該研究預期,服務滿意感知、技術風險感知和生態環境感知均對會對職工采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行為產生正向影響。
2 數據來源與樣本特征
2.1 數據來源
課題組于2018年9—12月對新疆建設兵團第一師所屬的九團、十團、十一團、十二團、十三團、十六團的紅棗種植大戶、合作社帶頭人及相關企業的技術職工等為調查對象,對其對紅棗種植過程中所采納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認知程度及使用情況進行抽樣調查和訪談。調查對象選取綜合考慮了該地區的農業技術采納程度、數據收集難易程度及調研成本等相關因素。根據學者樣本設計[25],按Scheaffer抽樣公式N=n(n-1)×g2確定樣本容量,g為抽樣誤差(取5%左右),根據公式得出該研究調查問卷的適宜樣本容量為200左右。為問卷發放方便,該研究共投放調查問卷確定250份,回收183份,回收率約為73%,匯總并刪除缺失值問卷12份,獲得有效問卷171份,問卷有效率約為93%。此次調查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對農戶進行面對面的訪談,數據質量真實可靠,滿足統計分析的需要。
2.2 樣本特征
調查結果顯示,樣本區域的農業勞動力以年齡在36~54歲的男性為主,且該類人群文化程度主要為初中及以下,說明樣本區域勞動力年齡相對偏大且文化程度偏低;約有75.4%的樣本區域職工家庭年收入在0~6萬元,3.5%的樣本職工家庭年收入存在負值,需依靠補貼維持基本收入;約有61.4%的樣本區域職工不存在兼業情況,說明該地農業收入占比較高;約有78.5%的職工紅棗種植規模在2.667 hm2左右,說明樣本區域的紅棗種植具有一定規模;約有56%的樣本區域職工已經采納過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說明該技術的采納效率相對較低;約有86%的樣本區域職工了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表明樣本地區職工對于綠色農業技術的認知水平相對較高,有效反映了兵團職工和相關企業對于綠色農業技術關注程度。樣本區域職工基本統計特征如表1所示。
3.2 變量賦值
模型量表經專家商定,結合預調查結果進行了相關修改。其中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以及感知友好性量表,參考前人的設定[21]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進行賦分,由“完全不同意”至“完全同意”分別用“1”到“5”賦值,對應值越大表示越贊同。量表中職工資本稟賦中的相關數據根據統計結果自行賦值。模型中各變量具體含義及各個變量的預測方向如表2所示。
4 結果與分析
4.1 數據處理結果
在對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前,運用SPSS 20.0統計分析軟件對統計數據進行了信度與效度檢驗。由表3可知,資本稟賦、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感知友好性每個維度間的Cronbachs ?Alpha值均大于0.6,且各因子間內部一致性相對良好,故此問卷數據信度良好。此外,該研究選用KMO值與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來判定量表效度。一般而言,只有當KMO檢驗系數>0.5且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顯著性<0.05時,問卷才具有結構效度。該研究KMO的最小值0.562>0.5,Bartlett的顯著性<0.05,故此問卷數據效度良好。同時,模型的估計結果顯示,-2倍的對上似然函數值為35.258a,Cox & Snell R2 和Nagelkerke R2分別為0.442和0.81,趨近于1,這表明該模型的擬合優度較高,用此模型分析數據是合理且具有統計學意義。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
4.2 結果分析
4.2.1 資本稟賦對職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
回歸結果顯示,年齡變量在0.1的置信水平上負向影響職工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采納行為,與預期一致。這表明,較年輕的職工對新技術風險的承受能力較強,因而更愿意學習并長期采納綠色農業技術。而較年長的職工則對技術成本、技術可操作性的接受能力較弱,因而更愿意拘泥于傳統的農業技術。
家庭年收入變量在0.05的置信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職工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采納行為,與預期一致。這表明,家庭年收入高的職工們更傾向于采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主要原因是調研區域的職工們多為紅棗種植大戶、農業合作社帶頭人及相關企業的技術職工,其家庭年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地方區域的一般農戶,他們具有一定的技術風險和技術成本承擔能力,并且時常能接收到相關的農業技術培訓課程,因此在滿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同時更愿意采納新型綠色農業技術。
種植規模變量在0.05的置信水平上正向影響職工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采納行為,與預期結果一致。這表明種植規模越大,職工們對于農業生產就會越重視,其中投入的勞動力比重也會相對加大。比重加大的同時也會使得相繼的投入成本不斷增加,為長效解決并替代多余的勞動力成本,職工們對于綠色農業技術的采用比率也會不斷增加。
此外,職工是否兼業變量在0.01的置信水平上負向影響職工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采納行為,與預期一致。這表明,以務農為主的職工們其家庭總收入中農業收入占比較大,他們把一年的收入大都投入到了農地耕作中,因此他們對于那些新型實用,并且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業經濟收入的技術較為關注。
4.2.2 感知易用性對職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
回歸結果顯示,職工對于他人意愿的感知在0.01的置信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樣本區域職工采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行為,與預期一致。這表明,職工對于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采納意愿極易隨他人技術的使用意愿而發生改變。他人使用意愿越強,職工們的采用率就越高。由此看出我國獨有的社會環境與文化習俗,造就了一種極具中國特色的“熟人社會”,職工們在考慮采納此類技術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會考慮他人在使用該類技術后是否已達到預期的期望與效果。統計結果表明,只有13%的職工會因技術過于困難而拒絕采納病蟲害綠色技術,極大多數職工對于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采納行為都是積極響應的。這說明,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種植大戶、科技示范戶、農業合作社帶頭人等的技術使用意愿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職工采納綠色農業技術的行為,強化了職工采納綠色農業技術的意愿,促進了該地區農業綠色化發展。
4.2.3 感知有用性對職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
職工對經濟效益的感知在0.05的置信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樣本區域職工采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行為,與預期一致。這表明,投入使用過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職工們對該類技術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感知是顯而易見的。職工們對收益增加的感知越明顯,對該類技術的需求也越強烈。增產增收是職工們選擇該項綠色技術時考慮的首要因素,只有令職工認識到投入使用綠色農業技術所帶來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能達到利潤最大化時,他們才會愿意采納綠色農業技術。從調研結果來看,紅棗種植規模較大的職工,其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使用程度約占79%,在訪談過程中了解到新疆地區的紅棗近幾年經濟效益并不理想,兵團職工對紅棗價格的回升還在觀望當中,因此短期內他們并不會選擇放棄紅棗的種植改換其它作物。反觀市場,消費者們對綠色農產品的需求不斷攀升,新疆紅棗的產品質量也需大幅提升,因此,繼續采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能給兵團職工所帶來的盈利性和經濟效益是非??捎^的。
4.2.4 感知友好性對職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
職工對生態環境的感知在0.05的置信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樣本區域職工采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行為,與預期一致。這表明,職工們對生態環境的認知越強,其響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采納的行為也就越明顯。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為代表的綠色農業技術是具有正外部性和生態環境效益的新型農業技術,職工們對該類技術的認知程度越高,對其能改善生態環境的感知也就越強,從而對該類綠色農業技術的需求意愿就越大。根據統計可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對生態環境感知強的職工采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概率是對生態環境感知弱的職工采用該項技術的1.5倍。可能的解釋是,職工對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感知度已經直接作用到生態食品安全風險中,職工充分意識到目前農產品生產的過程中存在嚴重的技術安全問題。比如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的使用率超標,農作物內部出現重金屬殘留等問題。因此,職工們更傾向于采納綠色農業技術,改善生態環境。
5 結論與啟示
該研究通過構建技術接受模型,對影響職工采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因素進行研究,得到如下結論:①資本稟賦對職工采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行為有影響。其中,職工的年齡、兼業情況對職工采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行為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家庭年收入、種植規模對職工采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行為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②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友好性對職工采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行為有經濟意義上的正向影響。其中,他人意愿感知、經濟效益感知和生態環境感知均會對職工采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行為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
基于以上研究結果,得出如下啟示:①年輕職工對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采用意愿更強,因此在進行相關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與宣傳時,相關農業部門與技術推廣人員應將年輕職工作為技術推廣的主要目標。②應結合新疆地區實際情況,對采用綠色農業技術的職工們進行農業生產補貼,完善相關農業生產補貼制度,以此增加職工們采用綠色農業技術的收益,提高職工們采用綠色農業技術的積極性。③要切實提高職工們的農業總收入,保障職工們初期的農業生產投入,相關領導部門理應加大對農村信貸的支持力度,通過“先發展,再規范”的方式活躍農村金融市場,興辦村鎮金融機構,健全農業保險體系,鼓勵當地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建立健全農業再保險機制。④采用多形式渠道(電視、廣播、宣傳欄、社區等)向職工們及時公布最新的農業科技信息,促進職工們積極參加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給職工提供相應的教育培訓、技術指導、政策講解等多種服務方式來強化職工們對綠色農業技術的認識與了解。
參考文獻
[1] 張春梅.綠色農業發展機制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2] 周建華,楊海余,賀正楚.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技術的農戶采納限定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2(2):37-43.
[3] 曹斌.兩型農業發展狀況及其生產效率的評價[D].長沙:中南大學,2011.
[4] 李春誠.新疆地區棗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8,38(8):220.
[5] 崔和瑞,趙天.雙元視角下綠色農業技術擴散的演化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0):251-257.
[6] 程凌燕.節能生態農業技術擴散機制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4):134-137.
[7] 張童朝,顏廷武,何可,等.資本稟賦對農戶綠色生產投資意愿的影響:以秸稈還田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8):78-89.
[8] 黃曉慧,王禮力,陸遷.農戶認知、政府支持與農戶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研究:基于黃土高原1152戶農戶的調查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9,33(3):21-25.
[9] 吳雪蓮,張俊飚,豐軍輝.農戶綠色農業技術認知影響因素及其層級結構分解:基于Probit-ISM模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36-45,145.
[10] 霍瑜,張俊飚,陳祺琪,等.土地規模與農業技術利用意愿研究:以湖北省兩型農業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6(7):19-28.
[11] 楊鈺蓉,羅小鋒.減量替代政策對農戶有機肥替代技術模式采納的影響:基于湖北省茶葉種植戶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8(10):77-85.
[12] 郭利京,趙瑾.非正式制度與農戶親環境行為:以農戶秸稈處理行為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11):69-75.
[13] 秦明,范焱紅,王志剛.社會資本對農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來自吉林省703份農戶調查的經驗證據[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6):14-20.
[14] 陳欣如.社會規范對農戶采用農業節水技術行為的影響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
[15] DAVIS F D,BAGOZZI R P,WARSHAW P R.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J].Management science,1989,35(8):982-1003.
[16] 胡燦.終端網絡交易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及其對市場交易的影響研究[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15.
[17] DOSS C R,MORRIS M L.How does gender affect the adoption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s?The case of improved maize technology in Ghana[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25(1):27-39.
[18] THANGATA P H,ALAVALAPATI J R R.Agroforestry adoption in southern Malawi:The case of mixed intercropping of Gliricidia sepium and maize[J].Agricultural systems,2003,78(1):57-71.
[19] 李衛,薛彩霞,姚順波,等.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基于黃土高原476戶農戶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7(1):44-57.
[20] 朱萌,沈祥成,齊振宏,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技術采用行為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蘇南地區種稻大戶的調查[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8):92-99.
[21] 劉洋,熊學萍,劉海清,等.農戶綠色防控技術采納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湖南省長沙市348個農戶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5,20(4):263-271.
[22] 何可,張俊飚,蔣磊.生物質資源減碳化利用需求及影響機理實證研究:基于SEM模型分析方法和TAM理論分析框架[J].資源科學,2013,35(8):1635-1642.
[23] 黃曉慧,陸遷,王禮力.資本稟賦、生態認知與農戶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研究:基于生態補償政策的調節效應[J].農業技術經濟,2020(1):33-44.
[24] 滿明俊,周民良,李同昇.農戶采用不同屬性技術行為的差異分析:基于陜西、甘肅、寧夏的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10(2):68-78.
[25] 胡晨成.基于農戶生計視角的三峽庫區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