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丹

摘 要重慶現代公共衛生事業,在國民政府遷渝后,由于抗戰之需要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其發展成就主要表現在衛生行政機構和衛生法規的設立和完善,城市環境衛生的改善和健康教育的發展以及疫情防疫工作的有效開展。本文試圖通過梳理戰時重慶公共衛生建設的發展概況,對其當時的現狀進行評述。
關鍵詞抗戰時期 重慶 城區 公共衛生
全面抗戰爆發前,限于人力財力之不足,重慶市僅于警察局設有一科管理衛生工作,衛生建設處于萌芽階段。全面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遷渝,內政部衛生署1938年7月遷址新橋,1938年11月16日,重慶市衛生局設立,由此開啟了近代重慶城市衛生建設之黃金時期。
一、衛生行政機構的設立和衛生法規體系的完善
清末民初,隨著重慶城市的發展,重慶衛生事業逐漸起步,“衛生行政管理工作由重慶商埠督辦處警察廳負責”[1]。1927年11月,重慶市政廳公安局下設衛生科,重慶開始設立專職衛生行政機構。1936年,重慶市衛生事業費開始列入市財政支出項目,衛生事業開始受到政府重視。全面抗戰爆發后,重慶隨即成為戰時首都,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遷渝,大量人口遷入,這既為城市發展帶來機遇,也讓重慶這座原本并不發達的城市面臨重負。尤其是發展相對滯后的城市公共衛生與醫療系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為了進一步加強城市衛生建設,1938年11月16日,重慶市衛生局成立。醫學博士梅貽琳任局長。衛生局下設三科九股一室。“第一科下設清潔、取締、衛生工程3個股,專掌環境衛生;第二科下設醫務、防疫、檢驗3個股,專掌醫藥管理;第三科下設保健、生命統計、衛生教育3個股,專掌公共衛生設施及推行公益衛生。秘書室負責文秘工作。”[2]重慶市衛生局的設立,為重慶近代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打開了新局面。為了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轟炸,次年2月,重慶市救護總隊成立,由衛生局長梅貽琳兼任總隊長,在衛生局和各醫院診所分別建立總隊部和分隊部。“五三五四”大轟炸后,國民政府內政部衛生署、軍政部軍醫署、中國紅十字會、重慶市衛生局共同組成醫護委員會,全面負責日機空襲后救護事宜。此外,重慶市衛生局通過建立醫院、診療所等,全面提升重慶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成立清潔總隊、糞便管理所和垃圾處理站,鋪設下水道,增修公廁,推行飲水消毒,改善城市環境衛生;成立漢宜渝檢疫所總站,并在太平門、千廝門、新橋、一品場、北碚、萬縣設分站,開展檢疫防疫工作。由此,以重慶市衛生局為主導的公共衛生行政管理體系逐漸建立。1940年,經過多次調整,重慶市衛生局形成了較為完善成熟的衛生行政組織系統。
為了進一步規范城市公共衛生與醫療發展,重慶市政府和重慶市衛生局依據國民政府內政部衛生署相關法令和政策,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公共衛生與醫療的法令法規(見文后表1)。
這些法令法規大多頒布于國府遷渝后的兩年,說明重慶市原本的衛生法制建設尤其是衛生法規建設非常薄弱,也說明衛生法規建設之于重慶市衛生事業建設之重要。從表中可見,法規主要涉及食品與環境衛生管理、醫院管理及醫藥從業人員執業資格管理等多個方面,法規的頒布為重慶衛生行政機構的管理提供了法規政策依據,有效推動了重慶衛生事業的建設發展。
二、大力改善城市衛生環境,推行健康衛生教育
“重慶自進入近代以來,城市污染源日漸增加,生態環境漸趨惡化。”[3]再加上重慶城市衛生建設起步較晚,整個城市缺乏系統下水通道,導致污水橫流;垃圾和糞便的處理,向無成法可言,導致垃圾遍地。國府遷渝后,大量外來人口遷入給本身不堪重負的重慶城市衛生環境以更大壓力,城市公共衛生環境建設迫在眉睫。
為了大力改善城市衛生環境,重慶市政府和重慶市衛生局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城區道路、菜市場和公共防空洞的清潔衛生治理措施,并對城區垃圾站和廁所進行全面整頓。1939年8月1日,隸屬重慶市衛生局的重慶市清潔總隊成立,掌理全市一般清潔衛生事宜。其職權主要包括“關于市內街道清潔及垃圾之處理;關于江岸池塘溝渠及菜場等之清潔;關于廁所糞坑清潔之管理;關于防空壕洞之清潔;關于協助消毒及蚊蠅等有害動物之撲滅”[4]等。1940年3月16日,重慶市衛生局糞便管理所在城區寬巷子成立,專門負責糞便之處置和公廁之整理清潔。另外,國民政府“組織重慶市衛生建設設計圖量隊,分別從事測量,初步完成污水處理改善計劃……衛生署派衛生工程師多人,會同市政府設一衛生工程設計委員會,負責詳細設計渝市衛生工程及環境衛生事宜”[5]。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治理措施有效改善了重慶城區的公共衛生環境。
但城市公共衛生環境的改善,也離不開市民的參與和努力。因此,衛生教育這一從西方傳入中國不久的新理念,在戰時重慶得到落實和發展。衛生教育分為學校衛生教育和社會衛生教育。學校衛生教育方面,政府和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學生膳食營養、衛生習慣及生理衛生課程標準,進行健康常識教育;舉行學生健康檢查,實施缺點矯治;組織學生觀看衛生教育影片,舉辦衛生健康講座、衛生演講競賽等,通過常規教育和相關活動培養青少年的衛生健康意識。社會衛生教育方面,重慶市衛生局頒發了簡潔明了的衛生宣傳標語,組織清潔衛生運動和衛生競賽等來強化廣大市民相對淡薄的衛生意識,養成清潔衛生習慣,維護良好市容。比如,從1939年開始,重慶市每年舉行夏令衛生運動,通過日常衛生宣傳,清潔衛生競賽,取締隨地吐痰運動等多種方式督促市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這樣一來,既可以有效防控疫患,還有助于改善城區衛生環境。
三、積極開展霍亂、鼠疫等疫情防疫工作
重慶夏多酷熱,冬多濃霧,相對濕度大,冬天平均日照少,適宜病媒昆蟲及病原微生物滋生,高溫、濃霧皆為致病誘因。因此,近代有記載以來,重慶霍亂、痢疾、鼠疫等疫病時有發生,基本每五年就會發生一次大的疫情,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重慶市多次爆發霍亂疫情,感染者眾多,病死率在20%以上。國府遷渝后,重慶外來人口急劇增加,“人口稠密,而市內環境衛生及種種措施設備,均甚簡陋幼稚,故對霍亂,侵入既便,流行更易”[6],再加上日軍不斷空襲重慶,城區環境不斷惡化,導致重慶在“五三五四大轟炸”后爆發了嚴重的霍亂疫情。6月,“重慶發生真性霍亂,收治患者788人,死亡138人”[7]。9月,榮昌縣因霍亂,死亡上千人。
面對嚴峻形勢,重慶市衛生局發動全市醫護人員,集中力量,切實防范,并與衛生署醫療防疫隊總隊部及重慶市空襲緊急救濟聯合辦事處醫護委員會密切合作,以集合力量,開展防疫工作。在疫病救治方面,衛生署醫療防疫隊總隊部下設的傳染病院和6月剛剛在李子壩建院的臨時霍亂醫院專門收容治療霍亂病人。在疫情控制方面,主要是進行疫苗注射。在重慶衛戍司令部的授權下,一律施行強制注射。為此,重慶市共派出40支防疫注射隊分赴各地免費注射。除了實行團體注射和軍隊注射外,民眾注射隊挨家挨戶勸導市民注射疫苗,并在醫院、碼頭、車站、茶館及難民收容所與多人居住處所免費注射,目的就是要實現防疫全覆蓋。此外,為了控制疫情,重慶市衛生局進一步加強了對城區環境衛生的檢查和治理,包括對自來水、井水和江水進行反復消毒,取締清涼飲食販賣,滅蠅等;通過文字宣傳、口頭宣講和廣播演講等方式,進行防疫宣傳,使市民明了霍亂預防之法。
由于1939年重慶爆發嚴重的霍亂疫情,為了加強防范,重慶市衛生局從次年開始,每年皆制訂了詳細的夏季防疫計劃大綱。主要舉措包括:增加防疫注射隊,成立夏季防疫流動注射站(見文后表2);增加防疫醫院,擴充床位;擴大防疫宣傳力度,幫助民眾樹立衛生觀念;加強對傳染病的管控,包括舟車檢疫,疫情報告,隔離治療。另外,在環境衛生方面加強飲水消毒,垃圾及糞便的處理和滅蠅工作。通過一系列舉措,重慶市逐步建立了戰時防疫體系,確保重慶從1940到1944年間未發生重大霍亂疫情。
此外,在預防鼠疫、天花、瘧疾等疫情方面,衛生局及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疫苗注射力度,城區飲用水消毒防瘧,成立滅鼠工程隊等。在城區人口不斷膨脹、城區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通過這些措施,基本上確保了大部分市民的健康和衛生。
戰時重慶作為陪都,城市公共衛生事業受到重視和扶持。尤其是在重慶市衛生局設立后,一改過去以診療為主的衛生服務體系,開始建立以預防、診療與保健為主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從而推動了重慶公共衛生事業的近代化發展。盡管在防疫和保健方面依然不夠完善,在環境衛生治理方面改觀不明顯,但在戰時人口膨脹、資源匱乏又面臨日機轟炸的情況下,能有效抗擊戰爭和疾病對重慶市區上百萬人的生存威脅,穩定社會,凝聚人心,并實現重慶公共衛生事業從無到有的發展,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