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從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已經取得了不菲的業績。2019年,我國已成為沿線25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對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50.4億美元,完成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979.8億美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新設企業5591家,直接投資84.2億美元,較上年增長30.6%。2014年至2019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值累計超過44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6.1%;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2.1萬列,通達歐洲大陸18個國家、57個城市;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建立起一批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累計投資額達350億美元。
建設自貿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針對新形勢下國家發展愿景做出的重大決策,是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戰略。自貿試驗區不是打造“經濟飛地”,而是對標國際最高水平以制度創新試驗、復制和推廣來引領和推動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對外開放,充當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和制度創新的試驗田。自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在上海浦東新區正式掛牌設立以來,自貿試驗區戰略不斷向縱深推進,成效顯著。一是試點省份和城市分批次逐步擴大。上海自貿試驗區經歷了兩次擴容,2019年增設了臨港新片區。自貿試驗區在全國范圍內經歷了四個批次的擴容,數量增加到18個。二是自貿試驗區“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探索出許多制度創新成功經驗。實踐表明,自貿試驗區已經成為了“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抓手。
自貿試驗區已經形成空間網絡布局
目前,自貿試驗區已經形成有效對接和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空間網絡布局。18個自貿試驗區分別位于華東、華南、華中、西南和東北地區,覆蓋了我國所有的沿海省市和重要的內陸省市。以獨有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結構,串聯起“一帶一路”國內段的主要經濟區位和重要的港口、航空口岸以及鐵路、公路、水路等交通樞紐,呈現出梯度發展、東中西協調、陸江河海空統籌的“1+3+7+1+6”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上海自貿試驗區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長汀經濟帶和推動市場主體“走出去”的橋頭堡;廣東自貿試驗區依托港澳、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建設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天津自貿試驗區要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福建自貿試驗區“發揮對臺優勢”“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在第三批七個自貿試驗區中,浙江自貿試驗區志在成為東部地區重要海上開放門戶示范區、國際大宗商品貿易自由化先導區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資源配置基地;河南白貿試驗區打造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重慶自貿試驗區的目標是成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互聯互通重要樞紐;遼寧自貿試驗區肩負中蒙俄經濟走廓和面向東北亞地區開放的任務;湖北自貿試驗區在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和推進長汀經濟帶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海南自貿試驗區致力于把海南全島打造成為我國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臨港新片區強調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第五批六個自貿試驗區的“總體方案”也鮮明提出結合自身貿易、投資、地緣等優勢主動融入和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任務和要求。
自貿試驗區已經形成制度規則框架
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不斷深化,承載了更多“一帶一路”倡議合作、開放、互利共贏等內涵要求。2013年,上海自貿試驗區甫一掛牌即承擔了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的重要使命。2015年,《進一步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明確了_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兩項基本職能:一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二是探索區域經濟合作新模式。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2018年,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2019年,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設立,目標是“對標國際上公認的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園區,選擇國家戰略需要”“成為我國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另外六個新設自貿試驗區也被賦予了各有側重的差別化改革試點任務。自貿試驗區規則架構的四個方面
自貿試驗區有效對接和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規則架構由四個方面構成。其一是對標同際最高標準的貿易便利化制度創新。貿易暢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容。截至2019年7月,自貿試驗區試驗成功并復制推廣的貿易便利化措施64項,包括“海關通關一體化”“先進區,后報關”批次進出、集中申報、完善貨物狀態分類監管制”“貿易單一窗口”以及內銷選擇性關稅、(完善)啟運港退稅、(擴大)境外投資者直接再投資遞延納稅和(完善)對外投資遞延納稅等涉外稅收政策等。其二是遵循國際通行規則的投資便利化制度創新。推進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提升投資政策透明度和投資管理行政效率是自貿試驗區的重要任務。六年來,自貿試驗區共復制推廣相關制度創新成果81項。企業準入“單一窗口”和投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是自貿試驗區投資便利化制度創新的核心。其三是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商事制度改革,包括“證照分離”“網通辦”商事登記制度、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以信用約束為主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保障措施法治化和信息化等,共34項制度創新被復制被推廣。其四是本著金融服務實體原則,自貿試驗區“深化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市場的深度合作,拓展海外融資、保險等金融服務,為我國企業開拓沿線貿易投資活動“保駕護航”。自貿試驗區已經成為我罔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的主要平臺。
自貿試驗區迎來密集收獲期
2020年初,全球經濟突然透出了一些不利的變數。一是世界經濟可能進入下行通道,世界銀行、IMF等國際機構紛紛下調了對2020年世界經濟增速的預期,主要原因是新興市場經濟體(不包括中國)的經濟活動出現意外的負面變化。二是全球范圍內貿易關系尤其是貨物貿易關系持續惡化。2019年11月,WTO發布了最新的貨物貿易晴雨表(Goods Trade Barometer),讀數為96.6,連續5個季度為低于趨勢(100)增長。三是新冠肺炎全球擴散對全球經濟和貿易活動的沖擊已經形成。面對國內外經濟活動中突然出現的不利變數,提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規模和水平對于我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較以往更加迫切的意義,自貿試驗區建設發展和制度創新要迎接更高標準的要求。
慶幸的是.2020年恰好也是自貿試驗區深化制度創新試驗的密集收獲期。“一帶一路”倡議及參與企業將由此獲得更多的商業合作機遇和享受更加健全、高效的對接服務。例如,在這一年,上海自貿試驗區將率先“建立同國際投資和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成為“投資貿易自由、規則開放透明、監管公平高效、營商環境便利的國際高標準自由貿易同區”,并“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和公平、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廣東白貿試驗區要建設“成為投資貿易自由、創新要素集聚、營商環境便利、輻射功能突出的自由貿易園區”;海南白貿試驗區要完成2018年設定的規劃,即“建成投資貿易便利、法治環境規范、金融服務完善、監管安全高效、生態環境質量一流、輻射帶動作用突出的高標準高質量自貿試驗區”,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及其政策體系“打好堅實基礎”;四川自貿試驗區力爭培商打造15個協同改革先行區;天津自貿試驗區、福建自貿試驗區平潭片區也提出“建立同國際投資和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等。在2020年,中國經濟無懼風雨,都會繼續以擴大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積極共建“一帶一路”,始終砥礪前行,與各國人民攜手創造美好未來。-
(文娟: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自由貿易港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