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已經形成了“1+3+7+1+6”的基本格局,呈現出東西南北中協調、陸海統籌齊共振的開放態勢。
在18個自貿試驗區比肩林立的開放新版圖中,以成都為主體的四川自貿試驗區具備“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人開發三大國家戰略的疊加優勢,同時也肩負著實現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汀協同開放、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等多重使命。如何開展差異化、特色化試驗探索,更大力度推動開放創新,成為當前四川(成都)自貿試驗區(下文簡稱“成都白貿試驗區”)主要思考的命題。
強化制度創新培育高質量開放新動能
自由貿易區探索試驗的核心,存于以改革與開放的協同創新構建與經濟全球化最新發展趨勢桕兼容的開放型經濟體制。制度型開放是自貿試驗區的時代特征,制度創新則是自貿試驗區建沒的核心內涵。成都自貿試驗區自2017年啟動建設以來,化開放機遇為體制機制的綜俞優勢,以體制機制的綜合優勢去破解內陸開放的區位瓶頸,跑出了“成都加速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改革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模式”“中歐班列集拼集運新模式”2項改革試點經驗獲國務院批準向全國復制推廣;“知識產權類型化案件快審機制”等3項成果入選全國自貿試驗區第三批“最佳實踐案例”;“‘首證通”行政審批改革”案例被中央深改委充分肯定;“多式聯運‘一單制…案例作為全省經濟領域唯—入選中組部《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
開放通達能力加快提升。截至2019年9月,雙流機場累計開通航線349條,其中同際及地區航線數增至121條,保持內地第四位、中西部第一位;青白江國際鐵路港發出的中歐國際班列已開行2054列,同比增長29.0%,綜合重載率90.4%、同比增長22.9%.連接境外26個城市和境內14個城市;常態化開行“蓉歐+”東盟國際海鐵聯運班列400列,同比增長177.8%。
資源吸附成效持續顯現。2019年前三季度,落戶成都自貿試驗區的五類500強企業138家,掛牌以來累計新增外資企業856家;推動德國巴伐利亞州四川代表處等12家政府代表類項目落戶“中國—歐洲中心”,引進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等國際商貿類項目10家;引進投資368億元的空港未來城項曰,全面建成運行中國(四川)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天府新區保稅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關運行。
開放型經濟發展務實推進。加快發展服務貿易、跨境電商、二手汽車出口等外貿新業態,推動成都傘市2019年上半年服務貿易出口約23億美元,同比增長14.1%;創新開展海關異地委托監管模式,落地全省首架保稅融資租賃飛機;2019年前三季度,成都自貿試驗區內新增企業28436戶,新增注冊資本2950.8億元,其中新增外資企業270家,新增注冊資本605.7億元,市場主體活力持續增強;區利用外資實際到位16.6億美元,同比增長185.6%;區內實現進出口總額510.7億元,同比增長20.1%。
成都自貿試驗區建設短板與四大不足
成都置身于“前方標兵漸遠、左右強兵環伺、后方追兵將至”的競爭態勢中,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可以通過自貿試驗區建設的短板而集中得以體現。
與新開放觀不適應的思維慣性有待破除。有些部門對上爭取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政策研究深度不夠、儲備不足,部分涉及上級事權的改革試點任務推進有待加快,主動創新、先行先試和大膽突破的精神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企業需求和行業訴求的重視度不夠,“企業有所呼、改革有所應”的格局還未全面形成。 改革試驗系統集成有待加速。現有的改革創新成果主要集中于各部門“單打獨斗、單兵突進”產生的“微創新”和“微改革”,同類型、互補型改革措施缺乏整合集成,各項改革未能協同配套整體推進形成合力;碎片化的改革創新試驗措施使得投資貿易規則設計主要針對價值鏈的某個環節,對產業價值鏈發展的整體性重視不夠。
高端資源聚集效應有待提升。對標上海、廣東等自貿試驗區,成都自貿試驗區作為全市對外開放標桿地位還不強;外資、外貿資源的吸附集聚作用還不明顯,對跨國公司、大型央企、龍頭民營企業吸引力還不夠。截至2018年底,世界500強企業雖已有285家落戶成都,但區域總部及采購中心、研發中心等功能性機構規模占比偏低。
引領帶動開放發展作用有待增強。對標深圳前海白貿試驗區,成都自貿試驗區對外開放的平臺作用還不夠明顯,高含金量國際級、國家級經貿活動承接不足,依托自貿試驗區平臺“走出去”發展的企業不多,服務帶動全市發展作用需強化。經測算,上海、深圳企業走出去的活躍度分別為成都的2.6倍、5.2倍,成都企業“走出去”還處于起步階段,國際化發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
對于成都白貿試驗區今后發展而言,既要亮出“川味特點”,也要為全國提供一種后發趕超式的開放經驗,才能更好地發揮內陸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為此,成都必須進一步加大自貿試驗區的壓力測試力度,積極謀劃深化自貿試驗區差異化發展的新路徑、新舉措,同時以自貿試驗區為著力點構建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示范區、西部對外開放先導區以及內陸開放戰略支撐帶,漸進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為困家開放戰略貢獻“成都智慧”。
借鑒成功經驗,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示范區。借鑒全球領先的智慧樞紐荷蘭鹿特丹港建設經驗,優化海關在投資便利化過程中的監管職能,探索建立以自身信譽度為基礎的企業自律體系;借鑒新加坡經驗,以提升企業感受度與獲得感為核心目標,建立發布一套符合成都自貿試驗區特點的貿易創新與投融資便利化指數體系,引導貿易監管創新從單純的制度創新向營造創新環境與制度創新并重的局面過渡,推動貿易監管創新路徑的多元化;學習借鑒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自貿試驗區加強對上爭取的主要經驗,完善省市區三級聯動爭取機制,推動市級牽頭部門加強政策研究儲備,爭取更多差異化試點政策盡快落地。
依托新通道建設,打造中國西部南向開放先導區。強化西部陸海新通道上樞紐與節點間的城市聯動,以自貿試驗區為平臺探索貿易投資便利化機制,在負面清單管理、境外資產抵押貸款、通關便利化等領域先行先試,確定一批早期收獲項日,開展差異化的國際產能合作,形成更加合理的產業梯度轉移;以“蓉歐”+東盟圍際鐵海聯運班列為試點,與重慶、廣西等建立利益聯結、橫向協同機制,打造統一調度班列、共享運輸資源的“共享班列”;加強與成渝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經濟區的跨區域合作,充分發揮好成渝產業腹地優勢、粵港澳區位開放優勢及桂瓊政策優勢的多重疊加效應,加大區域公共治理力度,打破行政區域的剛性約束,以統籌協調跨區域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聯合構建區域共享的基礎設施,共建生產要素共同市場,實現西部各種資源、要素協調流動和融合發展,有效地、深度地對接南亞、東南亞市場。
發展總部經濟與供應鏈創新,共建內陸開放戰略支撐帶。加大高端資源招引,用好用活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二手車出口試點和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政策;創新總部經濟政策供給,探索賦予跨國公司各類型總部機構“城市合伙人'地位,支持其參與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政府采購項目等領域試點,吸引集聚五類500強企業地區性、功能性總部和世界知名品牌、首店落戶自貿試驗區。推動企業供應鏈一產業供應鏈一城市供應鏈創新,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供應鏈金融為所有鏈上企業提供融資便利和保障,重點培育平行車等新型貿易發展行業供應鏈,形成集采購、進口、倉儲、分撥、加工、展示交易于一體的產業鏈條,加快構建以成都為中轉樞紐、聯接泛歐泛亞地區的全物流體系;積極探索推動“全域自貿”,加強多層次、全方位的協同創新和聯動發展,加強成都市內非落地區域與自貿試驗區的融入,加強與以瀘州自貿試驗片區為核心的川南城市群的戰略銜接以及成德眉資同城化創新帶在產業鏈、價值鏈的分工協作,逐步形成共建共享、共興共榮的城市發展利益共同體;依托18個自貿區間的聯動發展,大膽探索全國自貿區網絡體系下統一的市場制度與監管制度的形成路徑,促進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北部灣等城市群間的協同融合發展,與承擔了自貿區試驗改革任務的省市形成改革創新共同體。.
(李好:中共成都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