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偉
STEM教育視域下小學結構化創新教學是以問題化學習為主要特征,始終圍繞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讓學生在實踐探究過程中體驗全新的學習過程。它讓我們重新審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轉變——教師應該是課堂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協同學習者。這樣的角色轉變是教育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的必然要求。
一、引入STEM教育理念,構建全新課堂生態
STEM教育主要是指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與發展,它強調多學科的綜合運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傳統教育都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而STEM教育則是讓學生主導學習活動,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強,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學習實踐探究活動。傳統教育更強調接受性學習,學生的學習基本上都是識記性學習,這樣的學習可以稱之為淺層學習。而STEM教育則更加強調自主學習,但是自主學習并不是學生一個人單獨地學習,而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參與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明晰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從而經歷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
STEM教育強調在學習活動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自主實踐、學習知識與技能,而且要讓學生在實踐探究過程中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與對策。學生的學習應該是有條理的、系統化的、結構化的,不能是簡單的鋪陳和機械灌輸。后者是淺層的教學,學生很難把知識學牢、學扎實。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典型問題展開深度探究,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不是簡簡單單的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這樣的模糊處理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核心素養時代,學生的學習如果沒有深度思維,學生不會產生真正的理解,還僅僅停留在淺層學習,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
二、強化問題意識,有效實施結構化教學
問題導向下的教學活動可以讓課堂結構更清晰、更有層次。因此,教師要強化問題意識,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缺少問題意識,這樣的課堂教學必將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教學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深度學習。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結構化的問題設計,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有力抓手。結構化的問題設計包括:問什么,怎么問,為何要問,何時問,以及問題設計的層次性和疊加性。
結構化的問題教學策略能夠培養學生結構化的思考能力。具備結構化思考能力的學生,在處理問題時,所具備的品質是截然不同的。普通思維的學生遇到問題時,常常是迷茫和驚慌失措的樣子,不知道從何下手,甚至是膽怯。比如在解決數學問題上,很多題目都是由書本上的例題演變而來,但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真正理解,題目稍微變化一下,就不知道怎么辦了。究其本質,還是因為學生沒有吃透知識點,對課本例題的掌握還停留在簡單的依葫蘆畫瓢層次,這種學習是淺層的學習,沒有深度學習。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和結構化的思考能力,幫助學生逐步建立結構化處理問題的策略與方法。
三、創新課堂教學,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時代下,要求教師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開展創新性教學,STEM教育視域下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結構化的課堂教學無疑成為當前最有效的手段。在結構化課堂中,課堂活動設計要是結構化的,教師的問題要是結構化的,學生的任務也要是結構化的,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思維也要是結構化的。利用好結構化教學策略與方法,不僅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思維品質,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真正發展。
如何幫助小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形成學科整體框架呢?我想,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上,要幫助學生形成理解性記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可視化的工具,幫助學生告別死記硬背,通過結構化思維方式形成理解性記憶。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建構的過程,但是只要教師心中有“結構”,就可以輕松駕馭課堂,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幫助學生提升素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