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雪峰
小學科學是一門涵蓋范圍廣、接觸面寬、基礎性強的學科。科學課的實驗教學是用簡單的科學實驗來驗證科學結論的一種常規性教學,也是學生認識自然界物質、培養創造性思維的一種有效方法。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科學課作為一門重要的科學啟蒙課程,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等知識,課堂教學就是通過鑲嵌式教學以及師生互動交流,讓學生在一個完整、真實的背景中,經過一番思維探究后獲取知識。因而,學生只有對科學產生興趣,才會心甘情愿、不知疲勞地去主動學習,并樂在其中。
學生們應該都知道,學好文化知識很重要,但依然有部分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排斥。他們不是生來就對學習有厭惡情緒,而是后天產生的??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教師首先要激發他們的內在學習動力,讓他們拾起自尊,懂得自愛,培養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激發他們的斗志,幫他們揚起努力學習、克服困難的風帆,提高其學習效率,使他們想學、愿學、愛學、樂學。
小學生對實驗現象總是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教師可以有目的地設計一些有針對性、有吸引力、出乎學生意料的實驗,充分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在教學“大氣壓力和浮力”一課時,我拿出一只空杯子,裝滿水,用紙蓋上,問學生:“我將杯子倒過來,水會怎么樣?”學生脫口而出:“水會流出來?!边@時,我把杯子倒過來,事實完全出乎學生們的預料——紙好端端地貼在杯口,水一點兒也沒有流出來。緊接著,我又問學生:“是什么把紙托住了呢?”一句話牽動了大家的好奇心,大氣壓力的知識很快在學生們的腦海中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科技創新活動具有綜合性、創造性、實踐性、獨立性、社會性和學術性的特點,質疑往往是創新的起點,也是探求事物發展規律的起點。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留有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要引導學生通過現場演練提出問題、解答問題,注重思考、探究、發現和感悟交融。實驗教學的優化標志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是否得到充分調動,認知和思維是否也同時得到強化和培養。例如教學“認識磁鐵”一課時,我緊緊把握“磁鐵能隔物吸鐵”這一教學重點,設計了一個“巧取杯中回形針”的實驗:在一只裝滿水的燒杯里,我將一只回形針放了進去,然后要求學生在不倒掉水、不把手伸進水中去取的條件下,把回形針取出來。學生們展開了積極探索,發揮創新思維,最終用磁鐵隔著杯子取出了回形針。實驗過程中,學生由于進行了積極主動的創新思考,很快就探索出磁鐵有隔著物體吸鐵的本領。這一實驗設計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解決了教學難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實驗課上分析并做出正確的解釋,從而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這主要是指運用常識教學中的概念或原理對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或結果進行思考,強化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反向思考、鑄造猜想的能力。反向思考就是突破思維定勢,從對立、顛倒、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有時反向思考也是創新的捷徑,反向思考能折射出人們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和創造性。
比如,面對學生提出的不著邊際的問題,教師只要多給學生鼓勵,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培養其創造思維,就能幫助學生養成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好習慣。我在教學“水的凈化”一課時,針對酒精燈的使用和水的過濾實驗列出了幾道分析題:(1)點燃酒精燈時,為什么火柴要從燈芯下面點燃?(2)熄滅酒精燈時,為什么不能用嘴吹,而要用燈帽傾斜滅火?(3)水過濾傾倒液體時,為什么要沿著玻璃棒傾液?(4)過濾后的液體純凈嗎?為什么?還要經過處理嗎?
我讓學生帶著問題動手實驗,有意識地分析研判一些現象和結果。在教學實踐中,我深切體會到,在知識教學、概念教學和實驗教學中,不可忽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要善于將知識的內在聯系與學生的認識規律緊密地結合起來。教師只有帶著學生在思維的海洋中遨游,學生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思維方法,并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能力。
作為教師,我們在課堂上首先要重視邏輯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的訓練。有了這個條件做基礎,學生的創新思維才能得到開發和培養。要使學生能夠靈活、創新地解題,就必須使其掌握與解題有關的知識,也就是要“活”、要“新”,要引導學生善于轉變觀察視角,靈活選用解題途徑,促進邏輯思維的創新與拓展,逐步幫助學生養成創新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