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偉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子應有剪紙的機會。”他認為剪紙“一是可以養成獨自消遣的好習慣,二是可以練習手筋”。因此,我們嘗試在大班組織與實施了一系列的剪紙活動。
一、感受美:創設環境,激發興趣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認為,人類有一種 “自主性功能”,即興趣。早期兒童對外界新異刺激的反應就是由興趣這種內在動機驅策的身體運動。如果幼兒對剪紙有了濃厚興趣,他們就會主動運用感官去看、去聽、去想、去探索,從而獲得剪紙能力的發展。
1.收集活動,捕捉美。為了使幼兒對剪紙產生興趣,我們充分發動家長、幼兒收集與剪紙有關的實物、圖片,創設剪紙環境,為幼兒營造濃郁的剪紙氛圍,增強幼兒美的視覺感受,培養幼兒對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引發幼兒對美的向往。我們還讓幼兒欣賞有關剪紙的書籍、視頻,使幼兒對富有創意的剪紙作品充滿好奇,體會到民間藝術審美與實用的雙重功能,培養幼兒對美的敏銳捕捉能力。
2.組織參觀,欣賞美。為了開闊眼界,感受民間文化的豐富多彩,我們組織幼兒參觀了“膠州市文化市場”,請現場工作人員向幼兒介紹剪紙,并引導幼兒帶著問題去發現剪紙的奧秘,感受剪紙的獨特美。
3.藝人展示,感受美。為了使幼兒進一步感受剪紙的神奇,我們邀請剪紙藝人來園現場為幼兒展示剪紙手法與作品。幼兒與剪紙藝人互動,了解了剪紙的相關知識,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剪紙的魅力,激發了對剪紙的濃厚興趣。
二、發現美:參與實踐,掌握技巧
1.隨意剪,體驗剪紙的樂趣。大班幼兒更樂于動手操作和探索,他們對剪刀的使用方法已有一定的基礎。因此,我們在活動區投放了彩紙、剪刀、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報紙,為幼兒創設隨意剪的環境。幼兒在沒有任何要求和心理壓力的情況下,高高興興地投入剪紙活動,他們任意折、大膽想、隨意剪,就剪出了圖案簡單的窗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側重關注幼兒的行為,及時鼓勵和引導,使幼兒體驗到剪紙的樂趣和成功感。
2.對稱剪,發現剪紙的巧妙。對稱剪是在隨意剪的基礎上向目標剪過渡的一種方式,即取一張正方形或長方形的紙,對折一次成長方形,以折痕為軸,畫出要剪物體的一半(對稱),然后沿輪廓線剪,展開成一個完整的圖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引導幼兒發現物體的對稱性。在實踐中幼兒發現:在折痕處剪一個圖案,展開后是一個對稱的較大圖案;在非折痕處剪一個圖案,展開是兩個對稱的圖案。比如,剪人物,嘴巴只有一個,就需在中心線(折痕)上剪,而眼睛則不能在中心線上剪。
3.連續剪,發現剪紙的多樣美。連續剪即用細長形的紙,短邊連續對折數次,在折痕邊畫好要剪的完整物體或物體的一半,沿線剪出連續性圖案。在幼兒掌握對稱剪單個紋樣的基礎上,采用同一物體比較法來學習連續剪,幼兒會易于理解和接受。比如,在對稱剪單個蝴蝶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學習連續剪蝴蝶,先引導幼兒思考、觀察折疊方法的不同,而后觀察并比較圖案畫法的不同。幼兒會逐漸明白:連續圖案要有連接點,不能剪散,折疊的層次不能太多,紙不能太厚。
4.對角剪,發現剪紙的層次美。對角剪即取一張正方形紙,對角折疊多次,成一個三角形,然后在三條邊上創意剪,展開就是美麗的圖案。在實踐中幼兒發現:在折疊后的三角形邊上任意剪,即成窗花;若把三角形中心角所對的邊剪成一條弧線,使中心角的兩條邊變得一樣長,再來剪,即成饅頭花。
5.組合剪,發現剪紙的藝術美。在幼兒掌握了一定的剪紙技巧后,我們給幼兒設定了“海底世界”“小蝌蚪找媽媽”等趣味性的主題,引導幼兒運用已有剪紙經驗,創造性地剪出符合一定主題內容的剪紙作品,將多個作品組合與布局,形成一幅完整的有主題、有情節的剪紙作品。
三、創造美:尋找規律,探索發現
1.一形多變。幼兒雖能剪出形形色色的物體,但圖案很單一,大多是以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這些基本圖形為主。為使圖案豐富多樣,避免幼兒對剪紙產生抵觸心理,我們引導幼兒嘗試一形多變。即在折疊后鏤空的任一基本圖形的邊上再任意剪出圖形,變成多樣的圖案。比如,折后鏤空的三角形的邊上,若在折痕處上下各剪一個三角形,就變成“星星”;若在兩條邊上隨意剪圖形,就會產生千變萬化的奇特圖案。“一形多變”不僅讓圖案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更能讓幼兒有意或無意間創造出豐富多樣的美麗圖案,感受創造的快樂。
2.一線異摳。即在紙上畫一條直線或曲線,然后用任意形狀的曲線連接這條線的兩端,形成一個閉合的圖形,在第一條線上連續剪出多個三角形(鋸齒)或半圓形。這種方法常用于動物或團花剪紙。比如,在喜迎“雞年、牛年、虎年”時,幼兒可在動物身體的相應位置處用這種方法剪出動物的羽毛或皮毛。
3.一物巧變。即一個物體,通過在剪法上的巧妙變化,形成物體與眾不同的圖案。比如,剪“手拉手的小朋友”后,我們引導幼兒觀察討論:除了手可以連在一起,還有什么地方也可以連接在一起?幼兒在掌握了連接點這個規律后,就會發現小朋友的腳、女孩子的辮子、裙子都可連接在一起。這樣,他們便會探索剪出新穎的圖案。
4.歸類變化。即將同一系列剪法的物體歸類集中,讓幼兒隨意剪貼,自由想象,從而創造出同一系列的新作品。比如,在剪“手拉手的小朋友”和“連續蝴蝶”的基礎上,我們引導幼兒探索發現連續性圖案這一系列剪紙剪法的折疊規律,折疊后的圖案設計及連接要點位置的選擇技巧。在幼兒掌握了這些基本規律后,我讓他們思考還可以用這個規律剪出哪些可連續的圖案,適宜的問題能為幼兒打開創作的空間,鼓勵他們大膽創造出新的圖案。
四、展示美:多種渠道,師幼參與
隨著剪紙活動的不斷深入,幼兒的剪紙作品越來越豐富。為讓幼兒進一步欣賞美、感受美,體驗成功的快樂,我們嘗試通過多種渠道,師幼共同去展示美。
1.美化環境。根據主題、節日設計剪紙內容,用于美化環境。比如,根據主題“愛祖國”設計剪紙“天安門”,布置墻飾“我愛北京天安門”。結合春天主題,幼兒合作剪紙布置“美麗的春天”墻飾。
2.豐富游戲。用剪紙作品豐富游戲材料,如在角色扮演區“飯店”里,當顧客點魚時,廚師便會馬上去美工區取來剪紙作品“魚”,或是馬上動手剪出一條魚來。神奇的剪刀就像馬良的畫筆,讓一切伸手可得,豐富了游戲的內容,增加了游戲趣味。
3.活躍課堂。剪紙作品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又可用于幼兒的學習,既節省了教師準備教具的時間,又讓幼兒在生活中輕松學習,充分體驗到自己的剪紙作品被同伴和老師欣賞的喜悅。比如,將剪紙“花朵”用于數學活動——笑笑剪了2朵花,貝貝剪了4朵花,他們一共剪了幾朵花?
4.巧用獎勵。當幼兒過生日時,教師送上一個小小的剪紙作品作為生日禮物;當幼兒進步時,教師送他一個剪紙大拇哥作為獎勵,這些物美價廉的禮物總會讓幼兒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