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桐 趙彥昌
摘 要從清代盛京檔案元素出發,首先,對盛京的農業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其中主要從盛京物產、農莊產量和荒地開墾三個維度進行闡述;其次,從檔案中收集的材料對盛京工業發展中的糧食加工產業、紡織工業、伐木工業和采礦業的發展進行探析;最后,對清代商辦米局和盛京地區形成商業集市的發展狀況進行闡明。
關鍵詞《黑圖檔》 盛京 農業 工業 商業
在東北兩千多年的城市發展中,遼陽曾經一直處于東北政治、軍事的中心地位,直到1625年老汗王努爾哈赤將后金都城自遼陽遷至盛京改變了這一切。“順治入關后盛京政治地位下跌,但清朝開國之都的經濟地位在短暫的低落后又開始恢復。”[1]117順治帝入關,王公貴族、仆人兵丁隨之遷往中原,但是“偌大的盛京城闕不能搬走,宮室、陵寢照樣修繕擴建、王府宅邸也需留人照看,盛京十萬人眾仍要進行社會生產,社會活動”[2]117,盛京的經濟生活便不能停止。《黑圖檔·咸豐朝》和圖片檔案中大量史料反映出,清王室遷都后的盛京依然進行著農作物種植,并且利用盛京地區豐富的物產對京城皇室供應物資,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的成熟,工業也不斷進步。糧食加工產業、紡織業、伐木業都有所發展,咸豐年間還可以鑄造大錢,推動物品流通,促進商業發展繁榮。
一、農業發展
東北地區在清代是物資富饒之地,有肥沃的大片黑土地,廣袤的森林資源,物產十分豐富。清代遷都北京后,依然在盛京設有皇莊旗地。清代盛京農業發達,離不開肥沃黑土的養育功勞。
1.物產豐富。作為大清的陪都,盛京農莊每年都會運往京都大量物資供給朝廷日常所需。運輸物資包羅萬象、種類繁多,包含蘑菇、木耳、蕨菜、凍梨、榛子等盛京特產,也有槽盆、槍桿、箭桿等木制用品,以及野雞、鴨子、活魚等野禽,還有珍稀毛皮。“盛京地區出產的人參、鹿茸、貂皮、珍珠等特產,不僅是滿洲貴族生活的傳統必需品,而且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清入關后,滿族統治者繼續壟斷著盛京地區特產資源,以層層關卡禁止漢族對這些資源的開發利用。”[3]49《黑圖檔·咸豐朝》中《武備院為收到皂鹿皮等事咨盛京內務府》中記載:“盛京總管內務府來文:內開廣儲司庫長祥等呈,稱老古洞恭染皂鹿皮十五張,交催長果與阿送交武備院等,因前來隨交靴皮作催總安等,挑選得上用皂皮三張,官用鹿皮十二張等,因前來本庫如數收訖再此項皂皮系成做上用活計,應用于明年解交時,務須選擇上好長大者解送本院備差,相應咨覆。”[4]77物資除供應京都各宮日常消耗,也供給祖先上供祭祀之物。《掌圖記佐領岫云等為進送榛子野雞等物事呈請咨總管內務府》記載:“本年三旗園丁例應交榛子五十四倉石,外添供高宗純皇帝暨仁宗睿皇帝,又添供宣宗成皇帝。圣容前不閏月年共應加添榛子三十四倉石二斗一升四合四勺,內除廣寧園丁共應分加添榛子八倉石八斗六升八合,隨廣寧本年應交榛子內另行咨送外,本處園丁共應分加添榛子二十五倉石三斗四升六合四勺,合并合年例共應交榛子七十九倉石三斗四升六合四勺、山梨皮三十二倉石四斗、楧 塊十六倉石二斗交與執事人孫國炳送交之處。”[5]379
2.農莊產出。盛京地區農業經濟以黃莊旗地大量存在為特征,清入關后,還將一部分旗地分給王公貴族,形成貴族莊園,除此還有大量的普通旗地。對盛京旗人清政府采取按地征稅,土地租稅交歸國家所有。“盛京糧莊系皇室產業,為皇帝所有,由內務府統轄,盛京內務府直接管理(乾隆十七年前由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領管理)。莊內丁口被看做進行物質和人口生產的工具,他們的一切活動均受嚴格的控制,所需基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則統一供給之。”[6]91從相關檔案中可見,盛京莊頭田產頗豐,對莊地產出內務府分設三等莊頭監管并計數,以此作為征糧標準。《總督內務府為奏準盛京莊頭一年出入糧石數目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道光二十八年用剩存倉糧一百三十一石三斗三升五合八勺,道光二十九年分頭等莊頭二十八名,每名報糧三百二十二石、豬四口,每口折糧十五石;二等莊頭四名,每名報糧二百九十二石、豬四口,每口折糧十五石;三等莊頭五名,每名報糧一百九十二石,共報糧一萬九千五百九十一石。內除莊頭方正吉等三十四人名下地畝被水沖沙壓,照例減免糧二千八百五十二石三升,寔剩應征糧一萬六千七百三十八石九斗七升。莊頭申天恩等十七名應交道光二十九年分三次代征糧四十六石二斗六升八合,三旗各管領下人等交□地租糧三十六石九斗,寔剩新陳糧一萬六千九百五十三石四斗六升三合八勺。”[7]90征糧用于供給三陵、關防辛者庫人口糧、馬匹草糧、祭祀牛羊的供養所需以及看管宮殿、庫房所用燈油,剩余余糧入倉等待第二年供給需要。
盛京農莊雖土壤肥沃,但如有天降災荒,土地收成損毀嚴重,盛京戶部便會仔細排查受災土地數量,然后上報。《盛京戶部為查清各地莊頭遭災水災地畝數事事咨盛京將軍衙門》記載:“蓋州正黃旗界長西屯處羊草官甸六千一百零一畝七分,被沖地二千二百八十畝零一分五厘五毫,又承領納租余地六百八十四畝內,被沖地一百零七畝六分六厘。又莊頭魏安邦首報廣寧正黃旗界魏家屯處承領余租官地九百三十畝內,被沖地三百七十二畝;又莊頭陳士新首報鐵嶺鑲白旗界朱家泡處承領官地五千五百三十畝內,被沖地一千一百零七畝三分六厘五毫;又承領羊草官甸一千二百五十二畝七分內,被沖地四百二十一畝一分六厘。”[8]197而后根據受災被毀的土地數量按例延后征收錢糧數目,減輕農民稅收和生活負擔,以慰民心,同時避免因稅負過重而導致的民心不滿和社會動蕩,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穩定。據《盛京將軍等衙門為牛莊等旗人承種遭災冊地額征殘糧緩征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奴才等詳查歷辯成案旗人并重紅冊地畝每遇歉收照例緩征錢糧,其征租賒地系屬官田,雖經成災例無賑恤,應照例捐緩租賦。今歲奉天地方俱屬豊稔,惟開原、牛莊、白旗堡等三處界內,因河口地勢洼下,勘報歉收旗人冊地,本年額征錢糧應請緩至下年秋后啟征,以抒農力。至本年被災賒租升科伍田租賦應行捐緩,分別帶納各事宜。除另行恭疏具題外,合將奴才等查明被淹田禾分別捐緩錢糧緣由恭折具奏伏祈皇上圣鑒訓示,遵行奏等因于咸豐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奉到朱批‘知道了欽此。咸豐七年正月十六日準戶部各開原咸豐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內閣奉上諭等奏遵旨,查明奉天被淹成災地方,請分別捐緩錢糧一折,奉天省自六、七月間大雨傾洼,河水漲,開原、牛莊、白旗堡三處界內地勢低洼莊成歉簿,吾仍照常征收農力是形拮據,加恩著照所請。有開原、牛莊、白旗堡等三處界內前人承種冊地,本年顧征錢糧均著緩至下年秋后,啟征以抒農力。余著照所議辦理。”[9]205
3.開墾荒地。清初統治者為了維護滿洲貴族特權而采取特殊經濟政策來保持落后的生產關系也就是農耕生產。清入關后,清政治、經濟中心也隨之轉移,滿洲貴族舉家西遷,一時造成東北荒城廢堡,敗瓦頹垣,沃野千里,有土無人的局面。“經盛京地方官員上奏,順治皇帝正式下詔頒布《遼東招民開墾則例》,招募內地民人至盛京安家落戶,從事開墾。據載,到順治十八年(1661),從內地出關前來盛京從事農業開墾的民戶竟達數千家之多。”[10]72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關內人口移民到盛京地區,很快引起了清政府統治者和權貴的注意,他們意識中固有守護大清“龍興之地”的觀念,所以上奏建議取消《遼東招民開墾則例》,盛京地區的“封禁政策”便隨之頒布。然而封禁政策出臺并未能完全控制百姓向關外的移民行為,仍有大量關內漢人聽聞盛京地區物產豐富,出關定居在此。“大量盛京遺存文獻記錄表明,這種禁令不可能終止關內各省人民自發移居盛京地區。此后,不僅北方各省,甚至遠及長江以南的閩、浙一帶也有大批漢人移居盛京境內。”[11]72關內漢人移民到盛京地區不僅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同時也將關內各地的生產技術和作物帶到了盛京地區。“直隸山東的移民帶來不少內地的優良品種,因此當時盛京地區無論是旗屯、民屯農作物種植的品種相當齊全。”[12]72移民而來的漢人在盛京地帶開墾土地,種植作物,不僅使盛京荒廢的大片土地有了耕種價值,并且推動盛京地區農業發展起來,帶動盛京經濟發展,同時也擴大了政府財政收入。
順治初年,盛京內務府只有10座糧莊,“順治元年(1644)十二月,首頒圈地令,準許近京各州縣將所謂拋荒田地及前明莊田無主者強行圈占,為滿族皇室、貴族和八旗所有”[13]79,圈地范圍從開始的無主荒田到后來不論有無主人之地一律可以圈占。
這一政策脫離社會實際,順治四年(1647)后,統治者開始下令禁止圈地,這一禁令到咸豐年間也并未完全消除,相關檔案中仍有出現。《盛京將軍衙門為查辦生員書紳與催領德棉互爭首報荒地事咨盛京內務府》中記載:“廂黃旗生員書紳與同屆領催德錦,互相爭首廂紅旗界蘇胡子堡荒地一案,飭界眼同兩造履勘丈量,確數以昭校寔并行,令內務府之該管官派人將書紳德錦迅速代赴地所聽候查丈,等因職奉文后已逾半年之久。”[14]139可見直至咸豐年間,圈地所留報荒地之風仍使百姓為利所趨,爭報荒地,不能決斷。開墾荒地、圈地令,雖然造成一定程度的社會秩序混亂,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農耕經濟發展,使得盛京百姓自給自足,成為自耕農,不再像明末一樣被沉重的賦稅壓迫至苦不堪言,也提高了百姓的生產勞動積極性,推動清初農耕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農耕經濟下清政府也會收取農產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作為地租加以占有,也大大緩解了清初凋敝的經濟狀況。“隨著盛京地區經濟的發展,盛京上三旗經營規模不斷擴大。順治年間,盛京糧莊僅10處,至康熙年間其所轄田產達81處,果園90處,棉莊46處,靛莊11處,鹽莊3處,共231處。”[15]77
二、工業
“盛京糧食產量多,糧食輸出量大,因此盛京興起了一批向內地輸出的糧油加工作坊。以高粱、小麥、玉米、谷子、大豆為主的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盛京手工業經濟的發展。”[15]形成了以谷物為原料的特色加工產業,比如糧油業、釀酒業在這一時期得到發展。“至乾隆中葉,以燒鍋(高粱等雜糧釀酒)、油坊為中心的農產品加工業,成為盛京的特色產業。”[16]42“盛京的燒鍋業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而萬隆泉燒鍋(又名老龍口)成為燒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老龍口酒廠始建于康熙元年(1662),最初是由經營過燒鍋的山西人孟子敬創辦的。”[17]42據朝鮮官員李田秀在盛京的記錄:“酒有黃酒、燒酒二種,黃酒即清酒也,二品皆入灰,故味苦棘喉,黃酒尤不堪吃。路逢酒車載荊甕,以灰涂甕裝酒以去。然則非但釀時之入灰,釀后亦添灰氣也。飲之之時則雖是海量不用巨碗,必以小盅細呷,有若嘗味樣,如此者只為屢次而已,元無引滿痛飲矣。”[18]285描寫的是朝鮮使臣入盛京所見百姓飲食文化中的飲酒文化,百姓當街在酒肆中買酒并且以專門容器承酒已經十分常見,并且飲酒時也相當講究,小口品嘗,這從側面反映當時釀酒業已經得到發展。
“隨著盛京大豆產量的不斷增加,盛京的榨油業也日益昌盛,成為盛京城鎮經濟的又一個重要的支柱產業。當時的盛京盛產大豆、高粱、谷子等農作物,以大豆榨取豆油、豆餅(油坊的副產品,也是種植棉花、甘蔗的最好肥料),成了油坊業發展的關鍵。大豆經過油坊加工為豆油、豆餅,成為盛京外銷的名牌產品。”[19]42并且出現了專門的制油工具,據朝鮮使臣記載:“榨油之機兩旁植大柱,高丈余,自半以下刳中作通達于下,橫插叉木累枚,狀如我國榨車之制。叉木之下置油盤、炒荏包裹一如我法放置,又下盤上叉木之上左右插楔,以大椎椎之,則叉木自下,而油從盤底出矣。”[20]284
“紡織業在盛京經濟中也占據著一席之地。咸豐十年(1861)以前,紡織業一直作為盛京農村自然經濟支柱產業而存在。農民用古老的紡車將本地種植的棉花紡成紗,再用簡陋的木架織機織成布,以滿足自身的需要或用來交換。”[21]43并且已經有了織布的機器和機房,據朝鮮使臣記載:“少行,有草棚方織大布,故入見,則機樣甚短,機頭上不用間竹,設兩綜而系繩出機下,貫之橫板以足交踏使綜上下。蓋我國則機頭之上彎一竿,竿上端系繩及于綜,竿下端又系一繩貫于草鞋之鼻,坐機者穿鞋前卻使綜出入。而今將以踏板代引鞋故,所以設兩綜也。梭以角為之,而甚尖滑,且無底篾筐兩頭貫游木而于機頭,能使進退而不用手執。織工只踏綜板,則篾自來擊,較之我制,一日之工當為二日,若令巧眼者移其法,則為利誠可溥矣。”[22]194有了織布機器,和專門織匠大大提高了清代紡織布料生產的效率,織布也從自給自足轉型商業化,成為百姓盈利的方式。
林木采伐業也構成了盛京特色經濟產業中的一種,盛京地區森林資源豐富。宮殿的修建和后期修繕、建造兵器和木制用具均需要大量原料。雍正元年(1723),木材的采伐與貿易進一步放開,為擴大生產,朝廷也采取措施放寬林木采伐人員的審核。由于練兵、布防需要大量武器兵器,使宮廷木制工業也發展起來。《盛京工部為建造槍架箭屏事咨盛京內務府》中記載:“宮殿周圍十二處原設槍架十二座、箭屏十二座于咸豐四年經工部成造在案迄今六年之久。”[23]288很快,木材的開采已經能輕松滿足皇室和百姓的需要,達到供過于求的產量,木材開采商業便應運而生發展起來。“木材商人從遼東山地采伐的商品材,經由渾河“放木排”,通過水路運輸送到上木場(今沈陽市東陵區楊官河口)。由于盛京木材貿易的興盛,這個水運碼頭,很快成為東北最大的木材碼頭。當時資本較大的木材商人都在這里設立經營木材銷售的“木局”,進行木材的批發或轉售。”[24]43伐木工業不僅推動了盛京的經濟進步,同時也以木材原料作為商品成為盛京商業中重要的一環,帶動了盛京商業的發展繁榮。
隨著清代采礦技術的進步成熟,采礦業也發展起來。由于礦業開采難度較大,需求資金也較多,加工工序也更復雜,所以采礦業的發展多是官商合辦,或者純屬官辦。“1898年7月,清廷任命貴鐸辦理奉天礦務,開展礦產調查,設立礦務分局多處,發布告示,鼓勵商人辦礦。1899年,蓋平、復縣等地已有商辦礦業20余處。20世紀初,奉天省開始出現規模較大的商辦礦業。”[25]78采礦業也是盛京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采礦業的發展也推動了煉制工業的發展,鋼鐵工業已成行成市。“1897年奉天省創辦了萬順鐵工廠。周文富1909年創辦大連順興鐵工廠,生產榨油機械和船只用具。”[26]78清代通用的銀錠、金錠都離不開煉制工業的發展,到咸豐年間政府推廣鑄造大錢,這意味著對煉制工業有了更高的要求,也說明工業技術的進步。《盛京將軍衙門為戶部議準推廣籌造大錢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當千大錢以二兩為率,以次酌量遞減期于徑重,相權便民利用,著即照部議。所有當十當五百大錢均用凈銅鑄造,務使磨爐精工、色澤光潤。當百、當五十、當十、當五大錢亦須配制,糧良一律完整,與制錢相輔而行,俾民間咸自寶貴便于行用,倘制造稍有粗率偷減者,錢法侍郎即將爐匠人等嚴行究辦。”[27]246煉制工業的發展大大推動了經濟發展進程,推動貨幣發展進入新的局面。
三、商業發展
商業方面,清初期王朝剛剛建立,盛京地區百姓本就飽受戰亂之苦,一切百廢待興,皇太極為了刺激盛京經濟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他“放寬了對商業活動的苛刻限制,允許商品在境內自由貿易。為刺激流通,改變了稅制,由十分之一取稅改為每兩稅三分,與明朝三十稅一大體一致。健全八旗制度為主的商業管理制度,沈陽城內設八處貿易所,由八旗分管,各旗出現了專門的“市商”,典當行、高利貸業隨之復興。”[28]72在他的政策推動下,盛京商品交易迅速發展起來。
交通改善是促進盛京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清朝未遷都中原之時就已與朝鮮建立了交通線,這為清代后期收朝鮮地區為附屬國,接受貢品提供方便。皇太極時期出于進軍關內和聯絡遼西的需要而修筑了后人稱為大御路的公路,“這條交通線的開辟使盛京與關內的陸路交通線縮短,使傳統盛京入關需南下遼陽、海城再西轉盤山、北鎮再入關的路線北移,人們戰勝了歷史遺留的盛京以西二百里皆為沼澤不能行的困難,為促進盛京繁榮起到巨大作用。”[29]117清代盛京作為清王朝的陪都,在遷都北京后形成了聯系關內外的交通網。同時也為關內與關外物品的運輸提供便利。例如,東北富庶之地的人參、貂皮、鳥禽沿交通線運往關內,源源不斷為皇室貴族供應珍品。
同時政府在存糧不足時,采取設局商辦引富商捐納米、豆來充裕糧庫。《盛京將軍等衙門為設局商辦捐納米豆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捐米運赴海口腳價囤費處稱,捐米人員自備是否即在粟米、黑黃豆每石運酌加六升,共作價銀之內,并計統筽未處聲明,行令詳查報部等語,查此次奉省捐辦米豆作價合銀系仿照天津捐米章程,無論米、豆每石酌加銀二錢,其奉省酌加銀二錢,即在每米一石共作價銀一兩三錢,每豆一石共作價銀八錢三分之內,作為詼捐生人員運至海口腳價囤費之需茲準,咨查相應聲明咨報戶部,查核外至本省設局□捐米、豆,所有捐生呈交米豆及運海上船一切章程,原擬十條,既奉部覆均如所奏辦理,亟應曉諭本省官、商、軍、民人等及外省來奉游學、就幕經商、流寓民人有愿報效急公者,各量家資,即行呈明買辦米、豆報捐以便按季奏請獎敘以裕儲備,而廣招來除將奉部議準捐米章程,十條繕錄告示會同出示曉諭。”[30]377-378
“盛京城作為東北的中心城市,城內居住著眾多政府官員和八旗官兵,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消費群體。東北交通樞紐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各種商品的集散地。而清前期康熙、乾隆、嘉慶、道光諸帝,曾多次前往盛京祭祖謁陵,伴有大批官兵隨行,無疑給盛京城帶來了巨大的商機。”[31]157商業發展,慢慢在盛京城內形成商業街,來滿足城內百姓生活需要。四平街,后稱中街,是盛京最早的商業區。“清初,中街東起鐘樓,西至鼓樓,全長一百七十四丈,街寬三丈五尺。在中街的路南北兩面,東西比鄰兩行商店”[32]36,這里匯集了各類商鋪,如著名絲房興順利、吉順昌、謙祥恒等,“著名藥房廣生堂、天益堂等”[33]44,著名鞋帽店慶豐、同聚源等以及著名金銀珠寶金店萃華樓等,還有銅器、古董、古籍舊書店。
1678年以后,朝鮮使團進京路線,由途經牛莊變更為通過盛京城前往北京,在乾隆時期,朝鮮使團官員李田秀及隨行人員把前往盛京的所見所感以日記形式記錄下來:“過此以西,市肆益繁庶。門外皆作翼棚,高出檐端,涂以金碧,炫人眼目。棚外立招牌,漆面金書,高至數丈,列置紅漆大桶,高幾丈許,中養各色魚頭者,到處皆然。車載遍[扁]擔,來往相續,人肩車轂,幾乎相戛。”[34]201描寫的就是四平街集市熱鬧的景象,可見清代民間商業發展繁榮,盛京城是清代商品集散地。
四、結語
在主要以《黑圖檔·咸豐朝》為中心收集清朝盛京經濟方面檔案過程中,筆者發現農業方面的檔案資源較其他方面豐富許多,所以對這方面加以詳細介紹。對于工業和商業,在《黑圖檔·咸豐朝》檔案資料基礎上又融合了清朝使臣所著《入沈記》作為佐證加以整理分析,以重現清代社會的工業和商業面貌。以此完整文章結構和對清代盛京經濟發展狀況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同時以求豐富現有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