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漢康

摘 要2019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俄兩國建交70周年。中俄友誼也通過各種媒體在國人中流傳,而保存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城鄉建設檔案館的113卷、2047張俄文施工圖紙檔案,讓我們見證了中俄友誼的一段歷史記錄。
關鍵詞2047張 俄文施工圖紙 中俄友誼
時間節點一:解放初期
中俄兩國山水相連,新中國成立后,蘇聯第一個宣布承認新中國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新疆在祖國的西北邊陲,地處亞歐大陸腹地,與蘇聯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解放初期,百廢待興,新疆各族人民急切盼望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過上好日子。據史料記載,1950年2月,時任新疆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賽福鼎·艾則孜同志隨同毛澤東主席訪問蘇聯。當時新疆解放不久,醫療機構非常少,而人口增長迅速,人民缺醫少藥情況非常嚴重。賽福鼎·艾則孜向毛主席、周總理請示:為改變邊疆地區缺醫少藥的現狀,建議建立烏魯木齊醫學中心區,也就是新疆醫學院(新疆醫科大學)的前身。請示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毛主席親自決策,在新疆興建一所醫學高等學府,中央人民政府根據《中蘇貿易協定》,與蘇聯簽訂建設新疆醫學院的設計合同。后來,這一工程列入中蘇簽訂的156項蘇聯援建中國工程之一[1]。通過對156項援建項目清單梳理,其他155項都是重工業、軍工、電力等項目,而新疆醫學院項目是唯一一項集培養醫學人才與治病救人為一體的醫學教學、醫療援建項目。可見,當時黨中央對邊疆醫療建設和人民的身體健康是多么的重視。
時間節點二:1988年
1988年,新疆烏魯木齊市城鄉建設檔案館從當時的新疆建設廳接收了113卷珍貴的俄文檔案,這批俄文檔案就是共和國成立之初“一五”計劃中,蘇聯援建中國156個項目之一的新疆醫學院項目俄文技術設計檔案及施工圖紙。項目設計、施工圖紙均為俄文,俄文之下有當時曉通俄文與建筑知識的新疆軍區工程處同志的中文翻譯。通過這些底色發黃、藍色字跡依然清晰的俄文檔案,可以查閱當時新疆醫學院及臨床病院護士學校、體育館、預科病院、行政樓、五官樓、生物樓、兒科樓、六百病床醫院、鍋爐房、洗衣房、動物園內外科病院、婦產科樓、神經科樓、形態學樓等建筑土建、結構、建筑、照明、電氣、通風等施工圖;醫院外部供熱、自來水供水、外部排水網及清除設備工程、供電線路工程總圖;管理樓自動電話、電鐘設備設計圖等。圖紙共計 2047張,112卷;文字材料技術設計1卷,133頁。
時間節點三:1952年
翻開133頁俄文的技術設計檔案,我們了解到當時新疆醫學院項目是由蘇聯保健部國家保健工程設計局設計,按照蘇聯圣彼得堡醫學院的圖紙進行建設。文中記述:195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療司司長黃某(名不詳,無記錄)出席了新疆醫學院設計方案的會議,北京醫學院代表、中央衛生院院長、新疆衛生處處長庫伯克、迪化市第一醫學院副院長、建筑師及蘇聯國立保健設計院院長、蘇聯駐中國商務代表等13人參加了會議。通過他們研究、討論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那個年代蘇聯對建設新疆的醫療、醫學教育體系建設目標非常明確。當時設計的醫學中心由醫學院、臨床醫院組成。項目選址這樣描述:“由王震司令員所選定的地區建筑整個醫學院。該地段位于城北,離城墻4公里,北面場地與鯉魚山接連。沿著醫學院及臨床病院區域流過之水渠即烏魯木齊河灌溉支渠。”醫學院規模設計是:“醫學中心區面積19公頃,內設600床之醫院,1000學生之醫學院,護士學校及900人之學生宿舍。”醫院位置既離市區不遠,又建在鬧中取靜、依山傍水的優美環境中,彰顯了科學規劃和人文關懷,適合病人求醫問藥、治病靜養。醫學院設計充分考慮到邊疆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兼顧不同需求層面,將全科醫生的培養和護理專業一并納入教育體系。可見,蘇聯專家對新疆醫學院的設計既滿足當時邊疆醫療事業發展的需求,又注重未來的發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設計方案中,建筑及結構按照這個標準設計:“計算為適當的以簡便和堅固的建筑原則,避免錯綜復雜細部之建筑,為節省資材起見,盡量利用本地建筑材料。”設計人員的理念是滿足需求、功能合理、簡潔明了,充分考慮到建國初期我國經濟發展困難,新疆交通運輸不便,所以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由于我館將這批檔案放入珍藏庫精心保管,檔案入館32年來保存完好。2047張施工圖紙,幅面最大的是新疆醫學院總平面圖,長1.8米,圖紙均為手工繪制,圖例清晰、線條筆直,俄文注釋有打印文字,亦有設計人員手書,文字整齊、數字填寫規范。耳鼻喉科病院設計圖紙卷的扉頁,有蘇聯國立保健設計院院長、主任工程師、專業工程師、技術審核總工的親筆簽名,并注明出圖時間為1952年,出圖地點是莫斯科。看到這些圖紙,仿佛又看到了鯉魚山腳下黃色墻壁、綠色方形屋頂、左右呈中軸對稱,平面規矩,中間高兩邊低,主樓高聳,回廊寬緩伸展的蘇式建筑。在當時中國跟世界接觸很少的情況下,蘇式建筑作為一種舶來的、代表著先進的建筑形態,對當時的中國建筑模式影響巨大[2]。首府城市有一組地道的蘇式建筑,也是新疆人的驕傲。
時間節點四:1953—2019年
1954年7月,新疆醫學院破土動工。具史料記載,當時新疆在施工技術力量和建筑材料采購方面都很困難,為保證順利施工,通過當時的外貿部向蘇方聘請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指導和監理。1956年9月,衛生部陸續自上海、沈陽、山東等地區選調了大批優秀的教師來到新疆醫學院,支援邊疆醫藥衛生教育事業的創建工作,大學部正式開課;同年10月15日,學院舉行了隆重的開院典禮,同期附屬護士學校建成招生[3]。至此,烏魯木齊醫學中心區的建設正式告一段落,總計歷時兩年零3個月。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初期建立了14個基礎醫學教研室,10個臨床醫學科,總投資3000萬人民幣。新疆醫學院建成之后,為紀念蘇聯的援建,將這片建筑群命名為“蘇園”。蘇聯專家設計建造的援建項目,象征中蘇友誼的標志性建筑屬于原汁原味的蘇式建筑,彼時,這一壯舉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日本、巴基斯坦、蘇丹等國紛紛派代表團前來參觀。新疆各地州也先后組織了十幾個龐大的參觀團,許多知名人士在參觀后,盛贊黨和國家對邊疆各族人民的親切關懷。1962年,新疆醫學院醫療系第一期、第二期共189名學生相繼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結束了新疆沒有自己培養的各民族高級醫藥衛生人才的時代。在新疆醫學教育事業,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1998年6月,經國家教育部和自治區黨委、政府批準,新疆中醫學院與新疆醫學院合并成立新疆醫科大學,這是學院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也是新疆中西醫藥文化交融的結晶,更是新疆醫藥衛生教育事業上的不朽豐碑。如今,學校作為全疆唯一一所國家教育部、國家衛健委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共建的醫學高等學校,辦學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回顧新疆醫科大學的發展史,也是中俄友誼的見證史。新疆醫科大學,坐落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風景秀麗的鯉魚山下,因為由蘇聯對新疆醫學院的援建,是一所具有光榮傳統的省屬重點大學,入選“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是國家衛生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共建高校。
如今,中俄關系迎來歷史最好時期,成為大國、鄰國關系中的“典范之交”。由蘇聯援建的新疆醫科大學部分建筑群落“蘇園”,作為一段城市的記憶,以烏魯木齊市級文物的身份保留了下來,校史館就布展其中。每一批新入校的學生都會走進黃色墻面、浮雕裝飾、斗篷式綠色鐵皮房頂、造型典雅、展示異域風情的校史館,了解新疆醫科大學的發展史。那個年代的建筑作為一種文化和藝術,也成了一種時代產物,蘇式建筑的興起承載了當時中蘇友好的歷史文化信息。習近平主席指出:“中俄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好鄰居、守望相助的好朋友、精誠協作的好伙伴。”在“一帶一路”倡議持續推進下,古絲路上的新疆成為我國向西開放重要的交通、商貿、物流中心。作為一名檔案工作者,能夠保管好這批珍貴的俄文檔案,通過檔案,了解邊疆醫療教學事業從無到有的過程,向世人展示中俄友誼的歷史篇章,也是無比的自豪與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