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琦斐
摘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解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破解農村人才瓶頸,解決好“誰來種地”和“怎樣種地”問題的重要途徑。分析了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實意義和基本途徑。
關鍵詞 鄉村振興戰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途徑
中圖分類號 G72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11-0280-03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making arrangement made by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solving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in the current society, realizing the goal of “two hundred years”, and realiz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the people. Cultivat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bottleneck of rural talents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who will plant land” and “how to plant land”.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basic ways of cultivat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New professional farmers;Cultivation;Way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于破解農村人才瓶頸,解決好“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破解農村人才瓶頸,解決好“誰來種地”和“怎樣種地”問題,助力農業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戰略舉措。筆者討論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實意義和基本途徑。
1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實意義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關鍵時期,大力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于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迫切需要。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新型職業農民”以來,連續8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尤其是2018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可見,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迫切需要。
其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迫切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目前,我國農業已發展成為勞動、技術、資源、資金密集型行業[1],農業的持續發展、農產品產量的提高及農產品加工,越來越依靠農業生產技術。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大量高素質的現代農民,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能夠為提高農業生產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可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迫切需要。
第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破解農村人才瓶頸,解決好“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問題的迫切需要。當前,大量青年農民進城務工,導致“農村老齡化、村莊空心化”[2],農業生產“后繼乏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已成為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重大社會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解決農業生產人才問題,關鍵是要吸引、培養、留住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農業人才。一方面,要制定優惠政策和激勵機制,吸引外出務工青年返鄉務農,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另一方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活環境,鼓勵新型職業農民扎根農村、建功立業。近年來,國家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目的在于培育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以農業為職業的現代農業從業者,不斷擴大職業農民隊伍,提高職業農民素質,更好地服務現代農業。可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破解農村人才瓶頸,解決好“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問題的迫切需要。
第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農業現代化的迫切需要。農業經濟增長,依賴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根本在于農業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隨著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專業性增強、技術含量增加,迫切需要具有現代農業理論知識、生產技術及經營管理能力的職業農民。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青年農民大多進城務工,目前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年齡大、文化素質低、缺乏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操作能力的傳統農民,嚴重影響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可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提高農民素質、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農業現代化的迫切需要。
2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基本途徑
2.1 完善政策制度
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必須不斷完善政策制度[3]:一是健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養制度。要出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養制度,確定培育計劃,明確培育對象、培育方式、保障措施和考核要求。二是健全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制度。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分級、分類對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進行新型職業農民認定,合格者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證書,并將其信息錄入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網,實行電子化、動態管理;鼓勵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及鑒定,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三是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優惠政策。要制定教育培訓、土地流轉、金融貸款、財政補貼、稅費減免、農業保險、創業扶持、產業扶持等優惠政策,激發廣大農民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認定的積極性。
2.2 健全培育機制
2.2.1 健全資金保障機制。構建以政府投資為主體,社會機構積極參與的多形式、多層次的資金投入格局[4]。一是積極申報培育項目,爭取項目資金,這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主要資金來源;二是通過稅費減免等方式,鼓勵企業、社會組織捐資,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三是根據實際需求和市場行情,實行政府資助和個人負擔相結合,將有限的資金向緊缺人才、種糧大戶、養殖大戶和農村帶頭人傾斜[5],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四是創新農村金融機構服務方式,以無息貸款方式為新型職業農民創業提供資金支持,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在實踐中成長并走向致富之路。
2.2.2 建全跟蹤服務機制。一方面,主辦部門和培育單位根據培育計劃,以技術指導、新技術推廣、農業信息發布為重點,為學員提供集中授課后為期一年的跟蹤服務。另一方面,以縣為單位,成立新型職業農民服務中心,由縣農業農村局管理。服務中心組建農業專家隊伍,通過電話、信息平臺、APP等方式,隨時保持與參訓學員的聯系,進行技術指導,或者定期派專家深入生產現場開展技術指導;服務中心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新技術培訓、農業信息、資格認定、政策咨詢、創業指導等服務。通過多樣化方式,構建跟蹤服務長效機制,持續提供全面、有針對性的跟蹤服務。
2.2.3 健全考核機制。規范培育過程,保證培育質量,必須健全考核機制。在考核機制中,要明確考核主體及其職責、考核對象、考核內容、考核方式與手段、考核要求及考核結果的應用,要建立科學完善的考核指標體系。通過考核,激發主辦部門履職盡責的積極性和責任擔當,激發培訓機構承辦培育項目的積極性和責任感,激發參訓學員學習積極性和主人翁意識,共同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2.2.4 健全溝通協調機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涉及農業、人事與社會保障、教育、婦聯等部門,承擔培育任務的有農廣校、涉農高校、社會培訓機構、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企業等,各部門、各培訓單位各自為政,缺乏溝通與合作,培訓資源重復建設,利用率低。因此,必須健全溝通協調機制,實現資源共建共享,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優化培育質量。一方面,從制度層面理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管理體制,明確主辦部門、協助部門,各部門分工合作;另一方面,由主辦部門牽頭,組織相關培訓單位共同研究培育方案,共同組織實施,發揚優勢,揚長避短,形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格局。
此外,還要不斷健全激勵機制、農村土地退出機制、技術供給機制等,激發活力、規范管理、確保質量,推動培育工作順利開展,促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
2.3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需要大批政策水平高、理論知識扎實、農業生產技術過硬、農業生產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是建立師資資源庫,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教師加入資源庫實行自愿申請、集中審核、擇優錄取制度[6]。以農廣校教師為主體,從全省農業主管部門、高校、科研院所、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企業、農技站選聘一批懂政策、有扎實理論、有過硬技術、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政府官員、專家、教授、農技員,組建一支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二是加強教師培訓。要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堅持外出學習和內部培訓相結合、專業知識學習與教研活動相結合、示范課與教學比武相結合、課堂培訓與田間地頭鍛煉相結合的原則,系統地開展教師培訓,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
2.4 用好農業科教云平臺,實現“互聯網+培育”
目前,國家及各省農業主管部門都開發了農業科教云平臺。通過平臺,進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在線學習、管理與考核。近年來,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踐中,充分利用“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和湖南省“湘農科教云平臺”,形成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育模式。利用科教云平臺,學員能方便地掌握國家及湖南省農業政策,學習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了解全國各地尤其是湖南省農業產業發展現狀、發展前景及農業資源、旅游資源情況,尋找發展機遇。隨著互聯網技術逐漸深入農村,努力建好、用好農業科教云平臺,實現“互聯網+培育”,教師在線授課和技術指導,學員在線學習和技術咨詢,政府部門在線管理,第三方機構在線評價,既便捷又能降低培育成本。實踐表明,“互聯網+培育”能不斷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有利于新型職業農民終身接受學習和訓練[7]。
2.5 深化教學改革,優化培育質量
2.5.1 創新教學模式。近年來,全國各地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踐中,探索出多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如“農民田間學校模式”“雙培養模式”“聯合培育模式”“政府主導企業扶持模式”及“一主多元培育模式”等[8-9]。2016年以來,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先后承擔了衡陽市2016級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班、衡陽市2017級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班、2019年湖南省新型職業女農民培育工程等項目。認真研究學員的文化素質、身心特點、社會經歷、學習特點和農業生產規律,積極探索出“課堂教學+現場教學+跟蹤服務”培育模式。課堂教學在學校完成,主要完成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培訓內容,開展學員論壇,交流學習心得;現場教學在實踐基地完成,一方面,邀請實踐基地專家授課,分享創業案例。另一方面,到生產現場參觀,聆聽專家現場講解;跟蹤服務為期1年,由授課專家、農技員深入田間地頭為學員提供技術指導。實踐表明,該培育模式既有理論學習又有案例分享,既有課堂講授又有現場技術指導,培育效果好,深受學員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