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志強

西雙版納,作為北回歸線附近僅存的熱帶雨林,被譽為“理想而神奇的樂土”。當北國寒風凜冽、草木搖落,位處南國的西雙版納卻依舊花香襲人、綠意蔥蘢。雖然經過長達5個小時的飛機轉機,但當航班落地后呼吸到熱帶雨林中的第一口潮濕新鮮的空氣時,我迅速抖落掉的除了身上厚重的棉服,還有一身的疲憊,對眼前濃郁的傣風傣意,充滿了好奇,一如我面對奔馳全新SUV車型GLB的探索欲。
奔馳GLB的橫空出世讓消費者和競爭對手都頗為驚訝,在它誕生之前,GLA與GLC的完美配合已然足以讓奔馳構成一個完整嚴密的中小型SUV產品矩陣,然而奔馳并不滿足于此。實際上,GLA和GLC之間相差40毫米的軸距差,足以容納一個全新的市場。



在產品級別的定位上,奔馳GLB介于GLA和GLC之間,但是對于奔馳的設計師來說,他們在設計GLB之初,便恪守著一個準則:絕對不能將其打造為一輛放大版的GLA或者一個縮小版的GLC。從最終的視覺效果看,GLB也的確成為了奔馳陣營浩大的SUV車型里最具辨識度的一款。審美是一個輪回,千篇一律的曲面流線設計在汽車造型的應用上大行其道太久了,以至于人們早已對其產生了審美疲勞,而往昔硬派越野車方正硬朗的視覺效果最近十年來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然而,對于奔馳這個品牌來說,越來越多的車迷們開始懷念奔馳SUV鼻祖G級越野車的硬核設計。在我個人看來,奔馳的SUV也不適合過多地沉湎于愈來愈嫵媚的設計風格。于是,我們在GLB車型上又重新看到了G級越野車那種“方盒子”的既視感,奔馳官方對這種設計稱之為“GNA”的回歸。
當然,這種大開大合的大氣設計不僅僅是帶來孔武有力的視覺效果,更是基于空間應用原理方面的考慮。試想,如果一味追求流線型設計的風向,更低矮的A柱勢必會造成前排頭部空間及駕駛視野的逼仄,溜背后的C柱也同樣會使得第三排的后排空間無從談起。
GLB成功地成為了同級細分市場中唯一提供7座選擇的車型。將7個座位置于4.6米長的車身里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但在這樣的空間里,如何保證乘坐的舒適與體面,尤其是對于最后一排的乘客來說,則頗為棘手。帶著疑慮與忐忑,我鉆進了GLB的最后一排。實際體驗下來,這一排的空間對身高一米七五的我來說剛好夠用:挺直身板,膝蓋剛好貼到前排座椅后背,雖然除此之外并無多少富余空間,但得益于GLB松軟的座椅,以這樣的姿勢乘坐一個小時以內,身體并無不適與疲勞感。超過一個小時后,腰部的微酸才開始隱約襲來。而當第三排座椅放倒后,則可以獲得與5座車型一樣的純平的后備廂空間,實用性大大提升。這樣的效果基本上達到了我的心理預期。其實,奔馳一開始對GLB7座車型的定位,就不是全天候保姆式的伺服,而是面向新生代年輕群體時,在滿足他們無拘無束的動感駕駛與兼顧家庭的需求之間取得巧妙的平衡,滿足于臨時之需。從這個角度來看,GLB的7座,并不是嘩眾取寵的噱頭雞肋。
奔馳GLB全系搭載直列四缸的1.3T渦輪增壓發動機以及7擋雙離合的動力總成,與A級同款,最大功率163馬力,250牛·米的最大扭矩輸出區間1620-4000轉/分鐘正好覆蓋日常駕駛最常用的區間。
和所有人一樣,在試駕GLB之前,認知的偏見讓我先入為主地陷入了對其“小馬拉大車”的錯誤評價。事實上,如果換作是其他品牌的同級別SUV,1.3T的發動機的確不夠用,但得益于奔馳在GLB上高超的輕量化水平,這臺由奔馳和雷諾聯合的發動機動力水平恰巧處在了剛剛好的位置。結合城市、郊區、山路、雨林等多種駕駛環境的體驗,在城市及郊區路段的中低速行駛時,動力飽滿有力,超車加速時完全夠用。在高速行駛時,表現則更趨向于平緩寫意。
1.3T發動機不該被質疑,這與減配沒有邏輯關系,更無關乎誠意與否。不管你是否能接受,環保的壓力以及政策的導向都讓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毋庸置疑地成為了市場主流,只不過,GLB先行了一步。更何況,這款1.3T發動機還具有同級獨有的智能閉缸功能,在特定駕駛模式和工況下可切換至兩缸工作,實現更高的燃油經濟性。7擋雙離合器變速箱的駕駛感受與A級相仿,泊車狀態下仍有傳統雙離合器變速箱的輕微遲疑躊躇,不過隨著車速的增加,平順果斷的換擋隨即而來,緊跟駕駛節奏。
奔馳洞悉了一個全新細分的市場,生而豪華的品牌理念沒有變,但在GLB身上,奔馳無疑傾注了更多的實用主義及普惠大眾的誠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